“……欣戴月而披星。舍从宽衣,宜兹短服。荷长哨于左肩 (以木为哨鹿之具,呦呦以鸣), 出象首于右簏 ( 象鹿之首人戴之则鹿不疑)。”

这是清代乾隆帝在《御制哨鹿赋》中的描述。乾隆帝先后写过两篇《哨鹿赋》,合称《前后哨鹿赋》。可见其时乾隆帝对于哨鹿的迷恋。

乾隆打金川功德碑(乾隆皇帝当场饮鹿血)(1)

▌乾隆 御笔《后哨鹿赋》(局部)

世人皆知木兰秋狝,即清帝在北京以北四百余公里的皇家猎场木兰围场中,举行的大规模围猎活动。

而实际上,清代皇家的围猎分为很多种,其中一种叫做:哨鹿。

满语“木兰”,即汉语“哨鹿”的意思。

哨鹿,是一种可以上溯至辽代的古老猎法。满人的祖先女真人就曾用此法猎获的野兽向契丹人献贡。

鹿群在冬、春、夏三季,雌雄有别,互不靠近。唯有白露前后(九月上旬),雌雄之间以嘶鸣为号,相互吸引,繁衍后代。于是,聪明的人类就有了哨鹿猎法。

哨鹿猎法即由人来模仿雄鹿的鸣叫,雌鹿寻哨声而至,雄鹿缘雌鹿而来,雌雄争孕之间,哨鹿者围而杀之。因为鹿群至天明则不喜鸣叫,所以哨鹿的时机一定要在天明以前的五更时分。

哨鹿日,皇帝携近侍、王公大臣及备差人等,披星戴月,晓寒出营。全部人马前后分三队,出营十余里时,皇帝下旨停第三队,又四五里,停第二队,又二三里,停第一队。

此时,皇帝所在的第一队人马,仅剩最为亲近的十余骑。

当大队行至哨鹿处时,头顶鹿角冠,身披鹿皮衣的哨鹿人,左肩扛起用桦树皮制作的“穆喇库”(哨子),隐藏在丛薄中,反复吸吹,模仿雄鹿的呦呦之鸣,吸引雌鹿。这一过程要有相当的耐心,稍不留心,便前功尽弃。

待雌鹿寻哨声而至,雄鹿缘雌鹿而来,鹿群稍聚合时,皇帝或发矢,或鸣枪,殪而杀之。射获后的喜悦一解前路的劳苦,皇帝会取新鲜鹿血当众饮下,清宗室昭梿谓其“不惟延年益壮,亦以习劳也。”

关于哨鹿,乾隆帝留下的文物也不少,以下罗列几件,以窥其时其势之盛。

乾隆打金川功德碑(乾隆皇帝当场饮鹿血)(2)

▌《哨鹿图》轴

清,郎世宁绘,绢本,着色。

纵267.5厘米,横319厘米。

《哨鹿图》轴的内容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哨鹿实况记录,可见很多细节。

乾隆打金川功德碑(乾隆皇帝当场饮鹿血)(3)

▌《哨鹿图》轴(局部)

乾隆打金川功德碑(乾隆皇帝当场饮鹿血)(4)

▌楠木雕龙纹鹿哨

鹿哨,清,长80厘米。清宫旧藏。

楠木雕龙,镶牛角嘴。

乾隆打金川功德碑(乾隆皇帝当场饮鹿血)(5)

▌乾隆 御笔《斗鹿赋》

保利2011春拍 成交价4140万元

乾隆打金川功德碑(乾隆皇帝当场饮鹿血)(6)

▌碧玉御笔《前后哨鹿赋册》

清乾隆,长16.5厘米,宽8厘米,厚8厘米。

清宫旧藏。

碧玉,共十片,乾隆帝著有《哨鹿赋》《后哨鹿赋》,此为两篇合一。

《收藏》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杂志

微信ID:sczz029

《收藏》微博ID @收藏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