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看到一个外国友人“卡姐”提到中国人打比方的趣事,这个中国通举了几个例子:

有人夸假花时,说像真花似的,可以夸奖真花时,有说跟真花似的。

有人夸闺蜜时,说和自己妈妈似的;夸自己妈妈,又说好的和闺蜜似的。

诸如此类的还有几个比方。比喻有三要素,主体(真花)-比喻词(像)-喻体(假花)。主体和喻体的互换(假花像真花),就是出现卡姐说的这种现象。

老街是找了几首用了这用比喻方式的诗词,今天记录下来,可以体会古人使用比喻的一种奇妙。

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1)

一、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南北朝齐梁时期的诗人何逊有一首《范广州宅联句 》传世。

联句,指几个人一起作一首诗。范云做过广州刺史,估计是何逊等几个人在范云宅子里雅集,于是一起联句作了这首诗:

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蒙蒙夕烟起。奄奄残晖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

前四句也成为《别诗》,作者是范云,看来是范云作前四句,后四句由何逊补上:

洛阳城东西。

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表示离别的季节在冬天或者早春,重逢的季节在春天。典出《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雪如花,花似雪,两个比喻,主体和喻体互换了。虽然表面是表示两个季节,但是这两个比喻,在读者看来,相同点都是美丽,却有不同的寓意。

古人诗词中往往不会纯粹的写景。当年离别时,雪花如同落花一样从枝头飘散。雪如花,有分离之意;如今归来时,飞花如同雪花扑面而来,花似雪,有迎接之意。

虽然在齐梁时期,诗人们写景不像唐宋人有那么多的寄托暗喻。但是这两句诗典出《诗经·采薇》,不能不引起读者的联想。

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2)

二、黄蝶似花花似蝶

类似的比喻,在南宋诗人方回的《青菜花》中,也可以看到:

只供寒士饱诗肠,不伴佳人上绣床。黄蝶似花花似蝶,柴门春尽满田香。

黄蝶似花,黄蝶栖息静止的时候,就像一朵黄色的青菜花。相同的是颜色与外形;花似蝶,花儿在风中舞动时,又像翩翩飞过的蝴蝶。

两个不同物体,放在一起比喻(互为主体或喻体),一定有着相同点。例如真花像假花,假花像真花,首先相同点都是美丽。

但是主体和喻体之间可能不仅仅只有一个相同点。例如真花像假花,除了美丽以外,相同点可能是完整,没有瑕疵;假花像真花,除了美丽以外,相同点是颜色、姿态的逼真。

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3)

三、雪似故人人似雪

苏轼也有类似的比喻方式,其《江神子 》写道: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最后两句也有喻体和主体互换的比喻:雪似故人人似雪。 人和雪,也有两个相同点,一个是可爱,一个是惹人嫌。

把人与物互为主体和喻体,在历史中也有一个趣事,《旧唐书·杨再思传》 中记录 :

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 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六郎是指武则天的情人张昌宗,小名六郎。有人赞美其美貌,说六郎的面容像莲花那么美丽。杨再思则拍马屁说,不应该认为六郎像莲花,而是应该说莲花像六郎。

这也是把主体和喻体互换了。杨再思认为,喻体比较尊贵,所以要说莲花像六郎。

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4)

结束语

主体和喻体之间,一定要有相同之处。例如卡姐举例的闺蜜与妈妈,相同处就是都爱我(与我亲密)。

但是主体和喻体之间,可能有不止一个相同处。而主体喻体的互换后,使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个相同点了。

例如闺蜜像妈妈,相同点是两个人关心和爱护(甚至自己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我;妈妈像闺蜜,相同点是两个人和我都可以说心里话。

@老街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