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以不朽的功绩和高洁的人格成为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文武双全,雄才韬略,有人称他是“中国亿万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而荧幕上的周恩来同样值得细品,有这么一个人,一生只演一个角色即周恩来,在中国的影坛上,成为无可替代的周恩来的化身,那就是王铁成。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1)

在饰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中王铁成最神似,梁春书传承神韵,而这两人恰好是师徒关系。20多年来,王铁成塑造了不同时期的周恩来形象,是公认的最早也最感人、最神似周总理扮演者。

0140岁时,他还是一个待分配演员

1936年,王铁成出生在北京一个较富裕的家庭,母亲是一个大家闺秀,而父亲也是一个富商,所以小时候的王铁成,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1957年,他凭借一把胡琴,敲开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大门。

1961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他,成为了中央儿童艺术剧院的“编外待分配人员”,只能靠弄点小买卖维持生计。当时他演的角色用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不是匪兵甲,就是国民党兵乙,腰里还别着一只鸡”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2)

男人40不惑,那几年对王铁成来说,举步维艰,他的儿子出生了,然而患有智力障碍,作为一个“出身不好”的待分配演员,在所有人看来,如果人生不出现意外,王铁成的一生基本就这样过去了。

劳伦斯.J.彼得说过:“不要有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想法。只要你是锥子,哪怕是放在口袋里,年长日久,也会冒出尖来。”

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意外得到一个前往人民文化宫吊唁的机会,吊唁归来,他一路痛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凭借对周总理最最质朴的感情,王铁成萌生了饰演周恩来的想法。于是他开始偷偷地在家里试妆,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寻找外形与总理的相似之处。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机会这种事,从来不是伸手可得,它什么时候来,你永远无法预知,但运气就是,机会恰好撞上了你的努力。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3)

1977年,文化部组织编排话剧《转折》,这是第一次在全国性的舞台上出现周恩来的形象,戏排出来后四处寻找一个能扮演周总理的演员,却一时之间毫无进展,团里的化妆师推荐了王铁成。

当时一共有四名演员一块儿试妆选“总理”,朋友们试完妆去看看他化得怎么样了,结果在那间小小的化妆间里,他一转身,所有人一看到他的形象,顿时潸然泪下。

皇天不负有心人,跑了15年龙套的王铁成终于第一次站在了舞台中央。

为了这次演出,他将自己对总理的全部深情倾注到创作中去,从言谈举止出发对着纪录片和影像资料反复推敲、琢磨,学习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他专门去学习了总理带有江苏淮安方言的口音,一字一顿力求精准。话剧公演后,受到了观众的热情欢迎和肯定,公演后轰动全国。

王铁成仍记得演出那天,剧场里哭声一片,观众从过道涌到前排,哪怕坐在位子上也是身体前倾,只为能近些看“总理”。14分钟的戏,17次掌声——那天演出观众的反应,深深印在了王铁成的心中。

随后的话剧《报童》又一次震动了观众。一次谢幕后,曹禺快步走上台,紧握王铁成的手,然后突然后退,深鞠一躬,泪流满面:“谢谢你让我们又看到了周总理。”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4)

1978年,电影《大河奔流》上映,这是大银幕上第一次出现周恩来总理的形象。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在台上重现《大河奔流》中的表演片段时,台下的邓颖超身体前倾,目不转睛,看得如此专注,台下的观众早已泣不成声……

02形神兼备,他是最神似的特型演员

人生最酷的,不是放纵自我,而是约束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承载住岁月的反复,孤独而勇敢地坚持着,终将做到极致。

接下来的几十年,他相继塑造了《李四光》、《山城雪》、《西安事变》、《风雨下中山》等多部作品,王铁成渐入佳境,让亿万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大国总理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

走向特型演员道路的王铁成,越发感觉到肩上所担负的使命的重要。王铁成曾讲过一句话:演总理,形似是次要的,关键要神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形神兼备、朴素自然的表演来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以言说的付出。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5)

“要实现心灵的刻画,唯有进入总理的灵魂,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为了能将总理演绎的更加传神,他读遍总理的著作,搜集总理所有的故事和照片,不但在行为习惯上模仿周恩来,连他的书法也与周总理的神似。

“我常常会琢磨,总理听到什么、遇到什么会高兴,他在各种情境中会想些什么。按照荀子的说法,对人眸子要正,总理就是这样。你看他和人握手的时候,从来都是正视着对方的眼睛,一定不会看着别处,因为他知道如果那样就成了敷衍。而你要敷衍别人,别人一定敷衍你。

他几乎和我一样高,我发现他在外交场合每一步步幅都有标准,我看过当时的录像,下来一量,总理一步一尺三,从来不多,也不少。这就是总理有考虑的地方,因为走路步子太大,显得慌乱,步子太小,又显得琐碎...”

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和努力,他成了在银幕饰演周恩来次数最多的特型演员,他的表演真切感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成功地塑造了周恩来的伟人形象。

03苦心孤诣,一生只演一个人

自从登上舞台中央,他再也没有饰演过其他角色,几十年来对人物原型的理解,最终都凝结在了1992年的传记电影《周恩来》中,这部电影使其成为中国周恩来银幕形象的不可逾越的顶峰。

王铁成不仅演出了与总理一样的病容、一样的消瘦,也演出了与总理一样的坚毅、一样的博大。

《尚书》有言“惟精惟一”,一心一意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最高级的境界,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最高级的灵魂,是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6)

为了演好逝世前的总理,减重减到“脸上瘦一两,身上瘦十斤”,把老伴都吓坏了,对他说:“你不能再不吃东西了,家里还有老有小呢!”

王铁成说:“总理去世的时候不到九十斤,我要是不这样减,不是糟蹋总理吗?演不好这个角色,我从九楼跳下去。”他不仅坚持减肥,而且为了追求效果,还边补钾边喝专门急速脱水的药水,整个人都瘦的不成样子了。

为了体现1974年周总理抱病出席在国庆25周年人大会堂庆祝招待会的重场戏,王铁成吃减肥药要求自己130斤的体重减至与总理当年80斤的体重。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7)

而期间的他又遭遇意外车祸,右侧肋骨被撞断了6根,王铁成却将这场严重车祸视为上天的馈赠,因为受伤后的孱弱使他更接近1974年国庆招待会中抱病的周总理,使其这场戏的表演大获成功!

王铁成后来回忆说:“演电影《周恩来》,我是怀着特别崇敬、特别思念、特别动感情的心情去演绎他,看他的资料,这都是演员应该做的功课,模仿总理,不能有一点闪失,因为我知道人们对他太思念了,太敬爱了。”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8)

影片中的“总理哭贺龙”堪称经典,“总理哭贺龙,也有我王铁成哭总理,那是我十几年的哀思和对总理所有的情感。”

这部影片拍了一年零八个月,本来能拿到几万元钱的劳务费,但他竟一分没要。谈及此事,他说:“扮演周恩来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荣誉,我也应该作一点贡献。”

《周恩来》成为人物传记影片中的不朽之作,为王铁成带来了金鸡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04垂暮之年,庭前海棠依旧

在去年的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王铁成老艺术家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表彰,在电影节“演员的自我修养”教育论坛上,他认为,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什么,人格是特别要注意的,爱也是要特别注意的。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9)

“我很庆幸自己和总理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使我有机会能以这样的伟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王铁成老先生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无论做人还是做演员,他都堪称一个时代的楷模,作为一名演员,他苦心孤诣,用一生去演好一个角色,作为一名父亲,他用心良苦,用一生去唤醒一个生命。

荧幕上大获成功的王铁成,一生并不平顺,儿子王蔚平一生下来被医生诊断先天性痴呆症,然后又患上急性肺炎,生命垂危。

当时王铁成正在外面拍戏,医生打电话暗示他,孩子先天智障,自然病故也是一种解脱,问他是否还抢救?

王铁成知道对方好意,却毫不犹豫地下决断:“请赶快抢救!就是条小狗,也不能眼看着它死了。儿子的生命是我给的,我就要对他的生命负责!”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10)

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要抚养一个智障孩子,却不是一般的艰难。为了给孩子治病,他曾8年没换过一双袜子,50多岁的他,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去香港“打工”,白天去文化公司上班,下午去教人普通话,晚上再去给影片配音,即使生活再艰难,他也未曾放弃对儿子的爱。

后来攒够了儿子的生活费,日渐宽裕,他建“学周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大学生、为残障人士捐款……把多余的钱回报给社会。

一生只演一部戏(一生只演一个角色)(11)

他最为推崇八大山人的一句话,“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简单的八个字,却生动诠释了他的生活和处世哲学。

结语:

董卿说:“可以说脚踏大地泥泞,我相信一定会磨砺他们的青春,让他们的人生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华,这光华也必将与我们的时代交相辉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虽然最终的归途都是一样,但中间的过程却是缤纷不一,各有精彩。

有的人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就如同王铁成老先生,用一辈子去雕琢一个角色,烙印在观众心中一辈子。

一生只做一件事,从极简,到极致,这才是世界上最酷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