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道”与“术”——评《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内在逻辑与政策路径》

作者:贾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2018年原国家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新的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为标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文化战略。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标志着文化和旅游业进入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文化和旅游融合,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行业内的自发探索,业已上升为国家实现“十四五”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重要战略安排,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与钟晟副研究员合作的新作《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内在逻辑与政策路径》,作为学界回应文化和旅游理论创新需求的研究成果,努力探索新时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论内涵、体制机制和政策,从整体上超越了“文化是旅游的内容,旅游是文化的传播途径”的传统观念,深入揭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深层逻辑,全面展现出新时期文旅融合的“道”与“术”。

文旅融合模式(文旅融合的道与)(1)

文化和旅游具有多元交叉的关系属性,文旅融合也体现为一种多层面、多形式的融合,包括文旅行业理念、体制机制、规划标准、资源产品、产业业态、空间载体、管理系统等方面行业边界的突破,也包括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消费者层面的多层次融合,因此,学界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话题多多,众说纷纭,而《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一书,深入到融合的学理层面,别开新意。

《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对于文旅融合之“道”的阐述,与大家所熟知的“文旅二分”式的解释框架不同,作者通过建立基于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的解释框架,从学理上突破了文化和旅游的行业边界,从内涵上连通了文化和旅游的内涵。正如作者所说,作为人类两种基本文化生活方式,文化和旅游在“山脚下”(社会经济结构)分开,在“山顶上”(文化身份认同)相聚。

具体来说,该书立足于旅客的文旅消费行业,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描述为:体现为一种物质和符号空间结构的文化旅游装置,以文化旅游消费行为作为中介发挥“通道价值”,让旅游者产生凝视和沉浸等文化体验。这一内在逻辑系统地提出文化旅游装置的概念,把文旅融合的时空形态载体化,走出了文旅融合研究关键而又坚实的一步。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和政策对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体现为一种可观可触的载体。本书进一步将这种文化旅游装置解构为特定时空地点之上的象征意义系统,其核心内涵是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活场景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包含着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场景的特殊时空结构承载并激发出这种文化记忆。在文化学上,该书承继了莫里斯·哈瓦布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和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理论等,融汇而成旅游场景中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身份建构理论。这种应用于文化和旅游实践,就汇成文化旅游装置的概念设计。

《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对于“术”的阐述,体现为作者对于文化和旅游消费在引导文化供给侧改革功能价值上的深入开掘。本书指明,文化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体验式认知过程,文旅融合并不单单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建构以个人文化身份认同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路径。目前国家实施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政策原则,本质上是承认行业差异、尊重行业主体特质基础上的“有限融合”;旅游者主体与文化旅游装置客体(旅游目的地、目标吸引物等)通过文化旅游消费行为实现连通,在微观消费层面表现为个体“沉浸”与“凝视”的文化体验,在宏观管理层面表现为连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功能。

基于这一理论辨识,本书分别从文旅融合规划、文旅财政政策、文旅融合技术、信息平台和产业基金等五个方面出发,为推动文旅融合实践描绘了清晰的政策路径图,提出了文旅融合规划内容体系、开放型政府财政管理方式、文旅云平台技术架构和应用体系、文旅产业基金运作模式等具体应用措施,具有较为广泛的现实指导性和实操价值。

在梳理文旅融合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案例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例如,书中选取河西走廊作为案例,阐述文化旅游装置承载族群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系统的功能;以武汉市、淄博市文化消费试点经验,说明文化消费连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功能;以山岳文化旅游为典型案例,探讨旅游者的凝视体验,深入分析《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知音号》等案例中的沉浸体验的形式与内涵;选取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作为案例,论证文旅融合作为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结构性力量的作用机理;以武汉长江文明主题文化战略为例,说明文旅融合在推进城市文化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书中的案例研究不乏实地调研数据和规划文本,图文并茂,叙述详实,将当下我国文旅融合的实践经验,上升至理论层面加以归纳总结,无疑对我国文旅融合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有所裨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GDP从155美元到2020年突破1万美元;中国GDP总值占全球比重从1.75%到2020年的17%;中美GDP差距从15.7倍到2020年的1.4倍。这些体现在经济数据上的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进入大众旅游的新时代,单纯以观光看景为主的“观光旅游”既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也无法满足族群身份认同和文化建设的要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测算,全球近40%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另据我国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次约8亿,其中66.4%的游客参观过人文旅游景点。日前我国的法定假日已经达到115天,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形成了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庞大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打通文化和旅游行业的边界,建设大文化旅游行业,充分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潜力;同时又通过发展旅游经济,进一步完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渠道,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应该是国家大力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战略的本义。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