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户”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没有子孙后代的人家尤其是在农村,古往今来所有家庭都希望有自家血脉的子孙男丁来继承家业的没办法农村的庄稼人以田地为生,靠得都是力气活,要不"男耕女织“也是男耕在前,女织在后,只有了五谷囤粮才有资格娶得起老婆,为家族繁衍生息,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男孙才有资格分到地基建宅院,所以“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绝户的结局?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绝户的结局(绝户-1)

绝户的结局

“绝户”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没有子孙后代的人家。尤其是在农村,古往今来所有家庭都希望有自家血脉的子孙男丁来继承家业的。没办法农村的庄稼人以田地为生,靠得都是力气活,要不"男耕女织“也是男耕在前,女织在后,只有了五谷囤粮才有资格娶得起老婆,为家族繁衍生息,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男孙才有资格分到地基建宅院,所以“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当然有人会说那女儿不也是自己的孩儿嘛,女婿不也是半个儿子嘛?是的,现在的确是这样的。但那也是有了五四新文化进步思想才产生的,而它的源头还是受近代的西方文明影响,很多受过高等教育、有文化学识的大城市知识分子都拥护这个,一直到现在。

可是在上个世纪初的农村,即便生有多个女儿那也不算是真正“有后”,因为人们认为女儿再好终归是有一天要嫁出去别人家生儿育女的,不用在她身上花太多钱。

普通人家把闺女养到十来岁就要定婆家的,收个彩礼钱,好心的父母会把夫家递过来的彩礼钱,再自己添些被褥、衣衫、家具等生活用品作为嫁妆让女儿都带去婆家过日子。他们对女儿的教育灌输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只要女人学会“忍”之内功涵盖生活情感之方方面面,能安心过日子就是好女人。

当然也有一部分富裕人家或官宦人家,那对女儿的投资不比现在打了鸡血的给子女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虎妈狼爸差,具体表现在找有学识的先生给女儿学文识字,请业内有名望的师傅传授女红,要求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电视剧《知否》里面描述的一样。当然他们对未来“乘龙快婿”的要求也不低的,达官贵人,非富即贵,嫁过去是要去做当家主母的,往长远利益讲,那还是要帮衬娘家的官运、财运的,是不是很有眼见?

但是无一例外,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生育出来的女人,千百年来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这里大家都知道所有的人都是女人生的,暂不去追问“到底是鸡生蛋先,还是蛋生鸡先?”哪个第一或重要,男权社会里女人都是附属的,不重要的,或者说忽略的,上不了台面的。比方说,最简单的女人是连个“名字”也没有,喊一个“大丫”、“二丫”就算是个使唤名儿了,就跟称呼阿猫阿狗一样,能被潦草的冠以”某氏”便很是不错了。即若娘家姓赵,夫家姓钱,那这个女人结婚后就叫“赵钱氏”。也难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登基后,武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发明一个“曌”(音同照)为自己的名字,含义是日月当空,普照大地。她亮堂堂的给自己取名就叫“武瞾”。虽然后世人也都习惯称她为“武则天”,但其实“则天”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取自她给自己的一个称号“则天大圣皇帝”而已。

还有一种生女儿的人家常用的妙招就是“招赘婿”上门,表面看似是个恰当之举,但这上门女婿在村上依旧还是低人一等,让人背后耻笑的,欺负的。只有生了自己带把的亲生儿子才是王者,才算是以后有子孙后代祭祀香火的。所以农村家庭无论贫富,不管花多少代价都会拼了老命的去想办法生儿子。

这不,就算如今到了21世纪在南方某些地方,经济发达了人却膨胀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余孽思想又开始悄悄蔓延了。乡间邻里时不时常能听到三姑六婆在谈论某村某男又因“万贯家财”无人继承而出轨娶小老婆了,理由是家里老婆生不出儿子,好似就这一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由就足够冠冕堂皇的给男人出轨“合理化”作无罪辩证了。

后面还会传出其妻是 “贤德贤能”,为了偌大家业不至于轻易落入旁人之手(简单说便宜了某个狐狸精小三),她可以大方地忍气吞声只求不离婚,只要男人不把小三带回家,保证自己家中正室的地位便能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得过且过。毕竟若是因为她生不出儿子而导致夫家成“绝户”,这个锅实在太大背不起,自己年老色衰又无一技之长再被弃,实在难以苟活了,只能妥协、将就和认命,煞是可悲!真对不起那些五四新文化思想先驱者为了争取今日之文明而付出的伟大生命!

搞笑的是如果随着受伤女人的妥协,那些不要脸有伤风化的事情就圆满结束到好了,往往那多半是不可能的。老天还是有眼的,因为这样的事情后续还会跟出一堆家长里短、永无宁日的夫妻矛盾、婆媳争吵、亲子鉴定、财产转移离婚大战……,最后是男人后悔现妻不如糟糠妻好但是已经晚了,“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懂得珍惜眼前人的后果,就是自己孤独的去付出沉重的代价。反正这个世上看热闹的人和起哄的人永远都不缺。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都话不过来。

还有一种续香火的方法就是找“嗣子”。这多是发生在夫妻感情好,双方经济条件尚佳,但确实因为某种原因无法生育子女,或是自己子女未成年就夭折但此时早已丧失生育能力的,他们都不想老来成为“绝户”那些家庭,通常就会从自家宗亲或亲戚那里直接“过继”一个儿子来做“嗣子”,让其为自家这一脉开枝散叶,传承香火。这种亲戚间的特殊收养关系大多数是为了延续男性继承人的,所以较容易被世人接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这样的典故。

但是还有一些人这辈子就图活得潇洒,上半世人生有父母长辈祖宗们庇荫不愁吃穿,妄自以为下半世人生会一如既往地过下去,根本不需要为自己年纪大了做半点未雨绸缪的规划,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最终果然世事难料,一个”晴天霹雳“就硬生生把自己过成了一个“绝户”,还自诩“人生如梦”,安慰自己不必过分在意,这一世不过是一场人间历劫而已!我的五叔公便是这样一位“奇人”。

五叔公,名叫唐近财,生于1938年农历八月初八,属龙。他小时候也读过私塾,有自己的字和名号的,但是根本没有人在意或到现在还记得的,我只知道他是个“老来子”,大家都喊他“五叔公”。其实按辈分来讲,他应该是我的祖祖叔公吧,就是那种辈分跟他差几辈的那种。由于加了辈分的称呼这个叫起来很拗口,他其实也就比我爷爷小十岁,所以族里跟我同辈的孩子们都喊他“五叔公”,他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呼,碰上他心情好,还会摘几个家门口的小毛桃给我们吃,或者端个小板凳在他家门口打谷场上赏我们几段《封神演义》的故事听听,儿时对他的印象特别好。

据说五叔公的父亲生他时已经四十三岁了,头发都花白了。这么大年纪才生他是因为他爹经营有方家里有钱有地,偏偏就只有闺女,就是没有儿子。他爹的原配老婆沈氏(即他大娘)当时已过四十岁,这个年岁他们的大闺女出嫁后都快要做娘了,也就是说他们要做外公外婆级别的长辈了。不过这对夫妻受封建旧思想影响,一直没有放弃要有个儿子继后的想法。由于平时这对夫妻平时对下人苛刻,对族里堂兄堂弟们也是不冷不热,关系一般,就是那种怕太热情被人会去占他们便宜的,总与人保持距离的那一种人家,所以从族中挑选“嗣子”的想法几乎为零。

主要呢还是他们也看不上这些穷亲戚,认为穷人是有根有种的,相熟亲戚家的孩子再养跟自己也不会亲昵的,以后长大了霸占完家产肯定回去认亲生父母的,会白养的。他们便想找镇上菜场的鸡鸭贩子刘德全帮忙留意回苏北老家收货时看有没有没人要的孤儿带回来给他们做养子,孤儿比亲子侄养老靠谱,并承诺会给他一笔不菲报酬。

不料这个刘德全却不想肥水外流,直接给唐老爷出了个馊主意说可以把他未出阁的小妹子阿英嫁给他做小老婆生儿子,他这个妹子正好十八岁,长相标志嫩得跟花一样,配这个四十岁的有钱人在他眼里是再好不过了,即便是年纪相差两轮廿十四岁,只要以后锦衣玉食,那都不是事。不过刘德全的彩礼要求也不低,他要求:在镇上菜场给他家买下个铺子摊位,再拿五根金条就可以了。唐老爷在茶铺看过他妹子长相后,倒是有点心动的。

然而老婆沈氏却坚决不同意这个点子,她主要怕随便娶来的小老婆不是她知根知底的,不好控制,以后若生了儿子肯定没她地位了。最后夫妻几番争论下来,这个沈氏硬是做主把自己娘家的偏房堂妹(小沈氏)嫁过来了。这个小沈氏父亲三年前因痨病早亡,因为生病欠下一屁股债,家里穷得叮当响。她母亲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小沈氏年方二八还待字闺中,尚未寻到合适人家。她在家排行老六,生得虽没有沉鱼落雁,那也是明眸皓齿,鹅颈柳腰,端庄大方,关键是屁股大,好生养。

所以大沈氏坚信这个堂妹家里虽然穷,但她娘既然会生养这么多子女(儿子偏多),那么她女儿定也是个好生养的好种子人选。然而当小沈氏知道要给人做小老婆,还要嫁一个跟她爹一样大的人也是寻死觅活不同意,不过再闹腾,最后终究也拗不过她娘看上了唐家给的彩礼钱“八根金条、三亩水稻田、外加全套金头面嫁妆首饰”那样诱人,那可是能给她两位大龄未娶的四哥和五哥都娶一房老婆的。没多久,小沈氏便被逼嫁来了唐家做小老婆了。拜堂那天为了面子上好看,唐家找了一个族里跟新娘差不多年纪的堂弟去迎亲的。就是那种接亲拜堂和入洞房的不是同一个人,在当时的年代这样的例子很多不稀奇。果然,这个小沈氏肚子很争气,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就是我的五叔公。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