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西魏大统七年六月癸丑,也就是公元541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三。这一天傍晚,落日余晖,满天红霞,把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般若寺映照得金碧辉煌,缓缓流淌的洛水,犹如一面明镜,倒映着层层迭进的寺宇堂塔,粼粼闪耀。从寺院深处,传来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声,给般若寺平添许多喜气。

一、关于杨坚出生时的佛教灵迹

这家主人是西魏赫赫有名的云州(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南)刺史、大都督杨忠。妻子吕苦桃,从她的名字也不难看出,并非出自什么大户人家。这年,杨忠三十五岁,戎马倥偬,一晃已届中年,自大统四年(538)与东魏大战洛阳后,总算能过上短短几年相对安定的家庭生活,盼望有个儿子继承香火家业的心情,尤为焦灼。

历史上的杨坚有几个孩子(杨坚为何在寺院长大)(1)

夫人有喜,带给他无限的喜悦和希望,使得婴儿的诞生,显得如此郑重,不能有丝毫的差池。可是,一双号令千军万马的大手,实难承托起幼弱的新生命,夫妻俩再三合计,决定求助于毗邻的般若寺,一来祈求平安吉祥,而且,当时战事频仍,杨忠说不定哪天就得开赴前线,婴儿也好有个寄托。二来将头胎儿女献于佛前,报答神明的保佑,并祈福于未来。

新生婴儿是个健壮的男孩,方脸高额,五官端正,看上去就是个将门虎子。一家人欢天喜地,斟酌着给儿子起了个“坚”字单名,希望他长大后能像父亲一样威武坚毅,卓尔不群。洋洋喜气,灿烂霞光,映照在杨坚红喷喷的小脸蛋上,越发显得光彩照人。放眼窗外,深庭幽径,笼罩在紫金暮霭之中,令人陶醉,仿佛眼前的一切,竟是神迹!

这一定是神迹!一家人兴奋不已,奔走相告,让远近的人们,共享这份喜悦,流传下美丽的传说。后来,隋朝的文人墨客采撷当时的传闻,撰就珠玑篇章。

历史上的杨坚有几个孩子(杨坚为何在寺院长大)(2)

内史令李德林欣然落笔:

“皇帝载诞之始,赤光蒲室,流于户外,上属苍旻。其后三日,紫气充庭,四邻望之,如郁楼观,人物在内,色皆成紫。”

著作郎王劭撰《隋祖起居注》,称: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户外紫气充庭,状如楼阁,色染人衣,内外惊异。”

一代文豪薛道衡赞颂道:

“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龙颜日角之奇,玉理珠衡之异,著在图箓,彰乎仪表。”

这些传说,在隋代广为流传,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以至唐人在编修《隋书》时,也采纳其说,似乎杨坚是膺天命而降生人世,注定要位登九五,统一中国,从而给他披上一件金光灿灿的神衣。而这件神衣,在杨坚后来的政治生涯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历史上的杨坚有几个孩子(杨坚为何在寺院长大)(3)

在古代,大凡君王伟人出世,都有一番神灵瑞象的铺陈。但是,像杨坚这种以佛教灵迹为底蕴的渲染,却是绝无仅有。

二、抚养杨坚的尼姑

相传,杨坚出生那天,有一位俗姓刘、法名智仙(或作智先、智迁)的尼姑,从河东(山西一带)风尘仆仆赶来,深夜造访。当时,异常闷热,吕氏打扇驱暑,却将杨坚扇得寒战不已,几致气绝。就在这紧急时刻,智仙赶到,杨坚转危为安。

于是,智仙对杨忠夫妇说道:“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虚惊一场的杨忠便将杨坚托付给智仙抚养,还将自家宅院改作佛寺。过了一段时日,吕氏按捺不住对儿子的思念,悄悄来到智仙房中,将杨坚轻轻抱起,仔细端详。就在这时,杨坚突然头上长角,遍体生鳞,化作一条小龙。吕氏见状大惊,把怀里的婴儿坠落于地。智仙从外间进来,连忙将杨坚抱起,埋怨道:“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从此以后,杨家人不敢轻易过问儿子的日常生活。

历史上的杨坚有几个孩子(杨坚为何在寺院长大)(4)

就这样,杨坚随智仙在佛寺里一天天长大,度过燃灯颂佛的童年。十三岁那年,杨坚已是伟岸少年,“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俨然一副人君仪表。智仙十分喜爱他,给他取了个与其名字相对应的小名,叫“那罗延”,送他出寺回家,转入太学学习。

上述传说,反复出现在唐人编纂的各种佛教典籍里面,研究者多斥之为荒诞不经的“小说家编演之谈”。传说中包含许多附会成分,固不待言。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

实际上,南北朝佛教十分兴盛,颇受文人武将的尊崇。杨忠一家为其信徒,毫不奇怪。而且,杨坚出生于佛寺,也是事实。上述传说,显然是根据隋朝文人,特别是王劭的《隋祖起居注》敷衍而成。但其中附会的成分,也十分明显。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记载:

“释尼智迁者,河东蒲坂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长通禅观,时言吉凶成败事,莫不奇验。居般若寺,会文帝生于寺。”

据此可知,智仙并不是从河东特意赶来抚育杨坚的神尼,而是常住般若尼寺的尼姑,偶然遇上杨坚诞生的喜事。这样,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显得合理多了。

历史上的杨坚有几个孩子(杨坚为何在寺院长大)(5)

杨忠割宅为寺,在当时亦属司空见惯之事。北魏后期,王公贵族滥设寺院,乃至“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

不安于寺庙的僧尼,游涉村落,走家串户;而朝中显贵,也经常召唤憎尼,算命问卜,举办佛事斋会,甚至尊以为师,充当军政顾问,称作“家僧”、“门师”。智仙长期居住在杨家,充任养育杨坚之责,显然就是杨家的家僧。后来,周武帝灭佛时,智仙隐匿于杨家,终获保全,可知杨家与佛教关系至深,由此也可了解当时佛教社会影响力之一斑。

三、那罗延与杨坚

对于养育自己长大的智仙,杨坚终生难忘,思念情深。登基之后,命史官王劭为她立传;晚年还为她铸造等身像,并令画师将她画于自己身旁,颁发四方。

智仙给杨坚起的小名“那罗延”, 是梵文音译, 指的是印度教中的大神祇毗瑟纽,在佛典里,则是指金刚力士、坚固力士等,是力大无穷的神祇。南北朝时代,普遍流行以佛教神祇为名字,例如,南朝有王僧达、王僧祐、王僧绰、王僧虔等;北朝有元夜叉、元罗刹、高菩萨、尔朱叉罗、尔朱文殊等。杨坚对自己的小名,颇为自豪。

历史上的杨坚有几个孩子(杨坚为何在寺院长大)(6)

开皇九年(589),河南省安阳市宝山灵泉寺开凿的大住圣窟,门外东侧浮雕一座高大精美的护法神王,左手持剑,右手紧握三股长柄钢叉,脚踏卧牛状怪兽,威风凛凛,上方题铭“那罗延神王”。灵泉寺是在杨坚的支持下,由最高僧官灵裕国统主持扩建的,号称“河朔第一古刹”。

在佛寺里长大的杨坚,深受佛教的熏陶,而智仙也不断向他灌输佛教,当他开始懂事时、智仙就反复告诉他,他不是凡人,而是护法金刚转世,注定要成为伟人,成就一番宏伟事业,精心培养他领袖般的远大抱负和深沉的性格。

七岁时,智仙郑重地告诉他:“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殷殷期望他能担负起济世弘法的重任。这一切都深深烙在杨坚幼小的心灵里,永难磨灭。后来,杨坚在回首这段童年往事时,说道:“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由小时在寺,至今乐闻钟声。”

启蒙的教育,在杨坚一生中所具有的意义,或许他自己也未曾完全意识到。

但是,他坚信自己是“那罗延神王”,是上天派他来到人世间的。唐人张鹫在《朝野佥载》卷二记载了如下一则传说,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杨坚的性格和抱负。

相传,北齐文宣帝年间(550~559年),并州(山西省太原市)有一位稠禅师,自幼落发为沙弥。当时,寺中有许多小沙弥,闲暇时常在一起嬉戏打闹,稠禅师体弱力小,常被欺负。于是,他躲进佛殿,抱着金刚的大脚,祈愿金刚赐力于他。一片诚意,感动了金刚,当第六天曦光微露的时候,金刚终于显灵,让他饱食筋肉,顿时浑身充满神力。

历史上的杨坚有几个孩子(杨坚为何在寺院长大)(7)

稠禅师大喜,天一亮便兴致冲冲地来到沙弥中。伙伴们见他躲藏数日才露面,便又要与他斗殴。稠禅师正想显示本领,当下飞檐走壁,举重搏击,直让沙弥们看得惊恐不已,俯首认错。消息传了出去,四方僧众慕名而至,常有数千人随侍左右。齐文宣帝听说稠禅师聚众于林虑山,便亲自带领骁骑数万,前来讨伐。

稠禅师率众出山迎候,于文宣帝面前作法,让数千根造寺梁柱在空中翻腾搏击,声若雷霆,吓得文宣帝叩头认输。三十年后,隋文帝路过并州,见此寺院,“心中涣然记忆,有似旧修行处,顶礼恭敬,无所不为。处分并州大兴修葺,其寺遂成。时人谓帝大力长者云。”

这则故事固然荒诞不经,但它告诉我们,杨坚为金刚转世的传说,在当时流传甚广。传说的背后,显然存在着刻意的编造,目的在于宣扬隋文帝具有天命。联系上述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的那罗延神像,不难看出,这些人为造作明显带有隋朝官方的政治意图。

那罗延神王诞生于弘农杨氏家族,神话与现实政治相结合,便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