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巢湖东南,有一座巢山,左右众山绵延、草木芃芃。宋代诗人陆游曾游历至此,登山临水,极目远眺,被眼前万顷碧波、草木葱茏的山水胜景所吸引,作下《巢山》二首。
千年的文脉与辉煌,在巢湖默默流淌、代代传承,早已刻入时代肌理,淬炼出城市的风骨与精神。
时光流转,成就非凡。以湖之名,一座千年古城,展示出不同寻常的AB面: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现代公共文化圈谱写的“书香巢湖”;既有有积蓄蓬勃之势的新兴产业,也有与之和谐共生的山水风光……
龟山湿地秋色美。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这十年,精雕细琢,鼓角齐鸣,巢湖市借东风乘势而起——
十年来,巢湖市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最大引擎,以工业大突破带动巢湖大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百亿“台阶”,2021年年底跃升至523.1亿元,年均增长8.4%,总量位居安徽省县域第8位、长三角县域第66位。
十年来,巢湖市坚持把好山好水作为最大财富,努力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全市深入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巢湖“十年禁渔”全面落实,巢湖半岛、柘皋河、槐林“三大湿地公园”全面建成。
十年来,巢湖市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去年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8.3%,位居全省前列。
…… ……
历史与当下交相辉映,产业与生态并蒂而生,“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徐徐舒展……十年砥砺奋进,勾勒发展图谱,这片热土,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养人”福地。
巢湖市栏滨路。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工业立市
青山绿水间,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铸就了巢湖敢闯敢拼的个性。纵览巢湖大地,不管是点“石”成“金”,开启“镁”好未来的巢湖云海镁业,还是巢湖史上首个百亿工业项目欧菲光光学光电产业园项目,巢湖产业版图上处处朝气蓬勃。
坐落于居巢经济开发区夏阁园区的宝玛克智能化无尘车间,呈现着一派火热繁忙景象:一条条产线开足马力;工人们井然有序忙碌于各个流程点进行检查和性能测试;产线上,一块条形镁合金材料刚刚加工成形。
宝玛克员工正在加工产品。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宝玛克(合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介绍,这块镁合金将成为物流快递车车辆的框架材料。镁合金零部件大规模应用,有助于轻量化和节能减排,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轻量化的镁合金,在汽车应用中却有着“重量化”的意义。宝玛克虽是工业企业,却“落子”在节能环保产业链上。如今,宝玛克生产的高强钢辊压异型材、铝合金汽车零部件、镁合金挤压产品,流向蔚来、吉利、长安福特等汽车企业,为其提供轻量化系统解决方案。
在宝玛克产业园区里,没有太多钢筋水泥的元素。车间外,一方池塘,一片绿荫,一曲回廊,让不少员工在工作之余能小憩休息。“巢湖有好山好水,有清新的空气和蓝天,这也是我们企业一直依存并追寻的宝贵财富。” 张明在满目绿意的池塘边深吸了一口气。
宝玛克是巢湖市“另辟蹊径”的一个产业发展思路: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另一方面将绿色发展之路融入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宝玛克员工正在生产线上忙碌。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在巢湖市,诸如宝玛克的企业良多。仅“十三五”期间,巢湖市累计招引5亿元以上大项目33个。放眼巢湖大地,皖维、云海等龙头企业根基稳固、转型壮大,宝玛克、欧菲光等新兴力量迅速成长、增势赋能。PVA光学薄膜、汽车级PVB树脂等产品技术处于国内行业最前沿,镁基合金材料年产量占全国的35%以上、占全世界的25%以上。
十年来,巢湖市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最大引擎,以工业大突破带动巢湖大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百亿“台阶”,2021年年底跃升至523.1亿元,年均增长8.4%,总量位居安徽省县域第8位、长三角县域第66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 等荣誉纷至沓来。
生态优先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鱼”和“熊掌”如何兼得?十年,巢湖市探索出一条“双赢”之道——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2011年8月,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彼时的巢湖因为水质恶化,被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眼下,在柘皋河省级湿地公园,目之所及皆是蓝天碧水,接天莲叶,微风拂过,百鸟从林上群飞;从龟山公园高处望去,这片湿地如同明珠般散落在苍翠大地,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柘皋河湿地。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十年来,巢湖市始终将巢湖综合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也开启了一座城与一片湖的共生共荣之路。
巢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十年来,巢湖坚持把好山好水作为最大财富,努力使之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巢湖全面践行“两山”理念,深入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12年3月,巢湖治理的专设管理机构——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揭牌。在巢湖治理中,完工环巢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达39个,中庙藻水分离站发挥效益,蓝藻治理让市民“闻”到可喜变化;建设防洪堤防33.8公里,西坝口具备抵御百年一遇洪水条件;新(扩)建及改造污水处理厂21个,完成16处矿山生态治理修复。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创成国家森林乡村2个、省级森林城镇8个、省级森林村庄87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2%。
巢湖市苏湾镇戴村。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坚持生态优先,巢湖市亦唱响“绿色变奏曲”,赋能经济发展。
“去年,我们完成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包括实施退耕还湿,以水污染负荷削减、水源涵养等,将湿地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吴玲玲介绍。在合理利用区内,种植了大量莲藕,它不仅能吸收水中的氮磷,促进水质改善,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形成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百姓增收。
巢湖半岛湿地公园成了候鸟天堂。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初秋时节,来到巢湖市柘皋镇的汪桥村,仿佛走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村口绿木成荫、植被茂盛,板汪路、双河口水库泄洪渠流水潺潺,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图呈现在了眼前。人们不知,昔日的汪桥村污水横流、交通闭塞。近年来,汪桥村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发展新模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农业、旅游观光、生态、文化等协同发展,利用“美丽颜值”产生“经济价值”。
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不负青山,方有金山。巢湖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守住了青山绿水,让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民生福祉
从巢湖市湖光路一路向西,近155公里的“心”形环巢湖旅游大道延伸开来,驰行于此,一边是烟波浩渺,湖光与山色相映成趣;另一边则是古镇环绕,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古镇之于一座城市,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文化的传承。
号称“天下第一铺”的李鸿章当铺,成为“网红打卡点”;乡贤馆展示了古镇及巢湖的历史文化脉络……每到中秋国庆,来到柘皋镇的游人络绎不绝,几个出名的早茶店也一座难求。2013年,柘皋北闸老街被列入合肥市环巢湖旅游规划。2016年,巢湖市正式启动柘皋镇北闸老街全面改造工程。2018年,修复后的北闸老街入围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十年来,巢湖市用“好山好水”催生文旅融合,将历史文化融入一砖一瓦,焕发生机的古镇,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村。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无论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巢湖,还是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巢湖;无论是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巢湖,还是坚持生态环保为先的巢湖,巢湖的“AB”面都有一个“共通面”——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金秋时节,稻涌金波。巢湖市50余万亩中稻陆续成熟,农户们抢抓有利天气进行收割、搬运、晾晒,确保秋粮颗粒归仓,金灿灿的稻田里写就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今年夏天,巢湖市持续干旱,为稳定粮食生产,巢湖市把“抗旱保丰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科学管理,有效分水、灌溉。农业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抓好抗旱保苗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大力稳定粮食产量。
这十年,巢湖市乡村振兴步伐加快。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3亿元,实施扶贫(衔接)物化资金项目594个,出列贫困村平均年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农村“三变”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集体经济强村达55个,中垾小联圩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民生“关键小事”,个个都是头等大事。
十年间,巢湖市发展红利持续释放。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34.1亿元,年均增长12.6%。巢湖二中新校区揭牌启用,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正式开馆,巢湖大桥、东外环路建成通车,长江供水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加速推进。入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县(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彰显巢湖精气神。
巢湖“三馆”——巢湖市图书馆、档案馆、城建档案馆。洪永泰 摄
古人曰,“文以载道”。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
今年5月,位于银屏路上的巢湖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当天近百名读者通过线上预约、线下登记等方式,走进图书馆借阅图书,亲身体验新馆的智能化服务、数字化阅读。
巢湖市图书馆馆长吴晓舵介绍,巢湖市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为了给读者营造一个更便捷、舒心的阅读环境,巢湖市启动新馆布局。新馆占地9500平方米,面积较老馆增加了一倍,增加了少儿体验区、有声读物室等一批新功能区。
巢湖市图书馆。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图书馆的藏书量,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体现。据了解,新馆馆藏文献32万余册,订阅报刊400余种。据介绍,巢湖市图书馆是巢湖市打造15分钟阅读圈、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2014年巢湖市图书馆加入合肥市图书馆联盟,同时将18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图书室纳入图书馆,建设成为巢湖市图书馆的分馆,实现了合肥地区图书通借通还,“书香巢湖”建设迈进一步。
市民在巢湖市图书馆阅览室阅读。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十年来,巢湖市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引导市民读书“充电”,开设文化讲堂、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创建等活动,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城市文化气质得以进一步涵养。
在博物馆里看展览、在图书馆里听讲座,推窗见绿,开门见景,一面面文化墙、一个个公园绿地,无处不彰显着巢湖市在融通古今中活态呈现、新生焕发的文化之风。
小朋友在巢湖市图书馆借阅图书。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纵观巢湖市“AB面”,它展示的既是城湖共生、湖美城兴之景,也是绿色发展、百姓幸福之景。未来,这张“最好名片”将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潮头照见美丽中国。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潘子璇
海报 | 全媒体编辑 程晓丹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