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学词、遣词造句,是学生语文能力生长的根基。据语言学家研究,不同家庭的幼儿,从父母及家庭成员中听到的词汇数量是不同的,所造成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能力。填补这个词汇鸿沟的唯一契机,就在于每天的课堂学习,在每一节语文课。我们常常发现,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已经耳熟能详,甚至运用自如,而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几乎个个都是陌生面孔,不教就成了拦路虎。

如何两头兼顾呢?

一是多种识字方法综合运用,既有随文识字,又有集中识字,用最少的时间将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教得透彻一些,让那些识字量少的学生可以追上来;

二是多种活动运用词语,既有一个一个的演绎式理解,又有一个一个的讲述式运用。在演绎与讲述中,可以让识字量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说得对向说得好迈进,而那些识字量少的学生,则可以在运用中熟练与积累。

当然,如果能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写话练习,让学生在片段写作中,将积累的词句加以灵活运用,更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且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提升。

语文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怎么写(是语文教学的必做功课)(1)

教学案例参考:《带刺的朋友》

课前交流,走近刺猬

师:(播放刺猬的动图)这小家伙跟其他动物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它有刺。

师:哪里有刺呀?

生:背上和身体的两侧。

师:肚皮上有刺吗?胸口和脸上有刺吗?

生:没有。

师:所以它能卷成个球。可爱吧?据说它性格非常温顺。知道什么叫“温顺”吗?

生:就是很温柔。

师:是的。刺猬一般不轻易攻击别人,经常吃一些有害的昆虫,所以它对我们人类来说是益——

生:益虫。(众笑)

师:它是一种小野兽,所以叫益——

生:益兽。

【点评:课前的“热身”谈话,旨在增进学生对刺猬的了解,为导入课文学习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好课需要“预热”。】

语文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怎么写(是语文教学的必做功课)(2)

板块一:辨别生字,激发阅读热情

师:(生读题)这位带刺的朋友是谁?一起说。

生:刺猬。

师:“我”把刺猬称为“带刺的朋友”而不说“带刺的家伙”,说明“我”对刺猬——

生:很喜欢。

师:你们都预习课文了,谁能说说课文中刺猬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刺猬偷枣。

师:“刺”字和“枣”字都是这节课的生字(出示“刺”和“枣”),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部分——“朿”,一个在左边,一个在上边。这个部分也读cì(出示“朿”)。古时候它是个独立的汉字,是象形字,指植物上带刺的那个部分,现在加上立刀旁变成“刺”,意思更明确。那么“枣”为什么也有这个部分呢?枣树上——

生:也有刺。

师:是的。枣树的幼枝上也有刺,长大了就没有了。汉字有意思吧?都有“朿”这个部分,那写起来有啥不一样呢?伸出手来,一边写一边说说笔画。(生书空)

师:这部分写起来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点、一个是捺。

师:是的。在“刺”中是点,在“枣”中是捺。

生:一个是有勾的,一个是没有勾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把掌声送给他。

生:“刺”的那一竖比较长,“枣”的一竖比较短。

师:这样写出来才端正好看。刺猬偷枣,作者怎么还喜欢它?一起到文中去找答案。

【点评: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刺猬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问,问到了“关键点”上。如果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者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就失去了“准头”,学生的思考会多兜几个圈。随文教学生字“刺”,从象形到书写,教得细致入微。易错的字,非下功夫认真教不可。】

语文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怎么写(是语文教学的必做功课)(3)

板块二:学习词串,了解情感的变化

师:自由读课文,再说说文中对刺猬的称呼有哪些。(生认真读课文)

师:读得可真认真,老师喜欢大家。那么“我”对刺猬的称呼有哪些呢?

生:一个圆乎乎的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

(出示: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

师:把你称作“聪明的小东西”,你是不是特别高兴?

生:(羞涩地)是的。

师:一开始叫“那个东西”,然后是“那个家伙”,最后叫“聪明的小东西”,称呼在变化,其实是“我”对刺猬的情感在——

生:变化。

师:文中还有一组词,直接写出了情感的变化,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非常惊讶恍然大悟暗暗钦佩)

师:理解吗?

生:理解。

师:那我来读词语,你们用神态或者动作来表示你已经懂了,好吗?

(师读词语,学生开心地用动作和神态演示)

师:这一组写的是红枣还是玛瑙?

(出示:颗颗红枣轻轻摆动飘香的玛瑙)

生:红枣。

师:(装作不懂)不是说飘香的玛瑙吗?

生:(着急地)是把红枣比喻成玛瑙。

师:把红枣写成飘香的玛瑙,这红枣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香,眼馋。

生:要流口水。

生:想吃。

师:把红枣写得让你直流口水,这叫写得生动。刺猬看了也很馋,于是它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行动了。

(出示:新月斜挂斑斑驳驳朦胧的月光)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也是适合刺猬偷枣的夜晚,为什么?

生:在这个朦胧的夜晚,刺猬可以看到红枣,但不容易被人发现。

师:真是个聪明的小东西。

师:同样是写“爬”,你发现不同之处了吗?

(出示:缓慢地爬匆匆地爬急火火地跑)

生:第一个是缓慢地,第二个是匆匆地,第三个是急火火地。

生:速度不一样。

师:是的,特别是急火火地,那是火烧屁股呀,急得不得了。在“爬”的前面加上不同的修饰词,我们眼前就浮现了爬的不同样子,那叫一个写得生动有趣。

师:还有“诡秘地爬”,老师不懂,谁来告诉我?

生:神神秘秘地爬。

生:鬼鬼祟祟地,不想被发现。

师:真好!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读词语。夜色真美——

生:新月斜挂、斑斑驳驳、朦胧的月光。

师:枣子让人流口水——

生:颗颗红枣、轻轻摆动、飘香的玛瑙。

师:不同样子的爬——

生:缓慢地爬、匆匆地爬、急火火地跑、诡秘地爬。

师:直接写出“我”情感的变化——

生:非常惊讶、恍然大悟、暗暗钦佩。

【点评:课文中有21个生字,如“刺”那样的随文识字,教得细致却有点费时。比较经济的做法是集中识字,将这些生字词组成5个词串,一串一串地教,一组一组地学。读读词串、说说词义、演演动作以及词语比较、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情感色彩,教得透彻,学得充分。】

语文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怎么写(是语文教学的必做功课)(4)

板块三:品味动作,感受语言的生动

师:是什么原因使“我”对刺猬暗暗钦佩?文中有句话告诉了我们。

生:“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呀!

师:原来“我”钦佩它是因为它本事高明。我看有多少小朋友会跟老师写一写“高明”这个词语。(板书:高明)

师:它是怎么样偷枣的?高明在哪?默读第2~11自然段,想想刺猬是怎么偷枣的,找到刺猬的动作,用笔圈出来。

生:爬、摇晃、活动、归拢、打一个滚、跑。

师:基本上就这么多,从树上掉下来也是,补上去。

师:它是这样一步一步偷枣的。先是慢慢地爬上树枝,接着用力地摇晃树枝,然后枣子就落下来,它自己就掉下来了,活动活动。其实它的目的是把枣子归拢,归拢好了就打滚,最后快跑。(边绘声绘色讲述,边演示课件中的相关动作的词。)

语文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怎么写(是语文教学的必做功课)(5)

师:奖励大家做一回刺猬,举起你们的左手做树,手臂是树干,手指是树枝。另外一只手就当小刺猬,你们现在就是——

生:小刺猬。

师:看到树枝上那像玛瑙一样的枣子了吗?

生:看到了。

师:(带领学生一起做动作)缓慢地爬,爬上老树杈,哦,枣子不多(众笑)。赶紧爬到树枝上,枣子挺多的。干什么?

生:用力摇。

师: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枣子落下来了吧?你们也掉下去了,摔疼了吗?

生:没有。

师:脑袋摔晕了吗?

生:(笑)没有!

师:那赶紧归拢枣子呀!你那边还有两颗(生笑)。归拢好,打滚,枣子都扎到背上了吗?驮着枣子快跑!孩子们,刺猬就是这样一步步偷枣子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动作。

生:(很有节奏地读)爬上树、用力摇、掉下来、归拢枣、打个滚、驮着跑。

师:太好了!再读一次。

(生读)

师:刺猬原来是这样偷枣的。文章写得非常生动有趣,比如归拢枣,课文这样写。老师读一读,你们听完了之后要说说动作高明在哪里。(师范读)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师:谁来说它的动作高明在哪里?哪个动词?

生:逐个归拢。

师:它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归拢?

生:刺猬先逐个归拢,把所有的红枣归拢到一起然后再打个滚,如果不归拢,要一个一个地扎,容易被人发现。

师:如果没有归拢要打多少个滚?滚到东、滚到西、滚到南、滚到北,后来找不到北了。这样做了效果怎么样?

生:(读)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师:你的朗读可以打90分。谁的朗读可以打100分?(生响亮地读,全班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文中的“我”惊喜的表现,睁大了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哎呦喂——

生:这个刺猬怎么胆子大了。

师:哎呦喂——

生:刺猬怎么那么聪明呢。

师:哎呦,这小家伙变成了胖家伙了,这小东西——

生:太高明了,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到。

生:这小东西真是聪明,我什么时候把它带回家养一养。

师:它超厉害的,满身的红枣弄得自己喜气洋洋的(众笑)。把枣子全扎在身上,就好比咱们考了一百分,一分都不扣的哦。奖励大家把这一段再读一下,让老师看到当时的情景。(全班齐读)

【点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有“登山”的感觉,拾级而上,一步一个台阶。这个板块中设计了阶梯式的四个学习活动:1.圈动词,边读边圈出偷枣的一系列动作。2.演过程,扮演刺猬演一演偷枣的一系列动作。3.品机智,聚焦“逐个归拢”,领会刺猬的聪明。4.夸刺猬,用一个语气词“哎呦喂”,引发学生对刺猬的赞叹。这样的教学既扎实又生动,源于活动设计契合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师:真好!你看,这一段写得多好啊!它写出了“逐个归拢”和“打个滚”的高明,效果好得不得了。同学们,“爬上树、用力摇、掉下来、驮着跑”这些动作有的没写效果,那你能不能看出它的高明之处呢?请找到这些动作所在的那句话,跟同桌交流一下高明在哪里。(同桌交流)

师:先交流“爬上树”。谁觉得“爬上树”比较高明?

生:它轻手轻脚地爬,不会被别人发现,被别人发现的话枣就偷不成了。

师:孩子,你非常聪明,关注到它缓慢地爬、诡秘地爬。它就是不让人——

生:发现。

师:对啊,多聪明的小家伙呀,如果它一开始快速地往上爬,动静很大,这个计划就可能完不成了。聪明吧?

生:聪明。

师:你也很聪明。我们继续。接下来是“用力摇”,高明在哪里呢?

生:“用力摇”枣子就一个个掉下来了。

师:哎,它为啥不一颗一颗去摘呀?

生:因为它的脚短。

师:(笑)脚短,够不着是不是呀?嗯,我们听听他的。

生:一颗一颗摘的话,要浪费好多时间。

师:(赞赏地)一不小心天亮了是不是?所以“用力摇”,效果好,速度快。你看,枣子噼里啪啦地落下来。你们表现得这么好,老师让你们听听枣子落下来的声音。

师:(突然播放不了声音)哎,没有声音。没事,我们假装有声音好不好?(众笑)(师模仿声音)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哗啦啦,哗啦啦……这么多的枣子,说明“用力摇”很管用,也说明这个动作高明。我们把这一段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掉下来”高明在哪里?

生:小刺猬掉下来就可以捡枣子了。

师:但它爬下来也可以捡枣子的。

生:因为掉下来速度很快,爬下来速度很慢的,万一不小心被人发现了呢。

生:爬下来浪费时间,掉下来不浪费时间。

师:好的,孩子们,你们的观点是“掉下来”速度快,不浪费时间,“爬下来”,时间长,这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呢,也许,它太激动了,太兴奋了,一不留神掉下来,都有可能。不管它怎么样掉下来,反正效果好。

师:最后,“驮着跑”高明在哪里?

生:它要是放在背上滚着跑的话,就会把枣子碰烂。

师:是的,所以必须要驮着跑。谁关注到它“急火火地跑”,觉得很高明的?哎呦,它现在满身的枣子,像一个神武的大将军一样(师做动作),如果这样慢慢走好吗?反正枣子已经在身上了。

生:如果很慢很慢的话就会被人发现,急火火地跑就不会被人发现。

师:是啊。你说呢?

生:如果它的家很远,又慢悠悠地走,会被人发现。

师:孩子们,它扎着满身的枣子急火火地跑,你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它边跑会边想:哎呦,快点快点——

生:妈妈等着我呢!

生:今天晚上终于有了夜宵。

生:快点跑,快点跑,别被人发现。

师:对,快撤快撤,此地不宜久留。(众笑)

【点评:“体会”是很难说得清、把得准、落到地的一个要求,常常停留在口头上,而费老师却落实在了教学中。第一招,假设,“如果……”这一说,就把刺猬的聪明之处给“显”出来了;第二招,反问,“为啥不……”这一问,就把刺猬的特点与机智给“逼”出来了;第三招,想象,“想象一下……”这一想,就把课文未写出来的画面给“补”出来了。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到了“体会”的具体方法,也会假设,也会反问,也会想象了。好的教学,总是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让他们一用就有收获。】

板块四:积累语言,讲述偷枣的过程

师:你们看,刚才交流的这些句子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让我们知道了它动作的高明。值得一提的是,还写了红枣怎么落下来,刺猬的身子怎么“长”大了一圈,这让我们更加觉得它本领高明。现在,如果有人问你,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呀,它本事高明在哪里呀,你能不能用上这些生动有趣的句子来讲一讲呢?老师先来讲一讲“爬”。

师:(绘声绘色地讲)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夜色朦胧,一个圆乎乎的家伙缓慢地往树上爬,它的动作很轻很轻,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悄悄地爬向伸出的树枝,哎呦,那个树枝就要弯下来了。(同时课件出示)

师:老师有没有读课文?

生:没有读。

师:对,是讲。不是还有“摇”吗?还有“掉”吗?还有“归枣”“打滚”“驮着跑”。下面请在小组内,选一个说给其他同学听听,也可以把后面的都说了,待会和费老师合作。(生在小组内练习讲)

师:敢接受挑战和费老师合作说吗?你敢,来吧!

生:(老师讲完“爬上树”,学生接着讲)它用力摇晃,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它太兴奋了,不小心掉了下来。它把红枣逐个归拢,然后再打了一个滚,它的身子胖了一大圈。它驮着满背的红枣,急火火地跑去,感觉再晚一点,就要了它的命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的是刺猬偷枣的过程。其实,在写偷枣的过程中,还写了“我非常惊讶”“我暗暗地猜测着”“我还没弄清楚”“我恍然大悟”“我暗暗钦佩”等“我”的反应(屏显有关句子)。刺猬偷枣,为什么要写“我”的反应呢?原文中还有小刺猬击退大黑狗这件事,是不是也写得特别生动有趣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点评:生动的词语,仅仅“体会”一下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运用。费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设计了一个讲故事的活动,示范讲述一个“动词”,将一个词演绎成一段故事;而后,让学生练习演绎其他的“动词”,复述刺猬偷枣的故事。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词句运用能力,讲得顺畅、讲得生动,说明学生已经内化了课文的生动词句。】

执教/费洁 点评/薛法根(特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