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现别人优点(司马懿谜一样的男子)(1)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吴秀波饰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形象不太好,玩弄权谋、与诸葛亮为敌。与卧龙、凤雏等飘逸的绰号不同,司马懿的绰号是阴狠的“冢虎”,再加上“鹰视狼顾”的外表,民间极少有以司马懿为主人公的文艺作品。

然而,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不仅以司马懿为主人公,还把司马懿刻画为一位心忧天下、隐忍、逆袭的君子。

司马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读加君请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聊聊真实的司马懿。

在刀锋下过日子

与诸葛亮比,司马懿一生都在自保求生,更多是实用主义策略,似乎少了理想信念操守。

朱子彦认为,司马懿寻求自保,实在是情非得已,迫于无奈。一开始,曹操对司马懿并不信任,怀疑司马懿有野心,因此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司马懿发现别人优点(司马懿谜一样的男子)(2)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于和伟饰曹操)

传说曹操还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子里吃草料。“槽”和“曹”同音,三马同食一槽,是指曹家天下以后就要落到司马氏父子手中。

曹操是不是真的做过这个梦已无从考证。总而言之,“狼顾”也好,“三马同食一槽”也罢,都说明曹操对司马懿起了疑心。

在君主专制时代,君主对臣下猜忌,这是非常可怕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司马懿言行举止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是在刀锋下过日子。作为一个谋略家,第一要务当然是自保。

朱子彦说,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这是没有疑义的。老谋深算的权谋家、老奸巨猾的政客,与优秀的政治家、推动历史进步的英雄之间,有时并无一条明显的鸿沟,并不是泾渭分明。

善于打仗,还懂治国

在朱子彦看来,三国后期,司马代魏,是无可厚非之事。

曹魏后期的统治已经腐朽,曹丕之子、魏明帝曹睿虽是有为之君,但后期穷奢极侈,他不顾当时天下尚未统一,民力十分凋敝,而大兴土木,盛修宫室。

曹睿死后,曹爽执政,生活极其奢靡。为独揽朝政,曹爽对廉洁耿直的官员排挤打击,任人唯亲。

司马懿发现别人优点(司马懿谜一样的男子)(3)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翟天临饰杨修)

这与曹操在东汉末年面对的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局面虽不尽相同,但都是旧政权需要更替,政治痼疾才能消除的时候。

朱子彦认为,司马氏家族此时凭“事功”逐步掌握朝政大权,取代日渐中衰的曹魏政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结束了分裂局面,司马氏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不仅善于领兵打仗,还懂得治国之道,在历史上发挥了不逊于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的作用。

司马懿发现别人优点(司马懿谜一样的男子)(4)

生前代魏也很正常

直到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也就是司马懿的孙子才代魏称帝,这是否意味着司马懿本人至死都并没有篡位的野心呢?

朱子彦说,人的欲望和追逐的目标是会随着主客观条件变化而改变的。

曹操一开始也没有代汉之心,他自己就说过,他最初的愿望是当一个汉朝的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刻上征西将军曹操名字就可以了。后来曹操扫平各路诸侯,汉朝的大半个天下都被曹操打下来了,这样曹操才有了自立为王的雄心。

司马懿也是如此。他最初受到曹操、曹丕、曹睿的知遇之恩,当然是感激涕零的。但到了年仅八岁的幼主曹芳登基之时,那就不一样了。高平陵政变之后,政归司马氏,司马懿大权在握。

司马懿发现别人优点(司马懿谜一样的男子)(5)

中国古代社会的忠君观念是逐步加强的,汉代的忠君观念远不如宋代以后的忠君观念那么强烈。从王莽开始,权臣夺取皇位是很普遍的事。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兵变、政变夺取皇位的,所以权臣夺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中期实在是太多了。

朱子彦认为,司马懿在世时,即使自己做皇帝,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司马懿自己没有登上九五之尊,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贸然禅代,必然步王莽、董卓的后尘。司马懿同曹操一样,须经过数十年经营,逐步取代前朝权力,最后由子孙完成鼎革大业。

访 谈

1

司马懿是个工作狂,善于搞关系

读 :曹操对司马懿不放心,多次动了杀心,为何没下手?

朱子彦:司马懿最初在曹操手下干事,成为一个工作狂。他不是每天八小时工作,而是废寝忘食,连喂养牲口的饲料这样的事情,他都亲自过问。

司马懿还特别善于公关,尤其是和曹丕的关系非常好。时间长了,曹操觉得司马懿可能是个老实本分、忠于职守的人,这才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

后来曹操、曹丕父子准备代汉的时候,司马懿拼命地劝进,鼓吹曹魏代汉是顺天意、应民心的事情,显示自己是曹家的忠实奴仆,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这样才得到了曹操的赏识。

等到曹丕做了皇帝之后,司马懿凭着同曹丕早就建立的良好关系,步步高升,先是做尚书左仆射,以后又任抚军大将军。等到魏文帝病重,司马懿就成为托孤大臣。

读 :司马懿在发展社会经济、选拔人才方面做了哪些事?

朱子彦:司马懿一生都生活在曹魏时代。针对“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的弊政,司马懿多次上书,要求朝廷免除一部分劳役,以疏民困。

司马懿关心农业发展,注重兴修水利和屯田。他支持大将邓艾在淮河南北大搞军屯的建议。以后他又在河南搞生产建议。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司马懿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他提拔邓艾之例最为典型。邓艾“家贫”,“为农民养犊”,“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但很有才能,被司马懿破格选用,后来邓艾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将,率军一举灭蜀。

读 :为何在后世民间评书、文艺作品中,司马懿一直不被重视?

朱子彦:魏晋禅代之后,“司马篡魏”的看法即已形成。君主专制时代,臣下须绝对忠于君主的正统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司马懿的后人、晋明帝司马绍谈及祖上“创业之始”,即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这段历史时,认为祖宗以如此手段夺权,很不光彩,因此羞愧万分。

由于后世皆认为“司马篡魏”,故其在历史上被抹黑,成了反角,自然也就不被文艺作品所重视。

2

高平陵政变不是司马懿一个人在战斗

司马懿失势后是如何躲过曹爽对他的疑心的?

朱子彦:魏明帝托孤的大臣有两个,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曹爽。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是司马懿的子侄辈。他开始是比较尊重司马懿的,朝廷大事都要同司马懿商议,不敢独断专行。

但后来曹爽逐渐跋扈起来,用了丁谧的计谋,向皇帝上奏,说司马懿功高,应该晋升为太傅。太傅的地位虽高,但只是一个虚职,没有太多实权,这样司马懿实际上就被架空了。曹爽当时的官职是大将军,他的朋党控制着朝廷的要害部门。这样,司马懿基本上就大权旁落了。

这种情况下,如果司马懿公开同曹爽较量,肯定不行,他便称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也不行,不再过问国事,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之后司马懿称自己得了重病,不再上朝。

曹爽知道司马懿老谋深算,生病是真是假,难以判断。他派心腹李胜去探望司马懿,察看司马懿是否装病。司马懿假戏真做,斜靠在床上,喘着粗气。过了一会,他以手指口,表示口渴要喝水,婢女进上粥汤,他不能拿杯,由婢女一口一口地喂他喝,结果粥汤喝不进去,都流在胸前。

司马懿的一番表演骗过了李胜。李胜回去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简直就像一具尸体,只不过多了一口气,对我们已毫无威胁,主公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读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是形势所迫,为自保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还是他早有夺权野心,一直在等待时机?

朱子彦:司马懿以垂暮之年,冒倾家灭族之险,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颇有值得探究之处。

当时司马懿虽然与手握兵权的曹爽有隙,但曹爽在高平陵政变前夕对他还是外示尊崇,优礼有加,并无步步紧逼之意。司马懿尽管历仕三朝,在曹魏政权中拥有深厚的政治、社会基础,但是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在离开权力中枢十年之后,所能动员的政治资源也是相当有限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呢?我以为,司马懿与曹爽的这场斗争,并非是司马懿个人的行为,而是得到了曹魏众多元老重臣的支持。当时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太仆王观等重臣都参与了政变,他们都是曹魏的老臣,正是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司马懿才有力量,才敢于同曹爽集团作殊死搏斗。

这场后人看来是政变的不义之举,在当时却颇具正义与合法性,司马懿与曹魏诸多大臣一致认为,诛灭曹爽就类似于西汉初年的“周勃安刘,诛除诸吕”。

3

司马懿和曹操一样,都有残忍、嗜杀一面

读 :据说后来司马懿宠幸柏夫人,称原配张春华“老物可憎”;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城破之后,大开杀戒,史载“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这两个例子,是否让我们看到司马懿性格中的另一面?

朱子彦:我不否认司马懿的残忍、嗜杀,以及对亲人的薄情寡义。又如司马懿“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姐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手段极其毒辣。

正如评价曹操一样,曹操也是个杀人魔王和精于权术的老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充分的肯定。当我们分析评述曹操、司马懿等人功过时,很容易看到他们的性格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巨大反差,即功过同在,或曰功过集于一身。

“历史行程二律背反”的现象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政治人物的所作所为常常是不合逻辑,前后矛盾,曲折隐秘,复杂微妙的。

司马懿在才智上是和诸葛亮、孙权相当的人物,为何他在有生之年也未能助曹魏灭蜀、吴统一中国?

朱子彦:三国时期,吴国陆逊、蜀国诸葛亮,皆为超世之杰。作为超级大国的曹魏虽然兵多将广,三分天下占有其二,但也奈何不了吴、蜀两个小国。

当魏文帝初即位时,曾问太尉贾诩:“吾欲统一天下,吴、蜀何先?” 贾诩回答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

诸葛亮和陆逊在蜀、吴二国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力的不足,与曹魏形成相对均势的局面。司马懿虽然足智多谋,也奈何不了孙权、陆逊和诸葛亮,否则民间怎么会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一说。

4

逼宫“禅代”的社会代价较低

读 :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与曹操家族取代汉,都是推动历史进步?

朱子彦:司马代魏和曹氏代汉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汉魏晋易代之际,儒家倡导的忠君思想极其淡薄。旧的两重君主观影响仍然存在,在皇权衰落的境况下,大臣极易操纵和控制平庸之君,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取而代之。

司马氏之后,南北朝君主纷纷效尤,其夺位手法如出一辙。直至隋唐以降,莫不如此,甚至被誉为一代英主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通过陈桥兵变,才得以黄袍加身。

历朝历代,弑君夺位者不可胜数。单单诟病“司马懿或司马昭之心”,显然是历史的不公正。我认为魏晋鼎革之际,司马父子所建立的赫赫功业是毋庸置疑的,其为三分归一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读 :在你看来,逼宫禅位的“禅代”方式,在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方面,牺牲少、成本低?

朱子彦:曹魏代汉、司马代魏,社会付出的成本很低。它将杀戮与流血降到最低限度,仅仅以前朝帝王一姓一族的权力终结,来换取政权的平稳交接。不易造成血流漂杵,生灵涂炭。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导致死亡的人口多得惊人,据史家的统计,东汉桓帝时人口有5600多万,而三国初期的人口总数只有767万。其时,社会生产力遭严重破坏,文化被严重摧残。之后,几乎要经过长达一两个世纪的调整,社会经济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禅代”是以和平过渡的方式来更替政权,其对社会的破坏要小的多。如曹魏代汉后,中原地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发展,人口也有了显著增长。西晋代魏、刘宋代晋后,不久即出现了太康之治、元嘉之治。禅代政权一般都能稳定地维持数十至数百年,两宋国祚甚至长达三百余年。

5

子孙“何不食肉糜”黑锅,不能让司马懿背

读 :司马懿后人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杀嵇康、宫女过万羊车望幸、“何不食肉糜?”等负面故事和典故,司马懿在教育子孙方面有没有失职?

朱子彦:我认为司马昭是三国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能够统一,司马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往学者分析三国统一的原因,往往比较强调客观条件。即认为三国后期,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已超过吴、蜀,这就为统一创造了条件。其实,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如果不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统一还是不能实现。三国后期如果不出现司马昭这样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要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的“司马昭之心”乃是曹髦加给司马昭的罪名。连古代有识之士都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明主也”,所以我们现在来评判曹操、杨坚、李世民、赵匡胤等人的历史功过,都不会迂腐到再以其是否废主篡位作为是非的标准。对司马昭而言,当然亦应同理。

司马昭杀嵇康,司马炎宫女过万,宫女们羊车望幸,司马衷“何不食肉糜?”,这些故事与司马懿有何相干呢?总不见得明末崇祯皇帝的亡国罪责要由大明开国之君朱元璋来承担。

读 :你曾说过“假作真时真亦假”,有没有办法消除民间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带来的对司马懿的不客观评价?

朱子彦:《三国演义》写的太精彩了,在民众中三国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主要归功于《三国演义》。虽然郭沫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替曹操翻案,但时至今日,在京剧舞台上,曹操仍然是白脸奸雄的形象。同样,司马懿在民间的奸诈形象也很难改变。

我认为正史和小说两者并存,并无不可。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只要实事求是,不搞历史虚无主义,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扫描二维码,加入读加粉丝群

跟读加君做朋友

更有不定期福利发送哦

—END—

撰文 | 万建辉

编辑 | 孟芝

图片 | 网络

扫我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