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做人智慧(道德经十九)(1)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十九章

一、原文(通行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做人智慧(道德经十九)(2)

二、译文

抛弃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抛弃巧诈和利益,盗贼也就消失了。

用这三个方面,来治理混乱的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应当

让人民的认知有一个总体的归属,那就是:“表现纯真,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三、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为当时病入膏肓的社会开出了一剂药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上一章老子讲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春秋时期,社会风气的败坏产生了“圣、智、仁、义”,而诸侯国打着“圣、智、仁、义”的旗帜来做肮脏的事情。

无论老子还是庄子,均主张摈弃“圣、智、仁、义”,让人民回归到最本真、最朴素的状态。

道德经做人智慧(道德经十九)(3)

这样的看法未免有些片面,试想,假如社会上存在很多作恶多端的人,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让这些坏人回到他们的孩童时期,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这不过是老庄心中理想的“桃花源”罢了。

现代人压力山大,源于私心太重;焦虑不堪,源于欲望太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或许是解决问题、修身养性的良方。

清心寡欲,淡化压力和焦虑,让生命回到最朴素的状态,打造内心深处的“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