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品读】一寸诗心比海宽——郭顺敏先生诗词曲艺术初探作者:范德忠
郭顺敏简介
郭顺敏,女,潍坊诗词学会发起人及创建者之一,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原党总支书记。系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山东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诗词学会散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微刊《鲁韵曲芳》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第一届、第二届会长,高密市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特邀顾问。师从当代散曲大家南广勋先生。第二届“山东优秀诗人”,作品多次在全国性诗词散曲大赛中获奖。
一寸诗心比海宽
——郭顺敏先生诗词曲艺术初探
范德忠
郭顺敏先生不仅是潍坊诗坛的领军人物,而且是一位成果丰硕的诗人。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坚持辩证思维,以宽大的心胸,善于使不同甚至相反的特质既和谐共存,又各美其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和真善美的艺术享受。
郭顺敏先生人生就像一首诗。她从小就有远近闻名的音乐天赋和播音朗诵特长,上初中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写作天赋,读大学期间师从著名书法家张其凤教授学习书法。四十年来笔耕不辍,在格律诗、词、曲诸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二十年担任本科高校中层正职,九年担任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期间担任潍坊诗词学会第一、第二届会长、山东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诗词学会散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微刊主编、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等职务。在工作中刚柔相济,既公正公平,又宽容大度,善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在家是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潍坊市模范警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八年如一日赡养服侍病重卧床的婆婆。能做到这些,对于长期担任高校二级学院领导工作、公务缠身的郭先生来讲,尤其难能可贵。2020年从潍坊学院退休后,宝刀不老,继续担任潍坊诗词学会会长,并且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诗意的工作和工作的诗意的人生境界。
刚健与柔婉并存
郭顺敏先生的诗词,既有“一出山海作狂吟”刚健,又有“就老亦缠绵”的柔婉。
诗中刚健的旋律,构筑着阳刚的精神世界,使人产生一种挺起腰杆做人的精神力量。柔婉表达婉转心曲,清新优美,唤起人们美好的向往。而刚健柔婉和其它艺术特色一样,不是独立于诗外的一种符号标签,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运行在情感逻辑发展的进程之中,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强烈审美感觉的产物。也正如诗人所云:“风骨今从淡处藏”( 《采桑子•端午抒怀》)。
描写重大题材满腔豪情,刚健有力。《为党的生日而作》:“九九初心各自评,诗人爱看海扬清。湘音少许书生气,泥腿偏多壮士行。代有英雄争赴死,时逢大疫敢出迎。浪高正好拿云去,直下汪洋向复兴。”诗中设置意象,作为物,“海洋”“云”“汪洋”,体现力量的“强大”;作为人,“湘音” “泥腿”这些特殊的词汇,成为伟人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雄姿,成为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壮举;作为行为,“争”“敢”“拿云”“直下”,体现了一种英雄气魄。这种强大,这种壮举,这种气魄,唤起人们的是一腔豪情,增强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拿云”一词,取自唐诗人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拿云”,但李贺的“拿云”,是一种虚化的精神扩张,而我们党的“拿云”,却是既有精神层面的英豪之气,又有物质层面的对自然风云的驾驭和征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
对身边生活、亲情伦理同样写得刚健有力。《丙申父亲节感题》:“父爱如山不是山,是山可作毕生攀。思亲忍看窗前月,拂梦恐惊心上弦。待懂深情人驾鹤,空留简墨训成篇。清诗奉候菊香早,梓里云乡又一年。”诗人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她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形成了军人以阳刚为主旋律的审美观。女儿怀念父亲,这是人之常情,但这里没有悲悲切切,只有深沉厚重。诗作中悲伤的临界点当属“思亲贪看窗前月,拂梦恐惊心上弦”这两句,常规思维是思亲而泪流,然而诗中却是用“窗前月”移情,用“拂梦”抑情。使我们感到诗人在似乎波澜不惊的表象内,虽涌动着对逝去父亲的深深思念,但仍有一股刚健力量在运行。《观“鸢都之邀国际诗书画双年展”有作(通韵)》:“谷雨沾灵一望舒,奇观每在大鸢都。云深画里风筝小,草浅园中意趣足。三百幅前说底蕴,八千里外品春图。年年此季清流满,白浪吟诗自不俗”。以一“奇”一“大”定调,在“深”与“小”的对比中,昭示其“奇”,在“浅”与“深”的对比中自足其性,使得境“小”而意大。用数量词“三百幅”“八千里”更是昭示了一个宏大的意景,使人神清气健。
郭顺敏先生的诗词,刚中有柔。
如果说,刚健给人以壮美,柔婉则给人以优美。描写自然风光,清新优美,节奏舒缓轻松,使人产生休闲静雅之愉悦。 表达心曲着色婉转柔和。
《【越调•天净沙】在河口拍到一只火凤凰(通韵)》:“夕阳水岸芦花,半蹲直瞅斜趴,许我飞天策马。定格卮画,美呆绝色仙霞。”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纯属天籁,任何解释都显得多余。《【中吕•山坡羊】金莲川草原畅想曲(通韵)》:“星空支帐,白云翻浪,扬鞭扮个青春样。月生凉,草弥香,琴声美了教书匠。换上行头一亮嗓。光,也在淌;诗,也在淌。”此曲把畅想抒情寓于情节发展之中。“我”既是美景的欣赏者,又是美景的构成者。奔马、听琴,亮嗓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汇成一首自然舒缓流淌的心灵之诗。
自然与洒脱相融
所谓自然,是指写景抒情时真切体现出表现对象的自然形态,不用藻饰,得天然之趣。所谓洒脱,就是超脱天然之趣的意境升华。
就自然而言,不事雕琢,崇尚自然,体自然之性,挖掘自然本身所象征的语言。从现实生活的画面上撕下一页,散发着自然的清香,使人感到生活在诗人设置生活环境就在你身边,甚至你也觉得曾经有这种生活体验,只是沉淀在无意识深处的静默存在,一旦被诗人挖掘出来,你会觉得眼前一亮,出现在你面前的竟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
《教师节自题》 :“自取夕阳一寸丹,诗容海色到青蓝。当春有计非花小,及雨怀香正果鲜。辛苦了无星夜后,清晰每在旭窗前。待成圆满凭心问,弟子应知老教鞭。”此诗是诗人几十年的执教生涯的甘苦之言,自始至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顺理成章。通过丹心、青蓝的颜色交替与空间变化,将执教情怀自然托出,使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倍感亲切。《端午食粽感题(通韵)》:“堆青角黍玉身白,草线绵柔任尔拆。叶上偏粘一粒紧,抱香不肯下竹来。”据诗人自述:“随手写来,节日添趣,有感于那粘在粽叶上不肯轻易就范的一粒米”。此诗取材于屡见不鲜的小事一桩,使人不觉是在读诗,而是在拉家常。(【双调•雁儿落带过清江引】金莲花观赏记(通韵))写草原景象:“闻声卷底华,开眼金莲画。彩虹刚润笔,云马来接驾。(过)夏雨会心不作假,尽是清新话。羊群川上移,翠色风中挂。小曲一抓一大把。”通过一幅幅有动有静的画面,展现了草原的美景,使人觉得读此曲如临其境,与诗人一同享受草原之美,一同去享受“小曲一抓一大把”的快乐。
就雄奇而言,利用多种艺术手法,将平凡事物雄奇化,或将这种雄奇的因子始终隐藏在平凡的事物中,使人去感受去体会;或塑造一个雄奇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雄奇化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在雄奇的精神高空奋飞翱翔之后,再回到现实的土地,进一步强化现实的本色。
《杠子头火烧》:“常备风尘挂远鞍,两分火色一分圆。七分硬气实心里,看把南墙撞北山。”杠子头火烧是潍坊市地方小吃,以皮硬心实越嚼越香为特色。过去人们出远门、下关东,它是最便于携带的食品,同时也是亲友之间馈赠的礼品,至今仍受到人们喜爱。杠子头火烧的内涵不仅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实现了向精神层面的升华,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一种道德价值取向,一种直来直去、敢作敢为、不怕困难的性格象征。“看把南墙撞北山”,在现实物质层面,用杠子头火烧砸南墙撞北山,徒增笑耳。然在创作精神层面,一个“撞”字,巧用夸张,极言“硬气”,雄奇顿出而不感到失实。《临江仙·龙头蜈蚣风筝》:“小技独雕天趣满,老龙起驾游春。穿云破雾看来真。须呈丝样细,目带百分神。 笑向东风行醉礼,摇头摆尾迎人。一出山海作狂吟。飞腾藏梦脚,脊骨透族魂。”全篇雄奇风格按照现实——仙境——现实的思路展开。现实中的龙头蜈蚣风筝成了神话传说中的龙王,且“一出山海作狂吟”。可谓“雄奇”神威,但再雄奇也要回到现实的土地:“飞腾藏梦脚,脊骨透族魂”,让人们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腾飞。《写在学雷锋纪念日(中华通韵)》:“如电当空始姓雷,如春来拯道心危。燃得襟抱成天火,人字鲜红亮一回”,用自然界的鸣雷象征雷锋精神的回归,以拯救拜金主义横行“道心危”的严峻现实,可谓别出心裁,震撼人心;“人字鲜红亮一回”,进一步回应前句,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通俗与典雅相生
有一看就懂的诗、看注才懂的诗和似懂而未必懂的诗。第一种不可能是好诗,虽通俗易懂,但无多少意蕴而言。第二种虽难懂但有意蕴,有韵味,能够成为好诗。第三种既通俗易懂,又意蕴深刻,即雅俗共赏,当属真正的好诗。当代著名诗人武立胜先生也有句名言:
“让人一眼看懂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让人永远看不懂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郭顺敏先生在雅俗共赏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形成了清新朗逸、通俗典雅的作品风格。
前面讲到的《端午食粽感题(通韵)》,一看就懂,但真正理解其中的三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抱香不肯下竹来”的理解:坚贞不屈者有之,不同流俗者亦有之,甚至自以为是者有之,顽固不化者亦有之。《行香子·友邻(新韵)》:“新韭香稍,合院风悄,应声来、不请之邀。愁潜杯底,喜上眉梢,醉几分酒,几株绿,几神聊。 诗得三昧,境入含毫,两怡然、闲赋推敲。炎凉去去,鱼水陶陶,写一生情、一世愿、一支谣。”上阕用饮酒代邻里友谊,把邻里之间的融洽和谐写得情景交融,多姿多彩使人感到亲切,几乎不用思考就能知其词义。下阕友邻之情和“诗得三昧”想联系时,这种情谊就更深化了,而“写一生情、一世愿、一支谣”具广阔的思考、践行空间,并不是一时一事就能说明得了的,能在人生中把握得了的。 上升到哲学层面还有一个知行统一的问题。
所谓典雅就是用词有出处,高雅而不浅俗。成功的用典故是典为今用,增强作品内涵的纵深感和重量感。郭顺敏先生用典故如战争年代的“解放战士”,一旦岁脱掉国军服,成为解放军,就在新的队伍里产生一种全新的战斗力。这些典故在新的语境中,汇入到新的意象创造行列,成为新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产生新的审美意义。《致敬叶嘉莹先生(通韵)》:“欲织彩锦效天孙,故土相招系汉魂。入夏清吟凉胜雪,连秋早课日同温。未觉桃李植三径,却使云竹起万根。我有诗心唯一捧,也期抱月立程门。”诗中多处用典:“天孙”,即织女星。织女忠于与牛郎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里喻叶嘉莹先生即使远在天边,也热爱自己的祖国。“三径”,指院中小路,晋·陶潜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此喻叶先生回到自己祖国来了。清吟:唐 白居易 《与梦得沽酒且约后期》诗:“閒徵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白居易笔下的“清吟”,是与刘禹锡对忧愁的排解,而郭先生笔下的“清吟”却是指叶先生报效祖国的诗句。程门立雪比喻诗人仰慕大师、学习大师的决心。
郭顺敏先生的诗词不仅仅是典雅,还有一种不用典故,用文字本身符号本身的含义体现出的文雅,在散曲中最为突出。请看:
《【双调•水仙子】读南广勋散曲(通韵)》:“恍如天外透灵光,轻去轻来小燕翔。园中貌似凡花样,一枝高过墙。趁无人“顺手牵羊”,撷其雅,品异香,果有清凉。”民间俗语:“偷瓜摸枣不算贼”。这里“我”做了一次“贼”,到南先生的曲艺百花园中“顺手牵羊”,得雅得香得清凉,好一番艺术享受。众所周知,当代散曲大家南广勋先生的散曲,素以飘逸灵动、风趣幽默、趋俗尚趣、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京味小令和带过曲见长。这里向南先生学习的高雅行为竟描写为小偷的经典动作:‘顺手牵羊’。因“偷”而大俗之至,然 “偷”的是艺术享受,却又大雅之至!
合制与情适互补
所谓合制,就是合乎题材的要求;所谓适情,根据题材的需要对情感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王安石说过,先体制而后工拙,可见体制之重要。郭顺敏先生的作品对政治题材和吊贺题材,正是以合制而情适风格使得其这类作品登堂入室,端庄大方,情真意切。
政治题材类作品,要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易于出现政治性压倒艺术性的偏差,而郭顺敏先生的作品没有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有的是用宏大叙事扣动的心弦,发出属于自己动情的声音,用创作实绩体现着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高度。《七一抒怀(通韵)》:“怀抱今生向大同,知行古训道为公。拳拳每在出发日,对誓扪心一朵红。”没有直言伟大理想,但有奋斗目标;没有亮丽的格言,却有“为公”的古训。一个“每”字,一个“扪”字,就把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决心和壮行写活了。《双调•水仙子】建党百年我的思想汇报(通韵)》:“今生无悔志同酬,那日将拳举过头。奉公岂肯居人后,拉犁争上游。饮清溪不老黄牛,凭心热,任汗流,夫复何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自我标榜,有的是向党襟怀坦白,有的是不服老,继续争上游的勇气。
吊贺作品,属礼仪应酬之作,是礼和情的统一。拿掉题目就不知是吊贺诗的,与制不合,算不得好诗。蒲松龄就对应酬文“无端而代人歌哭”深恶痛绝,这无关蒲松龄的才气,而与“无端”且“代人”有关。写此种文字无疑是精神的折磨,无怪乎蒲松龄卷起铺盖走人。郭顺敏先生的应酬文既不是代人,也不是无关,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追求礼情俱佳,既合乎礼仪要求,又根据礼的要求展开相应的情感世界。《贺烟台诗词学会二代会召开兼贺汪冬霖会长连任(通韵)》:“誉上清吟任海量,云帆依旧向天张。初心只与蓬山远,故事合如滋味长。每蘸浓情开锦绣,便接龙气到诗行。风笛正把黄金色,化作洪波涌盛唐。”“誉上”“ 海量”,极言声誉之大,是对贺烟台诗词学会的赞誉。“云帆依旧”者,学会换届会长连任也。没言“贺”而无处不贺。从颔联到尾联,对诗词创作发展前景抒发豪情,成为贺诗之“礼”的有力补充。此诗既贺团体又贺个人,诗中的景物是宏大的:“海量”“ 天张”,这又是与地市级诗词学会的体量相适应的。《祝贺玉欣大姐荣任北海诗社社长(新韵)》:“欣欣来贺中三员,起早贪黑汝自甘。万里诗航传北海,难能捧上一襟丹。”三员即服务员、联络员、通讯员。此诗开宗明义就赫然有“贺”, “三员”正是对张玉欣会长的极高评价,后两句是对“三员”的进一步诠释与发挥,体现的一种精神境界,而非物质层面体量的描述,这也是与北海诗社的规模相适应的。由此可看出郭先生把握礼与情的精准尺度。
郭先生近年来对使用散曲形式吊贺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吕•山坡羊】欣闻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新韵)》:“八方来贺,传花不辍,鲜灵散曲捎些个。越咂摸,越着魔,闷头儿欲写东风破。巴望枝繁结硕果。天,你莫躲;春,等着我。”一改千篇一律的庆贺作品的陈旧面孔,立意新奇,语言清新,轻松活泼,写出了曲趣曲味。吊唁散曲,以灵活的形式,悲痛而深情的话语,很好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地哀悼。《【中吕•山羊坡】沉痛悼念王峰会长(通韵)》:“还没听够,还没吟够,倾情总在八瓶后。不言愁,不低头,天宫竟取英才寿。此去道山应不朽,兄,您莫走;师,您未走。”郭顺敏先生与王峰先生多年诗友,曲中充满感情,自不待言。而与袁隆平、吴孟两院士没有交集,依旧感情感情充沛:《【中吕•朝天子】送别袁隆平吴孟两院士》(通韵):“是他,是他,噩耗惊雷炸!双双国士去天涯,泣写揪心话。水稻丰收,民疾常挂,情生万道霞。送他,送他,米饭吞不下。”这里两位院士与诗人心灵相通的是家国情怀。以情感表达而论,前者是小桥流水,后者是渤海扬波,这是与表达对象的社会地位相适应的。
综上所述,郭顺敏先生将工作艺术化作创作艺术,以创作艺术丰富工作艺术的内涵,以相辅相成而又各美其美的艺术特质,增添了作品体现社会生活意蕴的深度和重量,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尽管取得上述艺术成就,郭先生并不满足,作为诗人,她笔耕不辍;作为会长,她率队向前。我们祝愿她有新的大作问世,祝愿她继续发挥整体优势,不断摘取新的艺术桂冠。
范德忠简介
范德忠,男,山东省寿光市人,1955年生。中共党员。1983年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3年至1990年在潍坊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文学概论,期间1987年复旦大学美学助教班结业,1990年至2015年,在寿光市公安局工作,2015年退休。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公安部文联会员、潍坊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寿光市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顾问。在大学任教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进入公安系统后,在有关报刊网刊发表诗歌、散文、通讯等1000余篇。2018年以来,致力于诗词评论和诗词创作,其作品散见于有关网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