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离石马茂庄建宁四年汉画像石墓,王双斌(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助理馆员),选自《文物》2009年11期。

马茂庄村位于离石县城西2公里,东南临三川河,西、北侧靠山(图一)。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1)

村西的山塬高出河川约30米,在山塬南部的二级台地上发现过许多汉墓,200l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秋,马茂庄村一村民在院内修菜窖时发现一座古墓,离石县文管所得知后,立即派人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该墓为砖砌双室附双耳室汉画像石墓(图二),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2)

坐东朝西,由墓道,甬道,前、后室,左、右耳室组成,整体平面呈"十"字形,墓葬早年先后两次被盗扰,除甬道尚存券顶外,墓顶已坍毁,墓内积满碎砖、淤土。从残存情况看,后室和左、右耳室为拱券顶,前室为穹隆顶,墓底距地表深4.2米,因与周围民宅紧邻,故左、右耳室和后室无法清理.未见随葬器物和骨骸,葬式不明。前室有许多绳纹陶片和少量彩陶片。

墓门位于甬道西端,由石质门楣,左、右门框,左、右门扉,门梁和门槛组成。墓门高1.64、宽1.0米,左、右门框石用条砖砌固.门楣后附一门梁,长136、宽20、厚11厘米,两侧各凿一凹缺,并与门槛(长133、宽19、厚11厘米)上的臼窝对应,两扇门扉的外侧上下有门枢纳入,整个墓门合嵌平整又得以向内启阖。甬道门外砌有封门砖墙,通高2 08米。

甬道位于前室西侧,保存完整,由条砖错缝平砌,高至1.3米处起券顶,纵深2 05、高1.55、宽1.05米,甬道底部用砖纵向"人"字纹铺地,砖长38、宽18 5、厚6厘米,

前室平面近正方形,东西长2.9、南北宽2 9米,东西南北四壁均开有门,四面的墙壁已残,残高1~1.5米不等,其中东、北两壁均由两块画像石竖砌而成,上承横额画像石,门道中央各竖立一根六角形石柱,上承栌斗石,南、西两壁用砖砌筑,地面以条砖横排错缝平铺.顶部全部塌毁。

左(南)耳室门高1.25、宽1.83米,右(北)耳室宽1.8米,两耳室的东、西两壁残高1.4~1.7米,地面以条砖错缝平铺,顶部全部塌毁。后室附于前室东壁,门高1.25、宽1.85米,铺地砖与左、右耳室相同。左、右耳室和后室未做发掘,故进深不详。

二 画像石

包括墓门处5块(门楣1块,左、右门框2块,左、右门扉2块),前室东壁、北壁8块(横额2块、立石4块、石柱2根),共计13块(图三)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3)

石材属于砂岩质页岩,灰褐色,质较软,制作方法为先经磨制,再由画工用墨线画稿,然后阴刻物像轮廓,剔地平铲,形成平面浅凸雕,物像细部不加雕刻,留有原画稿墨线,出土时部分画像的墨稿线痕迹尚存,

第1石门楣,长184、宽30、厚16.5厘米,横幅,画面长165、宽22厘米,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上层刻连续蔓草状卷云纹,下层为车马出行图,从左依次刻导骑2名、轺车2辆、辎车1辆、棚车1辆(图一○)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4)

第2石右门框,高126、宽32 5、厚17厘米,竖幅,画面高105、宽24厘米,画面右边刻蔓草状卷云纹,占画面的三分之一,卷云纹图案用墨线勾边,左侧是主题图案,上部为东王公,下部刻门吏,东王公面朝左坐在云朵形高座上,头顶华盖,手执仙草,身着长袍,头戴羽冠,云柱下有山丘和树木。门吏头戴帧.身着宽袖长袍,低首躬身,面左拱手而立(图五),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5)

第3石左门框,与右门框对称,尺寸基本相同,只是左侧刻卷云纹,右侧主题图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为西王母,中刻卷云纹,下为持慧门吏。西王母头梳高髻.身着斜领宽袖长袍,面朝左坐在云朵形高座上,头顶华盖,手执仙草,门吏面右持慧,头戴帧,身着交领长袍(图四),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6)

第4石右门扉,高130、宽49、厚8厘米,上门枢长8、下门枢长4厘米,竖幅,画面高113、宽30厘米,构图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为朱雀,中为铺首衔环,下为祥云纹和凤鸟,朱雀右向,昂首挺立,华冠,伸颈,展翅,翘尾,左爪立于铺首兽头之顶,右爪腾空,细部用墨线描绘,中部铺首呈兽头形、双耳竖立,独角,瞋目露齿,环眼,眼珠点墨。颏下垂一绺长须,口中所衔之环粗大,下部刻祥云,祥云之下有长尾凤鸟一只,面右伫立(图七),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7)

第5石左门扉.画面内容与右门扉石对称,尺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下端祥云与右门扉石上祥云纹饰的方向一致(图六),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8)

第6石前室东壁横额,长314、宽30、厚23.5厘米,横幅,画面长298、宽25厘米,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上层边饰为卷云纹,下层主题图案为左向行驰的车骑出行图,从左向右依次刻执节导骑2人,均头戴平上帧,短衣束带。天空有一展翅飞翔的神鸟,下植树,轺车1辆和并行步卒2名为前导,中刻轺车2辆,后随骑吏2名、轺车2辆,又刻辎车1辆,当为主车,轺车1辆随后(图八),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9)

第7石前室东壁南侧立石,高135、宽58、厚23厘米,竖幅.画面高98、宽40.5厘米,右、下边框均饰卷云纹,主题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东王公,面朝右坐在云朵形高座上,头顶华盖,头戴冠,唇留长须.身着宽袖长袍,下层刻面右而立的二神人,左为鸟首神人,手持整载;右为持棒神人,头戴介帧(图一二)。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10)

第8石前室东壁北侧立石,高130、宽49、厚23厘米,竖幅.画面高96、宽39厘米,左、下边框均饰卷云纹,主题图案刻西王母头梳高髻,身着长袍,面朝左坐在云朵形高座上,她手持仙草,上有华盖(图一一),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11)

第9石前室北壁横额,长310、宽30厚23厘米,横幅,画面长293、宽25厘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意草状卷云纹边饰。下层主题图案为车马出行图,左端有一屋,屋旁植树,其后刻左行骑吏1名、轺车4辆、辎车1辆、轺车1辆、棚车1辆(图九),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12)

第10石前室北壁东侧立石,高133、宽53、厚22厘米,竖幅,画面高100、宽40厘米,右、下边均饰卷云纹,主题图案分为3部分,上刻西王母,面朝左,头梳高髻,身着宽袍,手持仙草,后有一似兔首人身的站立侍者,手举曲柄伞盖,中刻一只长尾伫立的凤鸟,上有飞禽,下刻神兽,身似马,长尾,前后植树(图一四)。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13)

第11石前室北壁西侧立石,高135、宽55、厚23厘米,竖幅,画面高98、宽37厘米,左、下边框均饰云气纹,主题图案分上、下两层,上层刻东王公,面朝左坐于伞盖下,头戴三山冠。身着宽袖长袍,下层刻一门吏,面朝左,低首躬腰作迎送状(图一三)。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14)

第12石前室东壁门中央石柱,横断面呈八角形,高127、边宽8厘米,七面均刻卷云纹,正面刻铭两行,竖行隶书,为"汉故华阴令西河土军千秋里孙大人显安万岁之宅兆,建宁四年十二月丁□□十日丙申造",华阴、土军均为地名,分别在今陕西华阴县和山西石楼县一带。从石柱铭文可知,墓主人生前系山西土军人,在陕西华阴任县令(图一五),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15)

石柱上承石栌斗,栌斗高15厘米,上部边长28、下部边长21厘米,栌斗凿成榫卯相连,榫高3.5、榫径7厘米,卯深5厘米。

第13石前室北壁门中央石柱,其形状、尺寸与第12石近同,但是无刻铭,横断面呈八角形,四面刻卷云纹(图一六),

东汉画像石分布的四个中心区(东汉建宁四年石楼孙大人汉画像石墓在离石发现)(16)

三 结 语

离石地区曾多次出土汉画像石,1919年,在马茂庄村出土"左元异"汉画像石墓1,迄今在马茂庄村及周围20公里的村庄,已经先后发掘汉画像石墓20余座,共出土、征集汉画像石近300块(组),其中有确切纪年的汉画像石墓有3座,即和平元年(150年)左元异墓、延熹四年(161年)汉墓、熹平四年(175年)牛产汉墓,此次建宁四年(171年)汉画像石墓的发现,为研究汉画像石墓的形制、建造等提供了新资料,

附记∶参加发掘的人员有王金元、王爱萍、付新平,

拓片:陈雷、马中校、朱小梅、成凤仙,

绘图、摄影:王斌斌,王双斌,

本文承蒙离石区文物旅游局副局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金元副研究员指导,在此谨致谢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