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回纥亲密关系的体现(回纥与唐朝的甥舅关系)(1)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的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唐朝的友好,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宝朝贡唐朝。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由于天气热,缅伯高怕把天鹅热死,所以路过沔阳河边时,便给天鹅洗了个澡。不料一松手,天鹅突然展翅高飞。缅伯高伸手去抓,只拔下几根羽毛,眼睁睁地望着天鹅飞得无影无踪。缅伯高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心急如焚。不过,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前往长安。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把鹅毛包好,然后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高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缅伯高到达长安后,向唐太宗献上物与诗。唐太宗看了那首诗,问明原委,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安慰他不要太自责。

这个故事正史中并无记载,真实性我不敢保证。不过,故事所反映的回纥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却是千真万确。回纥与唐朝之间,一直被称为甥舅关系。唐朝一共有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寿安公主、仆固怀恩孙女等6位公主和亲回纥,回纥也有公主嫁给唐朝宗室,双方差不多成了一家人。虽然双方偶尔也有龃龉,但总的来说是长期交好,而且每当唐朝到了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回纥还出兵相助。可以说,唐朝江山得以维持290年,其中也有回纥的汗马功劳。

回纥是北方游牧部落之一,在隋朝以前一直受突厥政权统治,语言和习俗均与突厥相同。隋朝时期回纥摆脱突厥的控制,附属于薛延陀部落。唐朝建立后,回纥与薛延陀一道向唐朝遣使入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雪三年前“渭水之盟”之耻,发兵攻打北方最强大的东突厥。薛延陀和回纥应邀派兵参战,助唐灭掉了东突厥。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纥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政权后,接受唐朝的管辖。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纥政权,仍向唐朝称臣。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请唐朝改称其为回鹘。回鹘是“迅捷如鹘然”的意思,包含着对鹰的崇拜。

回纥曾多次出兵助唐,其中有两次对平定唐朝的内忧外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是为平定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一路南下,所向披靡,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便攻陷东都洛阳。第二年,叛军又攻陷西京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唐朝政府已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当时全国总兵力编制虽然有61万人,其中边境设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中央禁军12万。但因为在此之前,唐朝两次发兵攻打西南的南诏国均遭惨败,已有20万兵马葬送在南诏。而10个节度使中,安禄山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他手下的15万兵马也就全部成了叛军。安禄山还召集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兵马,号称20万大军。唐朝政府在中原基本上无兵可调,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情急之下,新继位的唐肃宗听取大将郭子仪的建议,请求回纥出兵相助。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回纥派太子叶护率精兵入唐,与唐朝从西北边境调回的部队汇合后,大败叛军,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事后,唐肃宗为了答谢回纥,将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国的英武可汗。不过,宁国公主嫁去不到一年,英武可汗就归天了。宁国公主后被唐肃宗派人接回,但陪嫁的一位亲王之女小宁国公主却被留了下来,作为继任可汗的老婆。

回纥另一次出兵助唐是为抗击吐蕃。唐朝经安史之乱后,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时西部的吐蕃进入鼎盛时期,不断犯唐,吞并了唐朝大片疆土。唐朝被吐蕃折腾得焦头烂额。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李泌的建议,用女儿咸安公主与回纥国的天亲可汗和亲,然后借回纥的力量来抵抗吐蕃,以夷制夷。这次和亲加强了唐朝与回纥的军事同盟关系,迅速扭转了长期以来唐朝与吐蕃交战的被动局面。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吐蕃再次犯唐时,回纥出兵迎战,大败吐蕃。吐蕃失败后不甘心,企图征集南诏国军队再度攻唐。但此时南诏国已决定重新归附唐朝,趁机出兵突袭吐蕃。吐蕃惨败,从此开始衰落。此后,回纥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北庭、龟兹、轮台、西州等西域要地。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回鹘(回纥此时已改称回鹘)人以西州高昌为中心建立政权安定下来,被称为高昌回鹘,并继续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直到唐朝灭亡。高昌回鹘前后存在500多年,历经唐、五代、北宋、西辽、元,始终与中原政权保持着密切往来。比较有趣的是,改朝换代后的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高昌回鹘国王阿厮兰汗遣使臣麦索温到宋朝赠送礼物,仍自称“西州外甥”,追认从前与唐朝的姻亲关系。(文/谢志东)

唐朝与回纥亲密关系的体现(回纥与唐朝的甥舅关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