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鲁迅做过民国的官从1912年2月去南京,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南下,除张勋复辟时辞职几天和被章士钊免职的几个月之外,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都在民国教育部任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鲁迅的晚年生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迅的晚年生活(鲁迅14年的官场生涯)

鲁迅的晚年生活

众所周知,鲁迅做过民国的官。从1912年2月去南京,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南下,除张勋复辟时辞职几天和被章士钊免职的几个月之外,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都在民国教育部任职。

一、职位与待遇较高

鲁迅是1912年2月进入教育部的,开始只是部员,无官职。至1912年8月21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他为教育部佥事。5天之后,他又被委任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长。

教育部佥事兼第一科科长,这是鲁迅的职位。在这个位置上,鲁迅干了14年,既未降职,也未升职,只是工资提了两次,佥事升到了最高等。

那么,佥事和科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教育部是个部级单位,总长自然是部级或高于部级;次长自然是副部级;部下面是司,司长自然是司局级(厅局级);这与现在是一样的。但往下就不一样了:现在司局下面是处,处下面才是科;而那时没有处,司下面直接就是科。也就是说,鲁迅所担任的科长,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职位。

需要特别注意一点的是:鲁迅的佥事一职是由大总统任命的;科长一职是由教育部总长委任的。根据当时的制度,各部的总长有权委任科长,却无权委任佥事。佥事需要大总统亲自任命。由此可见,佥事比科长级别高。

二、本职工作无可挑剔

沿着时间的线索考察鲁迅的工作,可以发现他做过许多重要的事。

像所有的行政官员一样,鲁迅要参加会议、举办会议。1912年7月,他参加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这个会开了一个月,会上讨论了92个决议案,议决23个。接着,他又参加了“大专学校课程讨论会”和“教育行政讨论会”。鲁迅对这些会颇有不满之处,但冷静考察那些会,却是创建民主共和国教育体制的重要会议。

此外,有几件事是鲁迅付出精力甚多,而且做得相当投入的。

首先是“儿童艺术展览会”。展览是1914年4月21日开始的,展览期间,鲁迅经常在会场值班,连星期天也不休息。5月20日他的日记里写道:“下午四时半儿童艺术展览会闭会,会员合摄一影。”这张照片上,人们站了5排,鲁迅作为这次活动的主持者,站的是最后一排。整整一个月的展览结束了,教育部又指派鲁迅和陈师曾组成评委会,不但评奖,还要选出优秀作品送巴拿马参加万国博览会。

其次是图书馆的建设。京师通俗图书馆是在鲁迅的直接指导下创办的。鲁迅很关心书籍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是儿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之类,是专家们用的,毕竟离普通民众太远,真正影响社会的是街头随处可见的通俗读物。所以,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之下,中国有了这样的通俗图书馆。

这就是鲁迅的本职工作。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埋头干,不张扬,但每做一件事、每一次考核都让人无可挑剔。正因为这样,教育部一次次裁员,从来裁不到他。

三、文学活动与本职工作之间的关系

鲁迅的本职工作没有给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带来消极影响,而是给了他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切实的目光,使他进一步认识了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中国社会的文化问题,为他的文学活动提供了帮助,提供了方便。

鲁迅在教育部的岗位,不仅对他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对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来说也是有益的。

掌握权力的官员如果存心压制和阻挠新文学,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宪法并不能确保陈独秀、胡适们安然无恙。然而,他们的幸运在于,有权代表政府来压制和阻挠新文学的人,恰恰是文学革命的主将,是他们同一阵营中的战友。因为政府要干预图书出版等文化事业,需要通过主管部门的具体官员来实施。这官员恰恰就是鲁迅!要查禁图书和报刊,要限制小说的借阅和发行,都需要鲁迅审核批准。一部小说或一份报刊,是有害还是有益,也需要鲁迅作出鉴定。

小说审核的标准和程序,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在鲁迅领导下制订的。因为这些工作都由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来管。社会教育司的权力掌握在三个人手里:司长和两个科长。鲁迅是第一科长,图书出版之类恰恰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

新文学就是这样幸运!鲁迅是文学革命的主将,又是国家图书出版和文化事业的管理者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本职工作和业余活动,就是这样结合了起来。

(摘自:搜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