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1)

《绿皮书》其实2018年11月就在美国上映了,这一次因为斩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三项大奖,成为国人期待值很高的一部电影。

那么,像《绿皮书》这种看似什么都没讲的片名,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这之前,你需要了解几个小背景。

1

但是,都说了是改编,并不是传记类纯照搬。电影一开头有这么一句话“inspired by a true story(灵感来自于真实)”,所以,这部片子也只是套用了一个故事的外壳,里面的演绎有了更多新的元素和含义。

有意思的是,本片角色的原型Dr. Don Shirley(谢利)的家人对片方拍摄前没有征询他们的意见感到不满。

他们认为本片故事完全是从Tony(托尼)的角度出发,与事实有很大出入,包括谢利从来没有当托尼是好朋友,也从没因自己的肤色问题遭遇过什么尴尬事,称这部电影是“谎言的交响乐”。所以,电影只是电影,真实的故事谁也不知道了。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2)

这本书于60年代出版,当时美国南部城市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书里标注了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等。

片中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唱片公司对接人给托尼介绍本次任务时说道“你们有时候可能不会在一个酒店住”,因为按照绿皮书上的指引,有些酒店只允许白人居住,而有些酒店是专供黑人居住。虽然那时候的政府一直在试图推进解决种族歧视,但在民间这种思想根深蒂固。

而另一个是当托尼和谢利来到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没错,这个州就是肯德基的原产地,这一项覆盖全世界的快餐,却在种族歧视上也格外显眼。在当地入住的旅店是行程中第一家只允许黑人入住的地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两层简易破旧的旅店,在绿皮书上却写的是“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舒适”。同时,当地的小酒吧也因为黑人谢利的闯入,极尽羞辱的行为。

所以说,本片的片名其实是一个指代用词,指的是片中确实存在一本《黑人出行指南绿皮书》,但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绿皮书代表的是两个主角行程中的遭遇以及内心的相互理解,片中两人的车正是绿色的。这也是本片其实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普通电影,而不是一部神作的原因,可能《绿皮书》的现实意义大于本片的艺术追求。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3)

北战争爆发于1861年-1865年(距离本片故事时间1962年正好100年),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内战,参战方就是美国的南北方。本来是一场维护统一的战争,后来演变成为一场废除奴隶制的革命战争。

相信大家都在历史书上有了解过,南方多是农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开垦农场,以农业为主。但他们坚定认为黑人是劣等种族,大量买入黑人作为奴隶,承担农场苦力工作,成为家庭的佣人。

片中两位主角由北到南的穿越路线,一方面是从城市到农村的变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明显的农场主作风和种族歧视。南部地区没有北方繁华都市奢华建筑的门面,有的都是一望无际的农场土地。而越到南方,黑人从事农业工作,端茶送水伺候客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托尼和谢利驾车行驶途中出现故障,停车修理的时候,谢利看见对面农场上成片的黑人劳力,他们面无表情,穿着破旧,承受着烈日。唯一让他们意外的是,眼前这个与自己本来应该同样命运的人,却能够有一个白人为他干活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4)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5)

片中其实有好几次都提到了约翰·肯尼迪。他是时任美国总统,就职时间1962-1963年。本片时间,距离他被枪击还有一年。

肯尼迪是被美国黑人追捧的人,同时他在位期间推动全国团结、主张废除种族歧视、发展教育、改善城市住房条件、推动老年人医疗等举措,都是利国利民的政策。肯尼迪胸怀理想与抱负,他在任期间,内阁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50岁,相当年轻化。

同时他还注重提拔高学历人才,片中的谢利应该就是这样的人之一。虽然谢利是黑人,但是他从小接受高等教育,为人优雅绅士,虽然饱受种族思想压迫,但他依然默默忍受,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片中有一个小插曲,谢利和托尼驾车被两名警察拦住,因为其中一位警察出言不逊,托尼怒而挥拳揍了他,导致两人同时被拘留在警局。期间谢利申请打电话给律师,不久,警局长官就被省督长官打电话来一顿臭骂,说是被高层亲自打电话训斥而不得不释放谢利和托尼。

可想而知,谢利认识的人是直接上通总统的。但是在他看来自己因为这样的事去麻烦总统是很愚蠢而且尴尬的,因为,肯尼迪和他的政府正在努力推动黑人平权,这才他们真正要做的事业。

在这次遭遇中,也提到了日落镇。因为在种族隔离政策期间,美国很多地方规定日落之后不允许黑人出现和逗留,这也成为了警局认为谢利违法的依据所在。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6)

2

前面也说了,本片其实并不算多么亮眼的电影,其含义也特别明显,叙事手法平铺直述,特别是情节套路也比较常见。

同样是阶级的和解,相信很多人会想起《触不可及》,一个是身体上的残疾,一个是心理上的残疾。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7)

同样是旅行途中的和解,相信很多人会想起《为黛西小姐开车》,当然其实还有更多。只是本片套用了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话题——黑人歧视,用一个温暖的外壳给包装起来,这样的片子你不能说他不好,因为很容易引起政治上的失误。

片子里最有意思有3种场景。

第一种是大嘴托尼的日常。从片子开始时一场戏可以看出,托尼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能言善辩同时又是一个武力值高的狠角色。这一切的特点,都在后来他陪同谢利南下的过程中有体现。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8)

比如他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处事方式,就是始终保持高贵的谢利所不齿的。但也正是这些行为救了谢利多次(大概这也是谢利家人不满的地方吧)。

除了这个,还有就是贯穿全片的情书环节。从一开始托尼狗屁不通的日常流水账式信件,在谢利的帮助下,变成了莎士比亚式爱的情书。在情感上,谢利更会表达,学会含蓄隐忍,而不想托尼只会粗暴的展现自己的感情。这也正是托尼和谢利性格的差异所在。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9)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托尼和谢利的日常嘴炮。托尼行为粗鄙,用词粗俗,这是谢利所难以理解也不愿接受的。片中在车上多次因为托尼的举止而被谢利以雇主的身份制止(比如拿了一块石头,比如扔了一个可乐瓶子,比如开车不看路)。

第二种观念的抗争。谢利从北到南,从人人敬仰的音乐大师,到富贵人家彰显自己文化水平的工具,从上层人士到台下被白人鄙视的黑人,谢利经历的太多种族不平等。

包括不能上室内正常人的厕所,只能去院子里树旁边的独立茅房。不能在西服店里试衣服,只能先买下衣服再根据尺寸修改。不能在餐厅用餐,可笑的是,这个餐厅里所有用餐的人就是为了看谢利的表演,但谢利被拒绝在这里用餐。谢利因为不可描述行为被警察抓住,警察甚至都不愿意给一块毛巾为他遮蔽身体。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10)

一路走来,谢利总是显得不开心,心事重重。在他心里,其实比谁都明白这一路的不确定和存在的危险,但他依然义无反顾选择去了。一开始,谢利总是默默忍受一些不公平待遇,在被礼貌地拒绝之后,他也礼貌地放弃抗争。

但托尼不一样,在印第安纳州汉诺威市的一场表演,因为剧场负责人对谢利的钢琴要求置若罔闻,被托尼一巴掌给掀翻在地。正是因为这样,谢利当天才用上了自己指定的钢琴。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11)

在最后一场演出时,谢利被拒绝在餐厅用餐,结合自己被安排到储物间换衣服的遭遇,这一次谢利提出了抗争,最后取消了这场表演,转而在街边的小酒吧为黑人表演。

第三种就是孤独的谢利。谢利的孤独是与那个时代挂钩的,谢利来自黑人种群,在那个种族隔离的时代,黑人是低人一等的。不仅仅是不被白人认可,也因为谢利凭借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最终出类拔萃之后,再也不被自己的黑人族群认可。这就是谢利的可悲。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12)

有一场戏谢利终于对托尼咆哮出自己心中的愤恨,因为托尼认为谢利是大人物,活在城堡的最高端,不懂底层人士的痛苦。这就是谢利与托尼之间互相不理解的原因,当然,这只是抛开了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之后,看起来让我们比较接受的一种。

片中的谢利总是独自一人在酒店喝一瓶酒,不跟其他人来往,但又总是远远地看着他们。谢利极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平衡来自黑人和白人两边对他的不接受。他懂多门语言,行为举止优雅,用高道德标准严格要求别人,住的地方堆放了满满的贵重礼品,但他显得总是格外孤独。他弹钢琴地时候,其实也是在宣泄自己内心地愤愤不平,片中的曲子其实是根据协力不同的遭遇有情绪上地共鸣。

在第一场演出时,谢利让托尼跟自己一起进去演出厅,但托尼拒绝了,转而在外面与一群黑人佣人玩赌博。谢利对他说了一句话,“他们没有选择是否进场的权力,而你有。”

绿皮书三大指南 这几个背景知识你要知道(13)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托尼是谢利带来的人,他本可以一同出席现场并被主持人介绍,但他拒绝了。另一层含义是,与谢利一同玩耍的人都是黑人,在那个时代,黑人永远低人一等,没有选择的机会。而托尼不是,他白人的外表让自己在社会阶层上本身就占据了优势。

最后一场演出开始之前,谢利的团队伙伴跟托尼说,“改变大众的想法光靠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气。”在他们看来,谢利是勇士,他也就是这样孤独的对抗着世俗的观念。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是杰sir(smshe189),喜欢的话请转发支持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