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怎么触发裂变(铀之战的正义与邪恶)(1)

《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美]阿米尔·D.阿克塞尔著,孙扬、杨迎春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向总统报告说:“不久的将来,铀将成为一种新的极为重要的能源,约里奥·居里、恩里科·费米及利奥·西拉德已经研究得出大量的铀核可以产生链式核反应的结论,这种反应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一现象同时也提示我们,可以制造一种新型炸弹,这种炸弹威力极大,如果将它运到港口引爆,可以炸毁整个港口及周围一些地区。”

爱因斯坦在信中不乏提醒和强调说,德国人正在加紧研制原子弹,美国政府应警觉,迅速投入时间、人力、财力,赶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这便是美国启动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的前奏。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铀之战——开启核时代的科学博弈》一书,以原子弹爆炸为引子,讲述了铀的发现、 科学家围绕铀展开的研究和相互之间的竞赛博弈,以及科学的成果为政治所利用的故事。

《铀之战》首先回溯历史,由广岛、长崎大爆炸引出原子弹的威力:

铀原子弹“小男孩”在广岛上空1900英尺引爆,15万人在核爆中丧生,另有10万人死于辐射;

钚原子弹“胖子”在长崎爆炸,7.5万人当场毙命,随后几年里有更多人死于辐射疾病和癌症。

然而,“正义”的胜利,并没有让“正义”的人开心。科学导致的毁灭——一个用飞机或导弹运载的装置足以毁灭整个城市的事实,让科学家由发现的喜悦,陷入了罪与罚的惶恐。

铀的出现纯属偶然,是人们挖银子时捎带发现的。它本是一种灰色的、毫不起眼的元素,然而它异于其他金属的分量,却触发了科学家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于是呕心沥血研究,舍生忘死实验,针锋相对辩驳,争先恐后比拼,一场旷日持久的科学博弈,在你熟知的科学大咖中暗流涌动,乃至“刀兵”相见。

《铀之战》以史实手法写下了科学家的精神和选择。

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伊蕾娜·居里,一家人致力于研究铀,可谓前赴后继;恩里科·费米,从神童到大学的领袖人物,直接对战伊蕾娜,使“铀之战”初步升级;莉泽·迈特纳,终身不嫁,毕生为铀,后人将“一位从未失去博爱的物理学家”刻上她的墓碑;海森堡,杰出的量子理论科学家,却因纳粹原子弹计划,至今被烙着邪恶的铭帖……科学家的思想是单纯的,发现物质,研究现象,让科学改变生活,推进社会,科学家本应是天使的化身。然而,当科学被政治缠上了身,科学就不再单纯,特别是研制这种毁灭人类的杀器,科学家就再也不可能清者自清。

毫不起眼的铀原子,怎么就成了神勇无敌的“小男孩”呢?1911年,欧内斯特·索尔维,一个对科学抱有极大热情的比利时化工实业家,在布鲁塞尔京华酒店,赞助组织了一次国际会议,这便是著名的首届索尔维会议。亨利·庞加莱、欧内斯特·卢瑟福、玛丽·居里、保罗·郎之万、马克斯·普朗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21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参加,讨论辐射和原子结构。

大家一致认为,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揭开放射性辐射和原子分裂之谜的工具。最终,莉泽·迈特纳于1938年运用这一工具解开了哈恩发现的核裂变之谜,根据质能方程,很小质量的铀核裂变释放了巨大的能量!1克铀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9吨标准煤!如用于解决能源危机和防止全球变暖,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

《铀之战》的著者、译者本身都是科学家、科普作家,他们以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将科学家的脾气、性格、奇闻、轶事,将核科学的萌发、进展、成绩、效果,一一展现给读者,引导读者平心静气了解核知识,荡气回肠品味核科学家,抹额扼腕叹息核事故,信心满怀畅想核未来。

那么,铀之战到底正耶?邪耶?“据说,爱因斯坦在战后常说:‘我要是早知道德国人最后没能成功造出原子弹的话,当时就不会动手写那封信。’”这能算作是正义的良心,对邪恶的核战的忏悔与谴责吗?

然而,故事没有结束,“铀之战”再起端倪。

2020年11月27日,伊朗顶级核物理学家法克里扎德遭暗杀,让原本已在核能与核技术的理工农医应用方面取得正义名声扭转的核科学,再度被政治与战争的子弹击中神经、脉搏随之又阵痛不安、跳动沉悬。

2021年4月13日,日本决定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又掀起轩然大波,世界反对,周边国家强烈抗议。这起“核事件”再度将核能的安全应用推上风口浪尖。

因噎废食断不可能,如何理性、正确、安全地应用核能,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便是《铀之战》末章之远虑近忧:如果解决了核扩散、核废料以及核安全这些世界性问题,在未来生活中铀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冷战的结束与全球经济的变化,使人类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现在是作出有关铀及其应用这个重要决定的时候了,这个决定关系到地球的未来。”

诚哉斯言!

作者:杨迎春

编辑:薛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