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行的系列书籍(带一本书去旅行旅行中的文学课02)(1)

卢桢 著

伦敦桥怎么老塌呢?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艾略特的这句诗仿佛成为箴言,每当人们捧起那本《荒原》,或是面对春日的意乱情迷时,头脑中便流出这一句。《荒原》中提及了诸多伦敦地标,特别是伦敦桥,站在桥头想象《荒原》,遥望艾略特工作过的劳埃德银行,无疑又是一次英伦文学的朝圣之旅。

很多人把“伦敦桥”理解为伦敦的某一座桥,比如威斯敏斯特桥或是伦敦塔桥,实际上伦敦桥(London Bridge)作为老城的地标,已有两千年历史。在1750年威斯敏斯特桥通车之前,它始终是伦敦人越过泰晤士河的唯一桥梁。一般游客提起它,总会把它和伦敦塔桥混淆。其实塔桥的英文是Tower Bridge,和伦敦桥相隔两公里,因为塔桥频繁地在宣传图册和影视剧中露面,反而抢了伦敦桥的名头。

作为诗歌意象,伦敦桥在《荒原》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时,诗人写道: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立足伦敦桥上,按照艾略特诗歌中出现的真实地名逐一走过,像通勤者一样从伦敦桥的南岸走到北岸,相当于横穿了泰晤士河,然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威廉国王大街,走百米,右手边就是诗中提到的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教堂几经拆除的威胁,却坚强屹立到今天,斑驳的石墙和周围的玻璃幕墙建筑有些格格不入。这片区域曾经是伦敦的老城,现在的金融城,如艾略特的时代一样,云集着英格兰银行、证券交易所、劳埃德银行等金融机构,红线地铁穿行过这里,站名就叫“BANK”,全世界金融资本中心所在。如果赶上教堂的定点报时,你依然可以听到最后的“第九下”钟声,这就是这首诗的奥妙。

关于旅行的系列书籍(带一本书去旅行旅行中的文学课02)(2)

《荒原》的拥趸们完全可以追随通勤者的足迹,跨过样貌普通的伦敦桥,走在黑色沥青的威廉国王大街上,然后推开堡垒般坚硬的银行大门,步入一天的工作。艾略特在离证券交易所(金融城的地标之一,仿佛一座希腊神庙似的柱廊宫殿)不远的劳埃德银行上班时,每天看到的就是“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的景象,因为这里是很多人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艾略特住在泰晤士河北岸,因此上班不必过桥)。很多评论者认为这段描写生动再现了现代人的困境,如但丁《神曲》中难以摆脱的地狱之景,他们每天在城市固定的几个点上移动,如木偶一样过着两点一线、朝九晚五的日子。直到今天,在桥上奔流不息、追逐名利的人流,证明着这首诗依然具有强大的讽喻意义。

伦敦桥在《荒原》中的第二次出现位于第五部分“雷的说话”篇章中,仅一句——“伦敦桥崩塌了崩塌了崩塌了”。这是穆旦的译文,在赵萝蕤那里这句被翻译成“伦敦桥塌下来了塌下来了塌下来了”。结合原文“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我觉得赵萝蕤译得更为精确一些。养孩子的家长可能已经发现,很多早教机构教给孩子的英文童谣里,正有一首“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为什么伦敦桥要倒塌,而且还是给孩子唱的呢?艾略特怎么又使用了它呢?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了。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是英国民间的童谣集《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中的一首。和德国的《格林童话》一样,虽然名为给孩童的作品,但这些童谣有相当一部分涉及真实的时代背景,将现实中的黑暗面纳入其中,加以传唱,甚至包含许多血腥、残酷的句子,其实很多内容并不适合给孩子欣赏(特别是《格林童话》)。好在“伦敦桥要塌了”这几句看上去还比较健康,没有那么暴力,今天的幼儿园中教授的多为首段歌词: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很明显,艾略特化用的是歌谣中的前两句,并在诗歌中合并为一句,借用谣曲的形式凸显人类精神世界的崩塌感。尽管艾略特在诗歌中讽刺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过他自己却是一个保守的现实主义者,他极其重视在劳埃德银行的职员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现在每星期赚两英镑外加十便士,我要做的就是每天从九点一刻到下午五点坐在办公室里,中间还有一小时吃午餐,下午还有茶点。这薪水固然谈不上丰厚,但随着我干活越来越麻利,加薪还是大有希望的。这话您听着可能会觉得惊讶,但我确实很享受这份工作,它完全没有教书那么累,而且相比之下更有意思。我和别人共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我有属于自己的桌子,还有个文件柜。这文件柜就是我的职责范围所在,劳埃德银行所有有业务往来的外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都装在里面。我负责将它们制表、归档。(1917 年3 月写给母亲的信)

看得出来,艾略特真心喜欢手捧铁饭碗的踏实感,可庞德等好友却认为让艾略特把一天24小时中的8小时浪费在上班简直是对文学的罪过,所以他们不断想法子把这位才子从世俗的生活中“打捞”上来。庞德甚至定下了一个名为“才子”的计划,这个听起来有些喜感的计划不如叫作“才子拯救计划”:庞德希望找到三十个有钱人,每人每年资助艾略特10磅,这样300磅的年薪就高于他在银行所得,使他可以下决心辞职回家安心写作了。不过艾略特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不稳定。

关于旅行的系列书籍(带一本书去旅行旅行中的文学课02)(3)

还是回到歌谣本身,歌谣后面的几段重章复沓,写人们用不同的材料重建这座桥,这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与再现。因为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伦敦桥经历过多次重建或是修复——第一代伦敦桥由罗马人选址,这里是泰晤士河的窄段,但河水足够深,可以通行海船。公元50年,一座完全为木质结构的“伦敦桥一世”诞生。1014年,英王爱塞烈德二世在抵抗丹麦国王斯温(即后来短暂统治过英国的斯温一世)入侵时下令烧毁这座桥,这很可能就是童谣中描述的“伦敦桥要塌了”的历史来源。1091年,重建后的伦敦桥被暴风雨摧毁,再次重建,于1136年再次被烧毁,此后重建为石桥,取代了之前脆弱的木桥。在石桥时代,伦敦桥上建造了诸多房屋,甚至还有一座教堂,繁盛时有200家商户在桥上营业,俨然一个新兴的桥上社会,也由此导致1212年伦敦大火瞬间吞噬了桥上三千居民的生命。1633年,命运多舛的伦敦桥又毁于大火。1722年,因为桥上交通拥挤,政府下令车马靠桥左边行驶(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英国左边行驶惯例的起点)。1831年,伦敦桥经历重建,1967年再次重建后,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桥塌了,重新建桥,再塌再建,这都好理解,可是,歌词中那个fair lady是何方神圣呢?这个人物给歌谣带来极强的乱入感,也使读者迷惑不已。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fair lady可以理解为王后,比如亨利一世的妻子或是亨利三世的妻子。因为当时桥梁的税收和过桥费都直接进入王后的小金库,算作她的经济来源,所以修桥的行为当然是为了效忠王后。在这个靠谱的说法之外,还有一种不靠谱但更多人愿意相信的解释——这?fair lady指的是?Lady Gomme(高姆小姐)。她写过一本《英国传统游戏》的书,说很有可能桥的建设者把小孩活置在伦敦桥桥基里的某个密封空间内,让他经历数天的绝望后活活饿死,而小孩的恶灵将成为建筑的守护灵,以保证桥不倒塌(很像中国的打活人桩)。高姆小姐的结论是:今天英国的一个游戏正是根据上述的迷信祭礼而来,即两个小孩面对面站立,双手架成拱桥状,其他小孩排队在“桥”下跑过,大家一起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歌唱完的那一刻,扮演拱桥的小孩双手放下,套住刚刚通过桥梁的小孩。不过,根据考古勘测,老伦敦桥的桥基里至今未发现人类的躯体,所以这个想法虽然大胆,却没有证据。

有趣的是,人们更愿意沿用不靠谱的高姆小姐的解释,把关于古老伦敦的种种恐怖想象附着在伦敦桥上,甚至现在桥下还有一个火爆伦敦的鬼屋探险项目。邪恶的小丑、黏连的蛛网、复活的鬼婴……给予人们无穷的黑暗想象。可惜现在的伦敦桥就是一个混凝土修建的普通桥梁,鬼气不足,全靠人去脑洞补足了。

1967~1973年,伦敦桥经历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重建,当时很多的报纸都抛出了这段童谣怀念老桥。不过老谋深算的英国人并没有让伦敦桥“完全”倒塌,他们大力宣传这座桥的历史意义和商业价值,不断造势,最终吸引了美国的地产商人麦卡洛。(人们普遍认为麦卡洛购买伦敦桥是出于一个错误:他误以为自己买的是伦敦塔桥,因为外国人实在容易把塔桥和伦敦桥混淆。)这些废弃的建桥石被当作古董装船运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城,地产商们继续用原石复建“伦敦桥”,并在周围建设大量英式房舍,把周边打造成一个不断吸引游客的“伦敦风情小镇”。只是,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伦敦桥,是否还是伦敦桥呢?这个例子经常被人们用在文学翻译或者文本旅行的理论中。

大部分英国人,以及诸多游客都觉得今天的伦敦桥仅仅是一座通勤的桥梁,它结实、耐用,除此之外乏善可陈。不过当我看到写在艾略特纪念碑上的话时,却感到诗人的生命与桥的生命之间,竟然有着如此精妙的契合,那上面的文字闪光般神性呈现,既是诗人的箴言,也是关于桥的谶语:

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