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逼人,人们都恨不得冷气再开足一些,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住在冰箱里就爽了。

还别说,真有那么一群人,就像住在冰箱里一样“爽”,他们的工作完全隔绝了热浪,听起来让人羡慕不已。不过你能想象在室内外温差近60度的“冰火两重天”中穿越是什么滋味吗?

今天起,本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特殊人群,走近“冷”职业。这些人群,有的就在您的身边,你每天看到他(她)但未必清楚他们每天究竟干了些啥;有的,您或许就只闻其名而不知其详。请跟随记者,一起来“体验”这些夏日“冰爽”工作吧。

夏天天气太热去湖边吹冷风(夏日冷职业)(1)

■新鲜“出炉”的冰块。

夏天天气太热去湖边吹冷风(夏日冷职业)(2)

■冷库搬运工人上身穿棉袄,下身还穿着短裤。

【保鲜的守护者——冷库搬运工】

温差60℃室内外冰火两重天

室外燥热难耐,稍动一下就满身大汗;室内冰柱倒挂,寒意刺骨。里外温差60℃,说是“冰火两重天”一点也不夸张。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就是冷库的搬运工。

在近40℃的地面和零下18℃的库房之间频繁“穿越”,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的热浪,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温暖的安慰。

文/记者吴笛实习生王谦图/刘东华

【搬运工】

十多公斤的货搬上搬下,零下18℃也干得满头大汗

40岁的叶志原,在冷库工作了8年。一家公司承包了夏商冷库中的一个库房,他就是负责这个库房的。叶志原看起来很瘦弱,但力气不小,推着车里里外外忙活着,动作干脆利落。

脱掉棉衣,叶志原向记者秀了秀手臂上的肌肉。“干了这么多年,没有几块肌肉行吗?”他说,平时身体很好,也很少感冒,不知道是不是每天冷热交替带来的“好处”。

在冷库工作,叶志原居然也能干得满头大汗。他说,遇到公司赶货,得把货物从高高的堆垛上搬上搬下,平均每件货物都有十多公斤,很耗体力。有时候,他在冷库要忙两三个小时,越做越热。“汗水会在头发上凝成冰霜,冰凉的汗水黏在皮肤上,外面的棉大衣还不敢脱掉,这种感觉很不舒服。”他说,但是自己做了这行,没办法只能坚持。

他说,满头大汗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任务重,毕竟连续搬运十几公斤的箱子不是件轻松的活,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要赶时间所以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

夏天冻僵了出来可以暖和一下,但不能马上脱掉棉袄

“跟夏天相比,这个工作冬天就更难受了。因为冬天冷库内外都冷,夏天就比较舒服,在里面冻僵了,出来正好暖和一下。”不过,叶志原强调,从冷库出来后不能马上脱掉棉衣走到太阳底下,要在阴凉的地方“缓一缓”,不然从极冷到极热会受不了。

每年春节前后,是叶志原他们最忙的时候,有时还得加班。他原先在农村老家种地,因为赚不了多少钱才出来打工的。“我没文化,只能找辛苦点的工作。”叶志原说,自己肯吃苦,很快就适应了冷库的工作,没想到一干就是8年,“现在习惯了,也就不觉得累了”。

【管理员】

做了几年搬运工,留下“老寒腿”病根

51岁的吴国辉是夏商冷库绝对的“元老”,他17岁当搬运工时,夏商冷库才投用两年,现在他是冷库管理员。

他说,年轻时候也没觉得多辛苦,就是被冻得受不了,公司会提供热姜汤驱寒。做了几年搬运工,给老吴留下了“老寒腿”的病根,每到阴天下雨时膝关节就会隐隐作痛。

现在,老吴每天的工作就是巡视冷库,一天要进出好多趟,查看货物堆放是否整齐、氨管是否正常。

氨管分为屋顶上管和墙上的壁管,壁管距离货物的距离不能少于25厘米,货物堆得太高碰坏了氨管,后果不堪设想。货物最高只能堆到3.5米,还不能倾斜,发现货物堆放不合格,老吴就爬上去一箱一箱搬下来重新码放。下午下班时,他要最后巡视一遍,确保没有人员滞留。

毕竟在冷库工作,老吴的身体也适应了这种严寒。夏天时穿自己的衣服,他能在冷库呆上十几分钟。

夏商冷库以前有极冻库,启动制冷后只要两个小时就能达到零下28℃。老吴说,一只刚刚屠宰好的猪送进去,5个小时后就成了硬梆梆的冰块。供应几个大市场的新鲜海产品,也送到夏商冷库,统一放在长、宽50厘米,高15厘米的铁盒内冻成块。

如今,很多渔船都自备小型冷库,夏商冷库的极冻库用得也少了。因为耗电巨大,如果要启动一般也是晚上10点后才开机制冷。

【记者体验】

15秒就被逼出冷库,回家发烧38.4℃

7月11日,当日最高气温接近40度。此前一天,厦门气象局刚刚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上午11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湖光路的夏商冷库。院子里,几辆货车正在装卸货物,地上堆着一箱箱饮料和冻品。

在师傅的带领下,记者乘坐电梯来到夏商冷库二楼。在冷库门口,记者看到一团团白色的“雾气”从厚塑料门帘往外挤。靠近门帘,寒气顿时袭来,工作人员贴心地送来一件棉大衣。

裹着棉大衣拨开塑胶门帘,记者就被冷气包围了,辨不清方向。往里再走几步,又是一层塑料门帘,穿过这道门帘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四周一片寂静,冰冷的空气也像被冻住了,空气中有一股奇异的香气,像是冰淇淋的味道,闻起来湿漉漉的。天花板中央的铁管裹着冰霜,屋顶两侧也是亮晶晶的一片,倒垂下来的冰柱如同钟乳石。

昏黄色的灯光下,成千上万箱冻品堆成的货垛有一人多高,有工人正在高高的货垛上忙活,看起来神态自若,一点也没有挨冻的神态。

棉大衣也难抵挡逼人的寒气,很快记者的腿脚就感到了刺骨的寒意,眼镜上凝结的一层冷雾好久才慢慢散去。看到工人仍穿着半长的裤子,记者好奇地问他:“你不冷吗?”他笑了:“搬货的时候要一直进进出出的,习惯了。”

记者突发奇想,也尝试着脱掉棉衣,鼓起勇气冲进冷库。不过,直刺入骨的寒冷瞬间打败了勇气,记者感觉四肢发麻,几乎喘不过气,坚持15秒后终于逃了出来。记者身体素质毕竟不能跟冷库搬运工比,当晚就病倒了,发烧38.4℃。

【行业现状】

我市将再建2万吨的冷冻库

据2011年的数据,厦门对外经营的冷库主要有港务冷库、商业冷库、怡得龙冷库、大汇冷库、鸿巢冷库、丰龙冷库和顺意达冷库7家。

夏商冷库是国家储备肉专用冷库。2008年1月,厦门(高崎)冻品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开业,其中以冻品批发交易区为主要功能区,内部配备有多个与商铺相配套的、总量达1500吨的小型冻库及一个1万吨的大型冻库。二期储藏量2万吨的冷冻库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厦门冷库紧缺的现状,使我市冻品市场年销售量新增31200吨,年销售额达2.8亿元。

我市部分企业也建有自用的冷库,如厦门同安银祥物流拥有2000吨的专业冷库,厦门水果批发市场拥有300立方米的冷库等。

【冰爽的制造者——制冰工人】

呼出的气息都是拔凉拔凉的

夏天天气太热去湖边吹冷风(夏日冷职业)(3)

■有货车来运冰,工人们才忙碌起来。

室外是30多度的高温,生产车间只有20多度,新鲜“出炉”的冰块散发出的冷气让人感觉很清爽。

制冰厂工人月工资三四千元,不愁招不到人。除了固定工,夏天旺季还会招一批临时工。工人觉得工作还算轻松,但当老板的却表示压力很大。

文/记者王绍亮图/刘东华

【工人】

工作很轻松,冰块散发的冷气比空调舒服

90后的王兆昌是厦门孩子,高个子,皮肤白净,长得很帅。高中毕业后,他就到制冰厂当工人,已经三年了。

“怕热,怕被晒。”这是他对记者提问“为什么干这一行”的回答。王兆昌上班的清鹭制冰厂在五通,每天生产五六十吨冰块,是岛内三大制冰厂之一。

工作并不紧张。有小货车来拉冰块时,他和工友们才会忙起来。王兆昌把铁钩放到冰槽上,用遥控器控制冰槽上下左右移动。冰槽放入融冰池,不到一分钟,冰块与槽就分离了。这时,他再把冰槽吊起来,向前方缓缓倾斜,冰块顺溜地滑了出来。其他三名工友拿着铁钳,把冰块一块一块拉进货车车厢内。

不到10分钟,一辆小货车装满冰块离开了,工人们又闲下来了。

“你们工作太轻松了。”记者说。王兆昌笑了,他承认确实不累。制冰是24小时作业,分早晚两班,每个班上12小时,不过算起来真正干活的只有4小时左右。

“即使冬天,也没你想象的冷,因为室内外温差不大,又是淡季,出一次冰够卖一周的。”王兆昌说。

光着膀子进冷库,几分钟装完16块冰条

老苏是个中年汉子,龙海人,三个月前还是建筑工地的工人,因为天气太热,听说制冰厂招工人,朋友介绍他来这里当临时工。

“上班是很舒服,但是工资不太高,每个月只有三四千元,不够用。”他说。记者问为什么觉得不够用,老苏笑笑,没说话。

休息了一会,又有货车来拉冰块,但是新的冰条还没“出炉”,要去冷库取冰。老苏打开冷库门,光着膀子就走进去了。很快,冰条被拉了出来,装上货车。短短几分钟,老苏和工友一共拉出来16块冰条,他一个人就拉了五六块。

记者看他的身上有水珠,伸手一摸,凉凉的,问他:“你冷不冷?”他笑着回了一句“不冷”。“你光着膀子进冷库不怕感冒吗?”记者又问,他说:“不会。”

【总经理】

其实压力很大,制冷剂液氨很危险

“冷库的温度零度左右,保证冰块不化就行。”清鹭制冰厂总经理张立清说,以前买了棉大衣让进冷库的工人穿,但他们穿了几次就嫌麻烦,干脆直接进去了。

张立清说,制冰厂用的是液氨,这是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有毒气体,对安全性要求相当高,也算是特种行业。正因为这种特殊性,张立清不像工人那么轻松,感觉压力很大。

他手下有十名工人,为了及时了解现场情况,他在车间装了监控,白天盯在现场,晚上回家也能看到。前几天晚上,他发现夜班工人睡着了,赶紧从家里赶到厂里去,把工人教育了一顿。

张立清说,早些年制冰的多是大企业,每家日制冰量都超百吨。现在虽然市场需求更大,但是行情还是跟十多年前没什么差别,所以大企业都不做了。

帮忙推冰块,4个小时后指尖凉意才退去

老杜是制冰行业的“老手”了,至今已干了16年。他在集美杏林开了家家族式制冰厂,老伴、儿子、儿媳都是“员工”,夏天旺季人手不够,还要把出嫁的女儿也叫回来一起制冰。

老杜的制冰厂不大,三个制冰池一天可做9吨冰。“这两天太热了,不够卖。卖完还有人来买,就让他们到别人家去买了。”老杜的女儿说,买冰大军是杏林的一些工厂,每天上午八九点钟他们开车来拉冰块,之后就是菜市场或者餐饮店的零散客户来买冰了。

老杜一天出两次冰,分别是早上5点和傍晚5点。虽然规模比清鹭制冰厂要小得多,但制冰过程差不多,记者体验了一回制冰工人的工作。

傍晚时分,老杜把融好后的冰从冰槽中倒出来,记者和他的女儿一起,把冰块推到四五米远的冷库口,或是卖给客户,或拉到冷库。

新出炉的冰很凉,记者手脚并用,一会手推一会脚踢。老杜的老伴跑过来提醒:“小心,别让后面的冰追上来撞到手。”她伸出手给记者看,一个指头肿得很粗,她说是前两天不小心被冰块撞伤的。

从五点到六点多,老杜做完了三个池子的冰。摸了一小时冰块的记者感觉手掌冰凉,摸起来又有点热,问老杜的女儿是不是手也很凉,她笑了:“不凉,早就习惯了。”

这种拔凉拔凉的感觉,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晚上10点以后,凉意才逐渐退去。

【提醒】

低温中的健康“杀手”

●氨:一些冷库采用氨作为制冷剂,氨是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有毒气体,不仅会刺激呼吸道黏膜,还会灼伤人体皮肤、眼睛、呼吸器官黏膜,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臭氧: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与多种金属和有机物作用,因此,绝大部分冷库均采用臭氧消毒除臭。但臭氧又是一种有害物质,在使用中会给环境和作业工人造成危害。

●低温:若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劳动,会产生体温降低,氧耗增加和胃液分泌增多等症状;如果防寒保暖措施不好,易发生冻伤、腰腿痛和关节炎。夏季库内外温差大,进出库若不注意及时更衣,很容易得感冒。

据相关医学文献介绍,当皮肤温度降到31℃以下时,人体会产生轻微冷感,降到28℃以下时会产生强冷感,降到8℃-10℃时会有疼痛感。此时,手部的血流量将减少60%,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大幅降低,操作效率降低约70%。寒冷还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肝功增强、胃酸分泌增加等,并降低人的视听反应能力。

因此,原国家劳动部将制冷作业定为特种作业,从事该行业的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且连续工龄满10年的即可办理退休。

厦门每天制冰超千吨

据张立清说,岛内另外两家制冰厂的规模跟他的差不多,岛外的集美、同安还有三家规模更大的,每天制冰都有一两百吨,另外翔安还有家族式小规模制冰厂,加起来厦门每天可制冰超千吨,但到了夏季旺季还是不够用,一些商家还要从漳州角美、龙池一带买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