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1)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2)

《左传》

音频 | 严鼎

烛之武退秦师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3)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4)

解说文稿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5)

(本文参考了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 背后的历史风云》,作者:赵运涛)

这篇文章非常有深度,我们不妨从标题入手,先给大家做点铺垫讲解。看完这个标题,我有两个发现:

1.烛之武对应着古人的一种起名方式。

2.左丘明是写故事的高手,吸引力很强。

如果你第一次看见烛之武这个名字,会不会认为,这就是一个姓烛名之武的人?

真相是,这是一个:烛地,叫武的人。这种命名方式有趣的地方是,如果他生在北京,那没准就得叫京之武。下文还出现了一个人,叫佚之狐,一样的起名规律,佚地一个叫狐的人,而不是姓佚,叫之狐。

第二个发现,为啥说,看见题目就感觉,这个故事很有吸引力呢?

我翻译一下,烛之武退秦师,初读可能会认为是,烛之武一个人打退了一支部队。问题在「打退」这个翻译的说法不准确。

除非是在科幻或者武侠世界,烛之武会降龙十八掌或者能放超级大招,但事实是,烛之武是位老同志,“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6)

那到这,我们会自然而然的问一问,既然武力不行,那烛之武是怎么让秦军,这个虎狼之师退兵的呢?

也就只能是外交途径,智退了,你看,悬念来了,这时候你有没想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操作的呢?是不是像蔺相如那样,五步之内,用生命恐吓秦王以至于成功的?

看见了吗,只要产生问题,我们就被左丘明牵着走了。

这个故事中除了烛之武,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晋侯和秦伯,即晋文公和秦穆公。与烛之武相比,他们才是退兵的决策者,也是引导事件走向的关键人物。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中其实隐藏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比如,秦晋为何会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游说秦伯之后,为什么晋国那么快也退兵了?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深入典籍文本,才能理解“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的风云变幻。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7)

要想知道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需要先了解一下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的经历。晋文公重耳在做国君前,曾因为晋国发生内乱而流亡国外19年,去了很多国家。他每到一个国家,基本都受到隆重的接待,如到了齐国,齐桓公赠以车马、女子;到了宋国,也被宋襄公以“国礼”相待。在重耳到宋国之前,宋国与楚国之间打了一仗,这场战争被称为“泓之战”。在“泓之战”中,宋军因兵力少而处于相对的劣势。但是,宋军如果能凭借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地势之利,占据先机,采用“半渡而击”的战略,就可能打败敌人。所谓“半渡而击”,是一种灵活巧妙的战法,指的是当楚军过河来一小部分人,另一部分人还在河中间以及河对岸的时候,宋军就马上进攻。但宋襄公却坚持所谓的“武德”,认为在人家过河过一半的时候进攻,不道德,所以不允许手下的军队这样做。等楚军都过了河,正在整理队列,手下人建议可以趁着楚军现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机偷袭他们。但宋襄公仍坚持所谓的道义,为了公平,不能趁对方没准备好而进攻。等楚军整备完毕,两军交战,在战争的过程中,宋襄公还在坚持“武德”,要求手下人不要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要伤害对方的老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但楚国不管这套礼法,无论老幼都是军队进攻的对象,志在彻底打败宋国。最终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正当这时,重耳来到宋国,他仍以最高规格的国家礼仪接待了重耳,并赠送了他80匹马。这对过着流亡生活、朝不保夕、漂泊不定的重耳来说,是极大的尊重与慰藉。重耳离开宋国后不久,宋襄公就因伤去世了。数年后,晋楚城濮之战,重耳退避三舍,仍打败了楚成王,也算是为当年自己流亡路上的这位恩人宋襄公报仇了。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8)

在重耳流亡的路上,有的人对他很好,有的时候他也会遭遇白眼,如到了卫国,卫国的君主不理睬他;到了曹国,曹国的君主听说重耳有两根肋骨是连在一起的,甚至还偷看他洗澡;到了郑国,郑国当时的国君是郑文公,郑文公觉得重耳流亡在外十多年,且已年过六十,以后必然不会有什么作为了,所以对重耳爱答不理,甚是轻慢。后来重耳当了晋国君主,郑文公自知当年得罪了他,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晋楚发生矛盾时,郑国就投靠了楚国。不想在与晋国的战争中,楚国大败,在此之际,晋文公就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一理由,联合秦国一起来攻打郑国了。比起《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说得更明白:“以其 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3] 秦晋联合起来攻打郑国,是因为郑 国在晋文公重耳流亡到郑国之时对他无礼,并且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了楚国。弱 小的郑国无力抵抗两个大国的联合进攻,于是就有了郑文公的大臣推荐烛之武去 游说秦师这件事。

秦国和晋国组成联军攻打郑国,如果秦军退兵,晋国也很有可能退兵。而郑国与秦国之间没有矛盾,所以劝说秦国退兵相对容易。而秦穆公之所以能跟晋文公组成联军,也与重耳流亡时的经历有关。首先,秦国和晋国的政治联姻延续多代,形成了“秦晋之好”的局面。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文公的姐姐,重耳流亡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又亲自派一支军队护送重耳回国,帮助重耳复国。可以说,秦穆公是重耳流亡路上的大恩人。

但经过烛之武的游说,比如指责晋国的强大会威胁秦国,晋国不讲信用、野心勃勃等等,秦晋联盟在利益面前就瓦解了,秦与郑反而成了联盟,郑成为了秦的“东道主”,秦师退兵,并且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名将领帮助郑国守城, 抵御晋国。“烛之武退秦师”中描述说这时候,晋文公也打算退军了,其理由是“不 仁”、“不知”、“不武”,总的来说就是不愿意失去秦国这个盟友,不愿跟秦国闹翻, 于是“亦去之”。从“烛之武退秦师”这段文字来看,晋国退军好像考虑的主要因素都是与秦国的利益关系,害怕与秦国发生矛盾,并没有提退兵给晋国带来的好处。 然而我们要知道,这场战争的主角实际是晋国与郑国。一场战争,发动起来有理由,结束也必然达成了相应的目的。在历史中,这场战争并不是晋文公说了这样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晋国草草收兵就结束了的。

《国语》中记载说,当年重耳流亡到了郑国,郑国君主对他无礼,郑国的大臣叔詹劝谏他不要这样对待重耳,结果郑文公不听,叔詹又说,既然对其无礼,防止他将来得势报复我们,最好现在将他杀掉,“若不礼焉,则请杀之”。正因为此,晋文公极为愤恨叔詹,所以《国语·晋语四》记载晋文公提出的退兵的条件,是将叔詹交给晋国,“予我詹而师还”。最后叔詹去见了晋文公,晋文公想用大鼎煮了他,叔詹说自己当年出主意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这次来见晋文公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牺牲。如果晋文公杀了这样一个忠诚的人,后人就都知道忠的下场了。晋文公被说动,于是释放了叔詹。根据这里的记载,“予我詹而师还”显然是晋国退兵的条件。最后晋文公又放了他,显示了晋文公的大度。晋文公除了被这样一个“忠”的道理说服,想必放掉叔詹实还有另一番考量:叔詹在游说过程中不断表明自己是亲近晋国的,晋文公放掉这样一个亲晋的大臣,让其在郑国主持工作,显然对晋国更有利,这大概就是晋文公不计前嫌的另一重要原因了。果然,叔詹回国后,被郑国人尊为将军。秦军退去后,在郑国留下三名大将作为驻军;而晋军退去,则是扶持了一个亲晋的郑国将军。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9)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展现的是晋国主导、发动秦晋联盟,一起攻打郑国。烛之武游说后,秦国与郑结盟,且帮郑守城。之后的故事,就出现了历史的“反转”,不多久,郑国君主一换,郑国重新投靠了晋国,就变成了晋郑联盟,于是又出现秦国想联合当年守城的将领偷袭郑国,晋国反过来帮助郑国的局面。当年秦国派了一支军队帮助重耳复国,秦晋结盟,两个国家还一起联合行动攻打郑国。结果晋文公一死,晋国就将秦国的一支军队全部消灭了。在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的政策往往系于一代君主身上,改朝换代之后,往往这个国家的政策导向也会发生变化。正如老话说的,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明代有本小说叫《东周列国志》,作者冯梦龙广采《左传》《国语》《史记》以及秦汉典籍二十多种撰成此书。虽然这本书在细节上有敷衍和润色的地方,但大要基本与事实相符。《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的“老烛武缒城说秦”部分,以及第四十四回《叔詹据鼎抗晋侯,弦高假命犒秦军》就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演绎,其中就提出了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是如何又使晋师退兵的。“郑伯谓烛武曰:‘秦兵之退,子之力也。晋兵未退,如之奈何?’烛武对曰:‘闻公子兰有宠于晋侯,若使人迎公子兰归国,以请成于晋,晋必从矣。’……郑伯立公子兰为世子,晋师方退。自是秦、晋有隙。”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10)

古文观止十大启迪(古文观止第10讲烛之武退秦师)(11)

严鼎中学语文荣誉出品

文稿 | 严鼎

音频 | 严鼎

音乐总监 | 曾力佳

排版 | 张金香

统筹 | 孟滕玲 张金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