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10课,讲《说文解字》“走”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这六个字也大多是生僻字,枯燥还在继续。为了解决枯燥的问题,我们顺带讲一下《说文解字》中连篆字为句这个特别体例。
关于《说文解字》的连篆字为句,有个小典故:
(钱大昕铜像)
钱大昕(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在《十驾斋养新录》中称:“古人著书,简而有法。好学深思之士,当寻其义例所在,不可轻下雌黄。以亭林之博物,乃讥许氏训参为商星,以为昧于天象,岂其然乎?”
(顾炎武)
亭林,就是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在《日知录》里曾经批评许慎训“参”为“商星”,是不懂天文。钱大昕认为这是由于他不了解《说文》此处之说解当与篆文连读,因而造成的误会。“五经无双”的许慎远没有笨到参商不分的地步,所谓的篆文连读,就是在解释某个字时,要将本篆字与下面的释义连读。钱氏指出:
《说文解字》连篆字为句的例子很多,比如“昧爽,旦明也”、“肸响,布也”、“湫溢,下也”、“参商,星也”。他还指出《说文》中所有的山名、水名均当连篆文读之,这些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遇到这些连篆字为文的地方,不能简单地认为“昧”是“爽旦明也”;“肸”也不是“响布也。”当然,“参”也不是“商星也”。其实,这个问题是中国古籍没有标点符号引起的误读之一,好在这些问题渐渐为后人解决掉了。因为,好一点的《说文解字》版本,都加了标点。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的六个汉字分别如图: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1、趑。读音有两个:
(一)z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趑,趑趄,行不进也。从走,次声。”形声字,“趑趄”是联绵词,本义指犹豫不进或行走困难。《易·夬(guài)》:“臀无肤,其行次且”唐代陆德明释文称:“次且,本亦作趑趄。”也就是说,趑趄,在古籍里是可以写作“次且”的。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肃云:趑趄,行止之碍也。按:马云却行不前者,于次本字直其义也。”他认为马融在注解《易》时,称“趑”为却行不前的原因是从“次”的本字得来的字义。《广韵·脂韵》:“趑,趑趄趋不进也。”
比如张载的《剑阁铭》有:“一人荷戟,万夫趑趄。”李善《注》:“趑趄,难行也。”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讲四川剑阁之险,一夫当关,万马不前。
(剑阁剑门关)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niè rú)。”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趑趄的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经常用到,比如冰心《超人》:禄儿趑趄的走过来,欢天喜地的接了钱,如飞走下楼去。
本义之外,趑趄还有其他用法,如:(1)小心趋奉的样子。唐代皇浦湜《论业》:“彼则趑趄于卿士之门,我则婆娑于圣贤之域。”他们在公卿之门侍奉,我则只来往于圣贤之地,表示他与别人不同,他是气节高洁之人,不趋炎附势。《旧唐书·卢藏用传》:“及登朝,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以此获讥于世。”也用此义。
(2)狂妄。比如司马光《冯太尉谥勤威议》:“昔者晋人不恭,敢距大邦,负固阻兵,趑趄不庭。”
(3)盘据;骚扰。《隋书·高祖纪上》“陈顼因循伪业,自擅金陵,屡遣丑徒,趑趄江北。”指陈宣帝陈顼的南朝陈政权盘据江北,不断骚扰边境。
因为这个词的解释,牵涉今天的两个字,所以说得较全面些。趑趄后面这三个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已经不用了,大家了解即可。
(二)c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组成连绵词“趑趥(qiū)”,也有两个用法:(1)不行。《类篇·走部》“趑,趑趥,不行。”(2)行不正。《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趑,趑趥,行下正。”
趑的小篆写法如图:
(趑字的小篆写法)
2、趄。读音有两个:
(一)j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趄,趑趄也,从走,且声。”形声字,本义还是组成连绵词“趑趄”,表示行不进貌。详见上一字“趑”。《字汇·走部》:“趄,行不进貌。”汤显祖《牡丹亭·冥誓》:“暂时间奴儿迴避趄。”
本义之外,也用作阻隔。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六·转轮经藏》:“经匣长一尺五寸,广六寸五分,高六寸(盝顶在内),上用趄尘盝顶,陷顶开带,四角打卯”这里的“盝",指盝子。古代小型妆具。常多重套装,顶盖与盝体相连,呈方形,盖顶四周下斜,多用作藏香器或盛放玺印、珠宝、首饰、经书等。而盝顶的样式多指古代建筑,如图:
(建筑中的盝顶)
经匣的顶部也是盝顶的,这是古代匣子的制作样式,如:
(盝顶官皮箱)
所谓的“趄尘盝顶”就是阻隔尘土的盝顶匣。
(二)qiè。读音出自《篇海类编》。义为偏邪,倾斜。比如元代佚名《包待制陈州粜米》第一折:“(小衙内云)休要量满了,把斛放趄着。”王季思注:“趄,倾斜。”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我佯呆,我佯呆,一向志诚,不道他心趄。”心术不正意。又比如《水浒全传》第二十二回:“宋江已有八分酒,脚步趄了,只顾踏去。”此处的趄,相当于词汇“趔趄”,指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又有另外几种用法:(1)身斜,斜靠。如趄着身子。《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趄,身斜也。”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欹珊枕把身躯儿趄。”王季思注:“趄,斜靠意,不正意。”
(2)坏的。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鍑》:“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
(鍑)
(3)用作方言。翘起。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补遗》:“趄,翘起也。昆明俗语把屁股趄着。”
趄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趄字的小篆写法)
3、<走虔>(这个字GBK字库没有,大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字形是<走 虔>)读qiā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走虔>,蹇行<走虔><走虔>也。从走。虔声。读若愆<qiān>)”形声字。组成连绵词“<走虔><走虔>”,本义为蹇行貌。钱坫《说文斠铨》:“今吴人语行走邪迟云<走虔><走虔>。”桂馥《说文义证》:“蹇行<走虔><走虔>也者,《易》‘王臣蹇蹇’,当作<走虔><走虔>。”单用义同。《玉篇·走部》:“<走虔>,蹇行也。”简单地说,在危难之中奔走,称为<走虔>,单用一个字和叠用意义相同。
<走虔>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走虔>字的小篆写法)
4、䟒。读qu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䟒,行䟒趢也。一曰行曲脊貌。从走。雚声。”形声字,本义是行曲脊貌。这个字后来用作踡,“䟒趢”跟“踡跼”意义相同,就是弯着身子走路的样子。这里的“一曰”,《字源》陈英杰先生认为可能是后人所窜改。
(弯腰走路的人)
又引申为曲脊,就是弯腰。
䟒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䟒字的小篆写法)
5、趢。读l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趢,䟒趢也。从走,录声。”形声字,组成连绵词“䟒趢”,本义是行曲脊貌,详见上一个字“䟒”。
本义之外,又组成连绵词(也叫连缀词)“趢趗(cù)”,有两个意思:(1)小貌。《玉篇·走部》:“趢,趢趗,小貌。”比如白居易《中和节颂》:“龌龊唐虞,趢趗羲皇。”(2)小步,步子细碎。《集韵·烛韵》:“趗,趢趗,小步。”比如李贺《摩多楼子》:“晓气朔烟上,趢趗胡马蹄。”
(胡马散蹄)
趢字的小篆写法:
(趢字的小篆写法)
6、䞭。读音有两个:
(一)qū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䞭,行趚䞭也。从走,夋声。”形声字,本义是行速貌。就是快速行走的样子。(这个字《汉语大字典》注音为cūn,我们认为不妥。《集韵》标音为“七伦切”。)徐锴《说文系传·走部》:“䞭,行速䞭䞭。”田吴炤二徐笺异:“夋,行夋夋也。䞭从夋,故亦叠一字。小徐本是。”不见典籍有应用实例。暂缺应用例句。夋的本义是缓慢,加上了“走”用来表示快速行走的样子,因为走本身就是跑的意思。所以,“䞭䞭”与“夋夋”算是反义词。
(快速奔跑的豹子)
(二)qiǔ。读音出自《广韵》有两义:(1)进。《广韵·宥韵》:“䞭,进也。”(2)奔。《广韵·释宫》:“䞭,犇(bēn,同‘奔’)也。”
䞭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䞭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10,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