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两次提到“铁帽子王”。一次是雍正刚刚继位时,邬先生决定隐退,在离开京城时他特意嘱咐十三爷,要拼了命辞掉“铁帽子王”这一荣誉,否则会给自己埋下隐患。

清朝铁帽子王是怎么来的(简述清代亲王爵位继承方式)(1)

第二次是胤禩、胤禟等人,与关外的几个王爷借整顿旗务之名,企图架空雍正实行所谓的八王议政。后来在张廷玉与胤祥的合力下,才得以解围。胤祥对着几个关外王爷说:“还不赶紧向皇上认罪,难道真要皇上废了你们头上的铁帽子吗?”

《雍正王朝》的收视率高、影响力大,但毕竟属于影视作品,其中有很多剧情是和真实的历史有差距的。比如“铁帽子王”这个称呼就很有问题,它不应该出现在雍正朝,而是在乾隆朝以后,确切地说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后才有的。

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亲王、郡王。估计不少读者都会有一个概念,清代的亲王、郡王无非就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的,一种是降等袭爵的。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关键在于有个时间节点,而这个时间节点就是乾隆四十三年。

清朝铁帽子王是怎么来的(简述清代亲王爵位继承方式)(2)

先来说乾隆四十三年以前的爵位承袭情况

清代宗室爵位分十二级若干等,御史就以亲王为例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知道,清代共有十个铁帽子亲王(两位郡王略过),其中六位是功封,即清初开国功王,四位是恩封亲王。

亲王的爵位始于皇太极改元称帝后,即崇德年间。当时获封亲王的仅有六个: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成亲王岳托、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

这六个人都有一个特征,他们都是八旗旗主,所以崇德时期封和硕亲王是有个基本原则,非旗主不封亲王。由于岳托后来获罪,被降为克勤郡王。顺治朝时又加上了庄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才最终形成了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铁帽子王是怎么来的(简述清代亲王爵位继承方式)(3)

这六王从崇德时期首次分封时,就没有规定他们是世袭罔替的,同时也没有规定是降等承袭的。因此他们死后,都由自己的儿子承袭了亲王的爵位。唯一不同的是,六个亲王中,除了豫亲王多铎外,其他人的封号在顺、康时期都发生了变化。

以礼亲王为例,代善去世后由他的第七子满达海承袭亲王爵位,并改为简亲王,不久又改为巽亲王。到了第四代时,又改成了康亲王,第一任康亲王便是康熙朝平定三藩的主要功臣杰书。雍正朝康亲王改为简亲王,乾隆朝又改为恭亲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最终恢复了礼亲王的封号。礼亲王一脉,亲王的封号变动最多。

清朝铁帽子王是怎么来的(简述清代亲王爵位继承方式)(4)

再如郑亲王,曾改封号为简亲王;肃亲王改封号为显亲王。至于多尔衮是由于死后遭到顺治帝的清算,所以睿亲王爵位被革,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恢复。

不管封号如何变动,但有一点都是肯定,那就是亲王的爵位始终没有发生变动(有因罪被降后又重晋的)。这是因为清初时期,宗室王公的数量尚不多,二来则是当时中原未大定,这些王爷大部分都是领军统兵的一方大将。

到了康熙后期以及雍正一朝,清王朝的统治趋于稳固,但这一时期亲王的承袭,依然遵循祖制,没有采取降等袭爵的措施。

清朝铁帽子王是怎么来的(简述清代亲王爵位继承方式)(5)

乾隆四十三年以后的情况

到了乾隆中后期,由于宗室繁衍,加上顺、康、雍三朝又增加了诸多皇子,这样一来,亲王、郡王的爵位就很多了,国家负担过重。为了防止向明代一样出现严重的宗禄问题,乾隆皇帝才实行王公降袭。

乾隆四十三年时乾隆为多尔衮翻案,借着这个契机,乾隆帝将睿亲王多尔衮恢复了亲王爵位,配享太庙准其世袭罔替。同时也将清初的几个功王配享太庙,加恩著世袭罔替。至此,清代才有了“铁帽子王”这个称呼。

乾隆四十三年以前,亲王的爵位都是不降等袭爵的,大家待遇都一样,也就不需要强调“铁帽子”这一说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怡亲王允祥算是一个特例。

清朝铁帽子王是怎么来的(简述清代亲王爵位继承方式)(6)

雍正八年,允祥病逝,雍正帝下了一道谕旨说:“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雍正这道谕旨中所说的“世世相承,永远弗替”,似乎也有世袭罔替的意思。

不过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是在乾隆初年才正式确定的,换言之允祥才是清代第一个获得“铁帽子王”称号的亲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