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吕锐 李晓琴 黎先才 马清妮 摄影:宋枕涛

通讯员袁永华 王蕾 黄树 晋晓娟 车泽强 陈楠 肖婷 刘伟伟 张婷婷 卢君臣

地下37米深处,百余名工友彻夜绑扎钢筋追赶工期;市政道路建设现场,建设者合理安排施工,把噪声小、震动轻的工序安排在夜间,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打扰;下了晚班,工地夫妻档、父子兵等工友们,相邀喝点小酒、拉拉家常;工地阅览室、农民工夜校也都如常开放,成为一方溢满书香墨色的休憩港湾……

高高的绿色施工围挡里,是属于万千建设者的小天地。经历了因疫情导致的特殊期,这里也迎来了别样的重生。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探访江城夜色工地里不一样的风景。

地下37米:不分黑夜和白天

6月20日晚8时,江城阵雨初歇。尽管夜色早已降临,位于武昌街道口闹市区的地铁8号线二期街道口站建设工地,在灯光的映照下如同白昼。

这是地铁8号线二期的控制性工程。车站共有地下4层、深达37米。沿着施工通道的旋转楼梯深入地下,一层、两层、三层、四层。车站主体结构已完工,每层都可见到工人师傅在忙碌:装饰装修、风、水、电安装……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

武汉地铁8号线二期街道口站,地下37米深处,工人在绑扎钢筋

在地下37米的一处连接通道施工点,十多位钢筋工正在绑扎钢筋,“这是通道底板,钢筋绑扎好之后进行混凝土浇筑。”钢筋工肖师傅告诉记者,不管黑夜与白天,自从复工以来,工地持续24小时作业,“歇人不歇马”追赶工期。对于在地下施工来说,“白天和黑夜也没什么区别。”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2)

记者吕锐(右二)采访施工情况

耀眼的照明灯光,伴随着一阵阵电焊的弧光,让这个地下空间亮如白昼。“现在整个工地有200多名工人在施工。”武汉地铁集团业主代表覃亚洲介绍,进入夜间,打桩等噪声大的施工都停了,材料清退、土方外运、混凝土浇筑等工作,抢抓夜间有利的交通条件来完成,“这样日夜赶工,自复工以来,我们起码已经追赶了一个月的工期。”

当晚10时,在地铁5号线三标工程复兴路站,一辆混凝土泵车伸出40多米长的吊臂,在操作人员的遥控操作下进行车站结构顶板的混凝土浇筑。这是5号线全线最长车站,长达1000米,建成后可实现5号线、11号线、4号线三线换乘。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3)

武汉地铁5号线3标复兴路站,彻夜进行车站主体顶板混凝土浇筑

“从今天上午9点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到现在差不多550立方米的浇筑量已经顺利完成。”武汉地铁集团业主代表张来军介绍,该标段共有工人325人,分为两班倒,当天晚上共有130多名工人施工,直至天明。

减少扰民:水泥泵车“躲”进隔音棚

6月19日晚8时许,一场淅沥的雨,打破了夜的寂静。

青山区工业路与冶金大道交会处,武汉奥园国际·湖北工建大厦项目部内,百米塔吊上的照明灯投射出明亮的白光,伴随着旋转的塔臂,夜晚的工地是那么清晰。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4)

夜间施工现场

经实名制测温通道进入场内,记者看到,工人们或捆绑木模吊至场外,或进行铝制爬架的安装。不远处的施工楼栋旁,不时传来车辆的引擎声,与白天的机器轰鸣形成鲜明对比。

“混凝土型号C50,注浆楼层11层,压力7.6兆帕,注浆速度1.5立方米/秒。”1号楼前,泵车操控员夏师傅正盯着眼前的仪表盘,关注着注浆速率。混凝土将通过泵车加压,经数十米的管道送往既定楼层,为施工提供原料。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5)

记者马清妮在现场采访

泵车停靠在宽约4米的“特制”隔音棚内,隔音棚边,混凝土加压声持续不断,施工人员彼此需凑近交流。离开隔音棚十多米,记者已能清楚听见雨声。现场负责人介绍,该泵车设置在远离居民楼处,加之隔音棚的作用,噪音基本可控制在55分贝以下。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6)

泵车在隔音棚里工作

“夜间噪音主要集中在大型车辆来回运输、混凝土注浆、泵车运输加压三个步骤。”项目支部书记丁山填海介绍,受工期、气温条件等既有条件的限制,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只能夜间完成。

为不打扰与工地毗邻的94户居民,施工团队采取多重方法降噪:施工交流采用对讲机;出入车辆禁止鸣笛;晚10点后禁止木工机械作业;在既有的施工面上多安装一层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防止噪音扩散;将搅拌机、空气压缩机、地泵等易产生噪音的设备设在远离居民区一侧,并加设防噪工作棚;与此同时,积极与周边居民沟通,贴发安民公告等,派送抗疫礼包,让周边居民安心、放心。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7)

长江文创园项目狠抓抑尘降噪

随后,记者前往光谷四路的长江文创园项目。“按照相关规定,晚上7点至10点,是渣土车、罐车等进入工地的唯一时间。”现场负责人介绍,为避免扬尘散落于市政道路,项目部严格落实进出车辆经全自动洗车棚冲洗,对车轮等部位重点洒水冲洗,开启围挡喷淋三大措施,力保夜间工地洁净。

优化施工:白加黑苦干加巧干1 12

6月21日晚9时许,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二标段1#钢筋加工棚现场,记者看到,一台智能数控滚焊机来回翻转,现场钢筋绑扎火花四射。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8)

夜间施工现场

“为提升桩基、墩柱等施工进度,钢筋绑扎进度不能落后,棚内28名工人采取2班倒模式作业。”50岁钢筋班组长段大胜说,一套钢筋笼总长在30米至50米,采用分节制作加工,每天可完成3套桩基钢筋笼、4套墩柱钢筋笼。

当前,由中国一冶负责施工的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二标段,已全面开启大干模式,全线13个工作面均已展开,300余名作业人员正彻夜对桩基、墩柱、涵洞等进行施工。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9)

记者黎先才(左)在现场采访

当晚9时30分,该项目位于黄陂区寅田村的一涵洞施工现场,记者了解到,长48米的涵洞已完成全部基础与墙身混凝土浇筑,只剩盖板未完成,预计7月10日可全面完成。

“全线有8处涵洞,这里进度最快。”31岁的技术员陈新说,现场白天以模板安装为主,夜间有12名工人在此加班,主要安排涵洞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我们会为工人安排宵夜。”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0)

夜间施工现场

项目常务经理吴从映说,因交通管制,便道通常安排在夜间施工,主要采取砖渣铺路,待后期沉降稳定后再浇筑混凝土。

在中国一冶武汉康健妇婴医院施工现场,为加快夜间材料进出,项目部对门楼附近围挡外扩3米,改造成材料加工厂,门楼旁围挡改造成可活动围挡。预计到7月10日,该项目地下室底板浇筑任务可完成。

22日晚9时许,记者在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赵家条配套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风塔项目看到,项目经理王小祥正在地下室钢管柱焊接现场巡视。作为230米高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超高层建筑,项目位于建设大道与黄浦大街交会处,“自5月11日来,42天完成原定3个月施工内容。”王小祥告诉记者,由于项目地处主城区闹市黄金地段,构件进场只能在夜间10点之后,加上施工区域狭窄,只能分批进件,不仅是工人,项目管理人员忙到凌晨三四点钟也是常事。

晚间充电: 90后农民工夜校学技能

6月27日晚上7点,天渐渐黑了,雨后的江城格外凉爽。在中交二航局武汉市仙女山路项目工地,农民工叶小虎吃完饭,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对工友刘云飞说:“今天晚上项目夜校有课,咱一起去呗。”“前两天不是才去过吗,今天又去?”“不一样,今天是那谁谁的课,我看看。”叶小虎说着拿出手机,在他们的交流群里翻找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之前发过的农民工夜校电子课表,叶小虎仔细看了一下,抓起笔记本拉着刘云飞就往外走:“快走快走,七点半就开课啦,今天是电工老王的课,你之前不是就特佩服他吗?快点别错过了。”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1)

叶小虎(左)课后向师傅请教

来到项目学习室,不算宽敞的房间里已经快坐满了。叶小虎和刘云飞赶忙找位置坐下,摊开笔记本。讲台上电工王师傅清了清嗓子,开始为在座的各位工人讲述起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王师傅当了快三十年的电工了,说起电路来滔滔不绝。从实践出发,一个个结合施工现场的案例被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叶小虎边听边记,一个半小时的课程眨眼就过去了。下课后,意犹未尽的叶小虎拿着笔记本就抓住老王问起了问题。

“说实话,因为我是刚刚转行做工程建筑,之前从事的是模具制造。所以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都很在乎,能够帮助我入行。”90后叶小虎笑着对记者说。叶小虎是安徽安庆人,人长得精瘦,皮肤黝黑,他来武汉市仙女山路项目工作还不到三个月。刚来不久,他就被项目的农民工夜校制度深深吸引住了。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2)

叶小虎经常在宿舍自学

项目经理罗柳介绍,仙女山路项目为激发生产活力,提升工人素质,开办了夜校活动。为保证学习质量,项目提前一个月就会将夜校课表发送到各位劳务工人手中,工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来安排学习时间。课程包括个人安全防护、机械设备、电气电路等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考试将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今年复工以来,项目累计开展‘每周两小时’业务学习90次,农民工夜校23次,共教育职工和劳务工人3000余人次。”

一顿宵夜:酸甜苦辣中憧憬幸福

6月21日,星期日,天公不作美,一直淅淅沥沥下着小雨。

傍晚时分,在位于汉阳的中建五局三公司保利庭瑞·阅江台K13地块项目绿色围挡内,活跃了一整天的大型机械已进入待机状态。而劳累了一天的工人们,洗个澡,换上干净宽松的衣服,约上同伴,在食堂点了几个菜,打算凑个热闹,在父亲节给自己加个餐。

酒过三巡,一群工地上的铁血男人,打开了话匣子,聊着聊着思家情绪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3)

湖北金扁担劳务公司的工友们,喝点小酒,聊聊人生

谈笑风生中,一位年长的工友大喝一声:“小罗,今儿你必须得敬下老罗哈!”这时,一位穿蓝色T恤,皮肤黑黝、看似憨厚的“小罗”罗永杰应身而起,有些不好意思地面向父亲罗新国举起了喝酒的碗,老罗笑得合不拢嘴。

老罗是黄冈人,武汉复工复产时,他从老家带了一支40多人的木工队来到项目。“人既然是我带出来的,我就要对他们负责。”老罗告诉记者,“除了强调安全施工的问题,复工以来,还要叮嘱大家每天领取口罩、正确佩戴、定时更换。”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4)

父亲节,工地上的父子兵

借着酒劲,56岁的老罗感叹道:“我入行30多年了,儿子也有七八年了。事实上,我是不希望他干这个的,长年累月在外,太辛苦了,以前他白白净净的,现在都晒黑了。”

在小罗看来,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都习惯了苦中作乐,自己既然选择了干这行,必然会干好这份工作。

聚餐的工友中,工地夫妻范红均和李东方情况比较特殊,他们从去年初来了武汉便一直未曾回过老家。“我女儿还有几个月就4岁啦,家里老人带得挺好的。”范红均说,本计划春节期间将女儿接到武汉来,一场疫情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想女儿是肯定的,但我们要趁现在还年轻,多给女儿挣点钱,那就得有取舍。”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5)

记者李晓琴(右)工地采访

疫情之前,范红均在武汉一菜市场帮忙,妻子李东方当销售员。李东方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是第一次进工地,“现在工作不好找,就想到这里来试一试”。

2个多月过去了,范红均当泥水工,李东方当小杂工,两人一起上下班,每月收入有一万多元,他们觉得只要肯做事,任何情况下,日子都是有盼头的。

笔墨书香:职工书屋亦是精神家园

6月21日晚8时许,在黄陂卓尔工业园内,中铁二局新运公司武汉地铁项目部驻地5楼灯火通明。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6)

职工书屋一角

职工书屋里,木质书架上排放着整整齐齐的书籍,桌上鲜花芬芳,暖色调的灯光让人仿若置身家中。这里有人围坐一起看书、看杂志,时不时交流几句;有人拿着专业书籍,一边看一边做着笔记。其中,最怡然自得的是正在挥笔舞墨的魏光武。

1964年出生的魏光武是一名“铁二代”,是该项目部的办公室主任。“我是为大家搞服务的,只有下了班才有一点自己的时间。”魏光武说,在项目部的夜晚,是他“捣鼓”兴趣的“黄金时间”。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7)

魏光武是项目部里的“书法家”

以前,他会将项目部喜欢书法的人聚集在一块,以字会友,让处在不同岗位的同事们,修身养性的同时可以相互交流。

记者在借阅登记本上发现,一名叫雷卫国的焊轨队工人借阅书籍尤为频繁,从《庄子》《兰亭序密码》到《霍比特人》《亮剑》,都在他的阅读范围内。魏光武告诉记者,雷卫国非常喜欢阅读,也喜欢和他一起切磋书法技艺,他所在的焊轨队经常需要在夜间进行轨道检修,所以他大多数时候都是把书借到宿舍看。

城市的夜景让人陶醉(江城别样的工地夜色)(18)

爱看书的工友们

项目部书记晋晓娟介绍,这个“职工书屋”是去年建成开放的,它是项目部联合武汉图书馆为一线员工倾心打造的共建共享阅读平台。借阅书籍种类多,主要有小说类、励志类、历史类、文学类和专业技术类,可供不同人群阅览。

“疫情发生后,我们的职工书屋很好地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减轻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提高员工凝聚力。”晋晓娟说,项目部还在一线的基地设置了图书角,每月由志愿者服务队定期送书到一线,方便工地上的工友取阅。

记者看到,职工书屋旁的健身房,桌球、乒乓球和简单的锻炼器械一应俱全。再往前走,还有一间舞蹈室,这是项目部十几位女性员工的“特色福利”。

这群白天在各个工地穿梭忙碌的人们,夜晚回到驻地,在这里放松片刻,或遨游书海,或挥洒汗水,都是为了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