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语文素养目标是欣赏并能创作写景散文单元选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现代名家写景散文,三篇组元,群文共赏,可以在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创作背景之后,以“哪些景,什么情”为线索,逐篇搜索文本信息,提炼关键点,进行深阅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旧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旧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情寻景或遇景了悟)

旧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语文素养目标是欣赏并能创作写景散文。单元选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现代名家写景散文,三篇组元,群文共赏,可以在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创作背景之后,以“哪些景,什么情”为线索,逐篇搜索文本信息,提炼关键点,进行深阅读。

故都的秋

郁达夫简介

1. 浙江省富阳人。

郁达夫4岁丧父,在儿时的成长中饱尝了孤儿寡母的心酸悲苦。“儿时的记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

2.17岁那年,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留日期间,与其他留学生组创 “创造社”。25岁, 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3.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说,“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写作背景

1.“惶惑中既然使人倍感冷清,那么,别打扰我,给我一个彻底的孤独,我会充实自己。自卑是我的面具,郁郁寡欢是我的表象,一领青衫下,是我的根根傲骨和一颗愤世嫉俗的心,它是那么清高,又是那么敏感,上面写满了诗句。”

荷塘月色

朱自清简介

1.浙江绍兴人。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2.自清之名,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3.1946年10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颂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吴晗说:“朱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

写作背景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他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抑郁而无法平静。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哪些景物

1.实景

(1)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2)荷塘月色:月光、淡云、树影

(3)荷塘四周:杨柳树、路灯光、远山、蝉声、蛙声

2.虚景

江南采莲、男女嬉游

(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

什么情感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2.喜爱“荷塘月色”,向往和谐安宁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

艺术手法

1.比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静态之美

2.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以动写静,月光月影斑驳多姿,和谐跃动

3.叠字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

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还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4.文章结构

圆形闭环式

全文总评

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实现

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心迹

我与地坛

史铁生简介

1.北京人,延安知青。20岁,双腿残疾。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为完成“器官捐献”的遗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持等到摘取器官的医生赶来。

3. 韩少功评价道:“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写作背景

写于1989年5月,20岁的史铁生忽然双腿瘫痪时。

哪些景物

地坛历史百年沧桑——很荒芜

地坛景物生机勃勃——不衰败

追忆母亲陪伴的点滴事——深思念

什么情感

感悟生命,思念母亲,好好活着

艺术手法

双线并行:

(1)明线——我与地坛

(2)暗线——我与母亲

全文总评

地坛生命鼓舞着我,母亲关爱振作着我。感悟自然的荣枯有道,体谅母亲的辛苦操劳,珍视所有,不负所爱,用心创作,好好活着,是史铁生突破人生困境后最为坚定感人的回答与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