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被迫嫁给单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1)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应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其中,落雁指的是西汉时期的王昭君。相较于其他多多少少沾上"红颜祸水"评价的三位美人,王昭君的评价要高上许多。

"昭君出塞"不仅巩固了边疆的和平,让此后的几十年内,汉朝与匈奴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而且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由此可见,王昭君是当之无愧的"和平使者"。后人为表感激,也在多地都为她修建了"青冢"以作纪念。不过,关于王昭君当时出塞的真相却有所争议。

匈奴的婚嫁制度十分不符合伦理

据《汉书》中记载,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汉元帝刘奭(shì)将她赐给呼韩邪单于,是"皇命难违",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后汉书》中则说,是王昭君没有得到宠爱,心生悲怨,自愿远嫁匈奴。

王昭君被迫嫁给单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2)

史书中确切关于王昭君的记载很少,她本人具体的想法究竟如何,如今也不得人知。只不过从仅有的史实中,可以看出出塞大概率并非王昭君个人的意愿。

首先,人们耳熟能详的"昭君出塞"故事是这样的。王昭君到达塞外后,呼韩邪单于对她敬爱有加,两人婚姻美满,先后生有3个儿子。而后,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逐渐控制了匈奴全境,结束了百年间匈奴各部落之间的纷争。

如此看来,昭君出塞就算是被逼无奈,这样一个美满结局,也算是一桩佳话。可实际上,王昭君大婚后仅过了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年仅42岁。

王昭君被迫嫁给单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3)

丈夫的去世,似乎激起了王昭君思乡的愁绪。于是她曾上书汉朝,请求返回故土。可见,王昭君也许并不喜欢大漠,只不过她返乡的请求被汉室驳回了,最终只能郁郁而终葬于大漠。

如果说,王昭君单纯不喜欢大漠是她想要离开的主观因素,那么匈奴的婚嫁制度,就是迫使她想回到家乡无可忽视的客观因素了。匈奴的婚嫁制度,以汉人的传统思想来看,十分不符合伦理。

人们只听闻古代有皇位世袭制,可在匈奴,居然连妻子也是世袭的。什么意思呢?即"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之。"

通俗来讲,就是无论老单于和新单于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守寡的女子都要嫁给新单于。即便新单于同这名女子是名义上的母子关系,匈奴人似乎也不会产生于理不合的观念。

王昭君被迫嫁给单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4)

与汉族迥异的婚嫁制度,她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种习俗,不单单是匈奴人的传统,许多游牧民俗基本都如此。而之所以形成这种传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游牧民族的艰苦环境所致。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时常爆发战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大漠远不如中原肥沃,资源匮乏,特别是遇到灾年,只得通过战争来掠夺资源。

关乎生存,战争都是时有爆发的事情,更何况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礼仪习俗了。因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之下,为了民族繁衍,不论女子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如同牛羊一样,可以被后来人所继承。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过:"苟利所在,不知礼仪。"

因而,在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王昭君就面临着嫁给自己儿子的局面。即便王昭君和新任单于并无血缘关系,只是名义上的母子关系,也同样难以令人接受。

王昭君被迫嫁给单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5)

所以,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才会迫切的想要返回家乡。不过碍于皇命,她只得"从胡俗",下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不过好在,复株累单于和其父一样,都是颇有大才之人。他在位期间,引荐汉朝相关制度,制定出了种种措施,改变了百年间匈奴多以战争来掠夺资源的野蛮行径,这极大的促进了匈奴经济的发展和各部落之间友好的外交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最为关键的是,复株累单于不仅于事业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他对待王昭君也是十分用心。可以说,王昭君在塞外的十余年生活,是受尽了两代单于的宠爱,也算是慰藉了远离故乡的寂寥之情。

王昭君被迫嫁给单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6)

此外,王昭君的几个孩子均为贵族高官,这样看来,无论她是以母亲的身份,还是以自身的地位,都可以称作是"人生赢家"。

因为如果是在汉室,虽说没有匈奴这种不符合伦理的妻子世袭,然而皇帝若是驾崩,后宫妃子除去少数人,有许多都逃不过陪葬或是打入冷宫的命运。

所以说,王昭君出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正应了那一句,福与祸总是相依的。

她终是名留青史,为后人所铭记

只可惜王昭君的第二段婚姻也没能善终,或许是天妒英才,复株累单于只在位11年,就不幸去世了。他与王昭君的婚姻,自然也就此结束。

两度经历丧夫,带给王昭君的打击可想而知。可是她的悲痛远不止如此,复株累单于去世,意味着新的单于将要继位。而她,也要继续"从胡俗",嫁给下一任单于。

这下一任单于,是复株累单于同母的弟弟搜谐若鞮单于。在女子视贞洁如性命的古代,三番两次的嫁人,换做那个时期的大多数女子,都是难以令人接受的。更何况王昭君是先嫁给儿子,而后又嫁给儿子的弟弟,心中的屈辱可想而知。

王昭君被迫嫁给单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7)

所以自此以后,王昭君终日郁郁寡欢。仅过了两年,她就因病去世了,时年不过33岁。"落雁"就此香消玉殒,茫茫大漠上再也没有一位让大雁都忘记煽动翅膀的美艳女子了。

但是,寂寥的大漠上,美人抚琴之音却不会被人们遗忘,饱经战乱之苦的边境各族人民,都会牢牢的记住这位女子所带来的和平。

据传,王昭君下葬之日,前来送葬的群众纷纷用衣襟包土,为她垒起了像小山一样高的坟墓。这座坟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南岸上,在仿若能够吞噬一切的风沙中,唯有这一座坟冢,墓草青青,格外引人注目。昭君墓被称为"青冢",便是由此而来。

昭君出塞,对汉人以及匈奴的历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不过这种贡献,却是王昭君沦为政治牺牲品换来的。古代社会,又有多少女子像王昭君一样,处在男权至上的封建帝制下,自身的命运不受掌控。

如王昭君这般的,已经算是运气好一些,至少她名垂青史。更多的女子如同一粒尘埃,并不被人们所在意。更甚者,被冠以红颜祸水的称号。

王昭君被迫嫁给单于(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8)

比如古代四大美女中的其他三位。西施迷惑吴王夫差,加速了吴国的覆灭;杨玉环更是让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貂蝉的存在虽有争议,不过在多数人的印象当中,她挑起了吕布与董卓的矛盾,同样也是一样祸水的存在。

可实际上,这些女子又有多少身不由己呢?在皇权至上的古代,女子根本没有权利左右自身的未来,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是,最终备受争议的,是案板上的鱼,而不是"刽子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