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红楼梦》是传世的经典,是每个人一生的读物。《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可谓是泼天的富贵。八十回的文章,写尽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也写尽了众多女子的才情悲欢。繁华落尽无人忆的大观园是女子的乐园,最终也送走了这些芳华绝代却又悲哀可怜的女子。

贾敬和惜春关系(焦大骂养小叔子)(1)

传世之作的《红楼梦》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其中一个便是书开头焦大骂宁国府时所说的“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句话也揭示了外表繁华的宁国府内在的肮脏。前半句基本可以认为说的是秦可卿和她公公贾珍,至于后半句“养小叔子”指的是谁,则是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这指的是王熙凤和贾蓉,根据书中描写,王熙凤和贾蓉的关系是比别人亲厚一点,但是纵观全书,就可以发现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王熙凤和秦可卿的关系非常好,秦可卿死之前还向王熙凤托梦了;其次,在焦大骂出这句话之时,王熙凤和贾琏还是新婚燕尔,感情浓密;此外,贾蓉非常的喜欢秦可卿。所以,两个人都没有做这件事的可能

其实,虽然宁国府在书中的着墨不多,但是曹公仍然在秦可卿的判词中非常露骨地写到“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两句感情色彩非常浓厚的话,提醒着读者一定要注意书中寥寥几句的宁国府。焦大是见证宁国府兴衰的忠仆,我们认为他的忠心导致他说的人应该是宁国府之人。

贾敬和惜春关系(焦大骂养小叔子)(2)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红楼梦》写尽了大观园女子的才情与悲哀的人生。而这金陵十二钗中,最令我感叹的就是惜春,她是贾府四艳中最小的一个,是宁国府贾珍同父同母的妹妹,因为从小没有母亲,父亲亦离家修道,被贾母命王夫人抱过来抚养。而惜春的身世的探究也让人感到着迷。

不同于元春、迎春、探春出场时的介绍,都会加上父亲,例如元春是“政老爷之长女”,而惜春只是“珍爷之胞妹”。为何在介绍惜春时没有用父亲的名号,只以“胞妹”二字替代。另外,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贾敬的葬礼上,竟然没有找到惜春的丝毫描写。曹公为何会漏下女儿参加父亲葬礼的表现,这其中的深意有没有可能是惜春根本不是贾敬的孩子?

冷子兴所言“胞妹”,极有可能是因为惜春和贾珍确实是一母所出,但并不是一个父亲,所以很有可能前文所说的“养小叔子”的人是惜春的母亲。但这一切都只是推测,如果如今能够找到缺失的后四十回,也许很多谜团都能够真相大白。

贾敬和惜春关系(焦大骂养小叔子)(3)

惜春自幼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虽养在贾母身边,却不是最受宠爱的那个孩子。这个最小的女孩,不仅被贾府的人忽视,读者也常忘了她,连作者介绍她出场的时候,也是只描写了两个姐姐的容貌和气质,对惜春竟是一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给打发了。

姑娘们搬进大观园之后,在小厨房单独做饭,贾母吃饭仍然记得给宝玉、黛玉送菜,也给病中的凤姐送过,却没见她给三个孙女送过。过节放爆竹,贾母揽黛玉在怀,年龄最小的惜春仍然没人疼顾。

惜春有父如无父,有兄如无兄,有亲人如无亲人。在惜春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亲人在意她过得好不好,想要什么;也没有人在意她的内心世界,她的喜怒哀乐。当惜春难过悲伤时,没有亲人陪在她身旁给予安慰;当惜春孤独寂寞时,没有亲人陪在她身旁与之交流;当惜春彷徨无措时,没有亲人陪在她身旁予以指导

既缺父爱又无母爱,唯一的亲哥哥,对自己不闻不问,在冷漠又势力的贾府,幼小的惜春,只能蜷缩在坚硬的外壳里,躲避一切。

贾敬和惜春关系(焦大骂养小叔子)(4)

在抄检大观园之时,入画被发现私藏了很多贾珍赏赐的东西,有三四十个金银锞子,还有一副玉带板子和男人的靴袜等等。这些东西使得入画一下子陷入到了无可辩驳的地步,而惜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关于男女关系的谣言使得惜春深受其扰,于是她撵走了入画,同时也断了和宁府之间的关系。

这一行为也让很多人认为惜春是一个冷心冷情的人,对陪伴自己多年的丫鬟毫无感情。但是,这又怎能怪得了惜春自己呢、惜春的成长之路是孤独的,是冰冷的,没有陪伴,没有温暖。惜春纵使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又如何?

从来没有得到丝毫来自亲人的亲情温暖的她不过是一个披着富贵的皮囊,实则无人关心,无人在意的可怜人罢了!她自己从未感受到温暖,又如何去温暖别人呢?她从未感受到爱!

贾敬和惜春关系(焦大骂养小叔子)(5)

等她慢慢长大,看够了人情的淡薄,又看到三个姐姐各自不同的不幸婚姻,倔强又孤寂的惜春只有出家,远离红尘,也远离是非。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知己已失,父母早逝,嫂子嫌弃,贾母归天,孤苦伶仃,如何了局?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当荣府风雨飘摇之时,当自己的最后一片净土也被玷污之时,当没有人记住自己这个弱小的女孩之时。惜春终于了悟,彻底丢弃浮躁和虚妄的痛苦,出家为尼,完成了她“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劫数。

名利与纷扰,斗争与算计,都是人生苦海,家亡人散之际,惜春舍得了入画,就是舍得下红尘“入化外之境”,去寻找心中的“大光明”了。

文/古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