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拍摄技术和设备不断进步,然而经典的影视电影却没有几个,尤其是历史剧更是多年没有出现一部能让人看到尾的片子。

以《甄嬛传》《如懿传》等系列清宫剧为代表,虽然矫情了一点,尚能尊重一些史实;而《武则天传奇》《重耳传奇》这些传奇系列干脆开始制造历史,口碑好的历史剧大概还是上个世纪末的《雍正王朝》,从1999年到2019年整整二十年,竟然没有出现一部能够超越《雍正王朝》的历史剧,说来也有点惆怅。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1)

资金充足、人才遍地、题材广泛、技术进步······为什么就不能产生优秀的历史剧呢?这个问题我就不说了!

我想说的是,真正以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来说,大陆的历史影视电影还真的就不如港台,2007年陈可辛拍摄的《投名状》当真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历史,根据清末著名奇案刺马案为背景,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2007年李安导演更是凭借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色·戒》获得台湾金马奖,威尼斯金狮奖,在《色·戒》中更是以抗战中,女大学生企图利用美色引诱汉奸,并试图进行刺杀的故事。

再看看2016年张艺谋执导的历史大片《长城》,2017年陈凯歌执导(中日合拍)的《妖猫传》,请允许我以“呵呵”两字来点评了。

昨天看了看《长安十二时》,还是比较尊重唐朝的史实的,片子要都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怎么可能拍不出不来精品呢?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2)

我们的历史足够精彩,本文还是以《九品芝麻官》为例讲讲有故事的历史。

《九品芝麻官》中的取材来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在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常威强奸戚秦氏,打死戚家满门十三口,本来已经是证据确凿,人证物证具在的案件。

但是就在包龙星第二天准备审理此案的时候,常威的父亲凭借自己广东水师提督的身份与方唐镜合谋,买通官员后,并且篡改证据。

先是将戚家死者口中打入砒霜,制造毒死的现状,随即又买通人证,先是让未被常威打死的戚家下人来福改供说自己与戚秦氏通奸;然后又让打更的说看到来福在打常威;最后又让药店老板说,戚秦氏在案发前一天到她那里去购买了一斤砒霜。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3)

当仵作前去验尸的时候发现,戚家人全部是被下毒害死,此案因此被偷梁换柱,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常威由被告改成原告,状告戚秦氏与来福通奸,并且下毒毒死戚家满门。

包龙星有意当一个好官,当晚到义庄去查勘戚家人的尸体,结果发现戚家人都是喉咙中毒,而腹部没有毒,本以为发现了真相,却被方唐镜和知县诬陷,还要在监狱里面做了包龙星。

包龙星因此决定上京告御状,在进京后,包龙星找到昔日与父亲过命交情的刑部尚书花大人,然而令人没有相当的是,这个花大人竟然与常威的父亲常昆官官相护,沆瀣一气。

不仅不对包龙星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和常昆建议杀了包龙星,人心也大多不过如此,包龙星差点就上街讨饭。

在吃了妓院的霸王餐后,包龙星成为妓院一霸,最终在如霜的床下结识了来此嫖娼的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得知此案后,授包龙星八府巡抚审理此案,使得此案真相大白。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4)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堪称是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鼎盛时期,然而我要说,除了这部剧无厘头式的搞笑外,在这部剧的案情审理上,亦十分严谨,堪称同时期港片古代官司题材的巅峰之作。

当然,如此精良考究的司法案件并非《九品芝麻官》剧组原创,而是借鉴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故事。

真实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案情是如何的呢?

几乎与《九品芝麻官》在1994年同时上映的,也是王晶执导的三级片《满清十大酷刑》依然是用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甚至两个影片中很多演员都有重叠之处,王晶当真是不把这个故事玩坏不算完啊!

历史上杨乃武是杭州府余杭县人,本来是一个小康之家,家中以种桑养蚕为业,在案发之前,杨乃武正好考中举人,是该县当年唯一一名中举的才子,在清代科举考试是非常难的,考中举人后就拥有了一定的特权,杨乃武如果考中进士那必然是前途无量。即使考不中进士,也可以凭借举人的身份,谋一份工作,准确的说,举人就是古代的预备役官员。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5)

然而杨乃武却因为惹上这场官司,差点含冤而死。

小白菜原名毕秀姑,长得天生丽质,平日喜欢穿绿色外褂,系白色围裙,因此左邻右舍给她起名叫作“小白菜”。

小白菜后来嫁给豆腐工葛品连,因为葛家条件较为困难,房屋较少,因此葛品连到外面租借房屋,恰巧杨乃武家有闲房,葛品连和小白菜就住到了杨家。

因为葛品连是做豆腐的,都需要起早出门,很晚才回家,有时就经常住在豆腐坊,杨乃武妻子与小白菜关系很好,经常叫小白菜到杨乃武家中吃饭,而小白菜由于对读书感兴趣,因此经常向杨乃武请教,杨乃武就教小白菜学习写字。

后来杨乃武的妻子去世,而小白菜仍然经常到杨乃武家中,一来二去招来闲言碎语,因为葛品连经常不在家,很多人就来调戏小白菜,后来小白菜到杨家去,市井流氓再去调戏时,经常为杨乃武驱逐,这些市井流氓因此都造谣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奸情。

具体有没有暧昧关系,或者发展到哪一步已经不可考了,葛品连听到传闻后就另外租赁房屋,杨乃武与小白菜基本再无联系。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6)

然而不久葛品连却离奇死亡,有中毒的迹象,因为仵作在勘验的时候,没有注意细节,最后含糊的报告官府说葛品连是中毒而亡。

杨乃武本是读书人,身份地位又高,经常帮助穷人以举人的身份到官府为民请命,深为当时贪赃枉法的官员所记恨。

当时的余杭知县刘锡彤就十分看杨乃武不顺眼,在当时已经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奸情的情况下,认定这是杨乃武为夺小白菜而毒杀葛品连的案件。

比电影精彩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审理历史

刘知县随即对小白菜进行审问,因为在审问的时候采取了刑讯逼供,小白菜最后屈打成招,按照刘知县的授意供出其与杨乃武有奸情。

在有了小白菜的口供后,又传讯杨乃武,当时因为杨乃武是举人,按照律法是不应该用刑的,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犯法,经过一连串的审批革去杨乃武的举人身份(最终要皇帝御批才算数),然后才能用刑,当时刘知县在第二次审问后就对杨乃武用刑,但是没有用大刑,杨乃武坚持自己没有与小白菜通奸。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7)

尽管在县一级审理中,没能取得杨乃武的供词,然而刘知县认为杨乃武是此案的主谋,因此上报杭州知府。

当该案提升到杭州知府时,关于革去杨乃武举人身份的御批已经下达,杭州知府即开始对杨乃武用大刑,在经过了一圈刑罚之后,杨乃武最终承认自己与小白菜因奸情而合谋毒死葛品连。

杭州知府随即以“谋夫夺妇”的罪名定案,上报浙江按察使,浙江臬司接收案件后认为此案有疑问,因此再次提审,杨乃武与小白菜畏惧酷刑不敢翻供,随后浙江臬司再次将此案上报浙江巡抚杨昌濬,杨昌濬以谨慎起见,随后派人到余杭县暗访,然而暗访人员没有如实办理,反而被地方官员瞒混过关。

经历县、府、臬司、巡抚四级审理,杨昌濬将此案上报中央,基本维持县、府一级的判决,此案就等刑部批文一到,就可以将杨乃武和小白菜判处死刑。

然而当时杨乃武的姐姐,与杨乃武的第三任妻子多方奔走,并且上京城告御状,在当时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支持下,此案最终惊动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要求刑部重新审理此案,刑部要求杨昌濬重开审问,这次审判让杨乃武与小白菜见到了希望,由于审判过程没有用刑,两人同时翻供,推翻此前所有有罪的口供。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8)

本来以为案件有所转机的时候,刑部派遣钦差大人再度审理此案,然而这个钦差大人并不懂刑侦,只晓得施用酷刑,杨乃武与小白菜在重刑之下,只得认罪。钦差大人因此上报中央维持原判。

上海《申报》对此案进行纰漏和报道,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浙江士绅认为此中有冤屈,开始联名上书控告此案必定有冤情,其中审判必然是刑讯逼供,屈打成招。

当时浙江籍京官也联名向都察院提交呈状,认为此案有许多可疑之处,舆论一致要求刑部能够直接审理此案。

翁同龢向两宫皇太后进言:“此案如不平反,浙江将无一人肯读书上进矣”。

慈禧太后最终决定让刑部重审,刑部官员发现余杭刘知县所勘验的尸体勘验结论存在问题,因此对葛品连的尸体进行重新勘验,最终发现葛品连并非毒死,而是病死,使得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件大白天下。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9)

案件真相大白后,朝廷对涉案的余杭知县,杭州知府,一直到浙江巡抚杨昌濬都进行了严惩,最后一百多位官吏因此而丢掉顶戴花翎。

古代司法实践中官员滥用“刑讯逼供”

《九品芝麻官》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喜剧,但是里面映射的古代司法实践确实很真实。

如果没有这个电影,大家可能无法想象古代的官府到底有多黑暗,司法程序到底有多混乱。

《九品芝麻官》中在审理戚家灭门案的时候,虽然也表现出包龙星的断案手法,但是能够看出,对于一个案件的审判,主审官员拥有很大空间。

如果一个官员只懂得圣贤书,而不懂得断案,那很可能造成冤假错案,实际上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事情。

追本溯源就是因为古代地方没有专业的司法部门,因此只能让知县升堂审判案件,有的朝代甚至严格规定,知县必须亲自升堂审案。

司法实践又是一门很难的问题,并不是读过书就能判案,恰恰需要一个人拥有充足的社会实践经验,或者学过如宋慈《洗冤录》相似的法医技术。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10)

刑讯逼供应该是古代官员最擅长的审案手段,在无法通过现在专业侦破技术来破案的古代,在公堂上刑讯逼供也就在所难免了。

王晶导演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改编成三级片,并且取名为《满清十大酷刑》,显然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尽管色情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但是在揭露清朝司法腐败这一块也很有见解。

在《满清十大酷刑》中,不论是哪一名官员审判,都是采取严刑拷打的审案方式,刘锡彤在审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时候进行了严刑拷打,而后来大理寺亲自进行审问的时候,依然是对杨乃武的老婆和刘锡彤的儿子进行拷。

在影片中,审案官员最常说的台词:“你招还是不招”,“给我大刑伺候”。

古代司法实践中官员“主观猜测”的应用

回到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当中,当时知县在审理此案中,就存在取证有困难,然后主观臆断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奸情,于是开始刑讯逼供,刑讯逼供永远是最有效的结案手段,不管对错,想要如何结案就如何结案,这也是古代司法的悲剧。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11)

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当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夫妇二人在家款待一个朋友,在这个时候,妻子的哥哥来向丈夫要债,结果失手将其推入水塘淹死,因为在古代只要是杀人,即使是误杀也要偿命。

随后妻子的哥哥就将她丈夫绑在石头上,投入河中,后来案发,官府认定这是一起,妻子与借宿的朋友有奸情,而妻子的哥哥帮助妻子完成了对丈夫的谋杀,通奸而致丈夫死者,出轨的女方要被凌迟处死,奸夫也应该被斩首,帮凶则应当被绞死。

在没有客观证据的时代,这个案子差不多就这样被审判了,在初审的时候,犯罪嫌疑人在刑讯逼供下招供,但是这个案子最后到了海瑞的手上,海瑞通过情理进行推导,认为妻子和丈夫生有两子一女,绝对不会下如此狠心杀害自己的丈夫,而这位朋友家里也不富裕,还有家室,这位亡夫的妻子即使到这位朋友家里只能做妾,以情理来解释,没有杀人的动机,最终使得案件真相大白。

古代司法实践中官员“诱取口供”的应用

包龙星最后重审此案的时候,用的也不是证据说话,而是欺诈犯罪嫌疑人(在现在立法中,通过欺诈、引诱等非法形式取得的口供是无效的)。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12)

当时没有证据能够直接证明常威就是强奸犯和杀人凶手,包龙星因此抱来常威的亲生儿子,诈称是戚秦氏的儿子,让常威和这个婴儿滴血认亲,当血液相容后,常威为了证明戚秦氏的儿子不是自己的,脱口说出,当他强奸戚秦氏后,戚秦氏已经有了孩子。

当常威知道包龙星用的是他亲儿子的血跟他认亲后,当时暴跳如雷,气的肝疼。

这种审案方式,在《破冰行动》中,李飞和蔡永强审大虾的时候,就把两个犯罪嫌疑人分开,然后欺骗其中一人说另一名已经招供的方法,让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招供,这就是典型的欺诈式取得口供。

当然,这种录取口供的方式虽然存在争议,无疑也是破案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种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极具危险程度,假如审案官员并不是秉公执法,那么很容易录取到失真的口供,或者干脆就是假口供。

九品芝麻官戚家关系(九品芝麻官中戚家灭门案案情如此简单)(13)

《满清十大酷刑》中,小白菜本来不承认自己与杨乃武有奸情,但是刘知县骗她说,杨乃武是举人身份,即使犯法也不过是革去身份,并不会处死,小白菜信以为真,因此按照刘知县的授意招供,这也是诱取口供。

思考:

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当中,其实刘锡彤“刑讯逼供 主观猜测 诱取口供”乃是古代官员审理案件时常用的技术。也就是刘锡彤以及上级官府并没有什么违背审案的常理,都是正常审理案件的过程。

该案之所以能够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最多平凡之时革去100多位官员的职位,并且永不叙用。

可以分析出,当时浙江主政官员皆是平定太平天国叛乱时的湘军和淮军系统官员,朝廷之所以严惩涉案官员,很可能也是为了打压湘军和淮军出身的官员。

假如杨乃武不是举人出身,没有江浙士绅为其鸣不平,没有申报这样的舆论介入,不是慈禧借助此案打压湘淮两军,此案大概永无真相大白之时。

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