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比赛虽然很小众,但是已经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了,信鸽行业也被越来越多的知道和了解。很多人也从门外汉变成了资深鸽友。鸽友们多是让鸽子参加比赛,既然是有比赛就要有成绩,有成绩就离不开足环,那么足环又是怎么在国内发展的呢?

其实信鸽足环是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它历经了一百多年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信鸽的脚环有哪些信息(足环在我国的成长过程)(1)

首先,一位叫诺斯洛普·巴卡的人发明了足环,1928年的时候赛鸽运动传到了国内,那时候是因为有一批侨民在上海成立“上海西人赛鸽俱乐部”。建立俱乐部的同时,他们也自己带来了足环。后来李梅龄、黄钟等人参加了俱乐部,俱乐部同时也更名为“上海信鸽会”,会员鸽统一挂S.H.C的足环,这些足环都是周昌善从国外定制来的。因为进口来的所以需要外汇,因此价钱,费用都很高,有一些工薪中产阶级有些负担不起。

然后1938年,鸽友圈的前辈朱永年认识了一位叫季少均的钳工师傅,朱永年给了季少均一枚进口的铝制足环,后来季少均自己研究出了一套工夹模具和制作工艺,制作出了我国的第一枚足环,

1942年季少均在离开前把全套模具卖给了胡桂桢。胡桂桢严守这个制作方法,不外传,同时垄断了这个新生的行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位济南的鸽友张弘文多次去上海胡家买鸽子,同时看到了制作足环的全过程。回到济南后,张弘文凭借自己是模具的职业,通过反复制作终于制作出带有“济南”字样的第一枚足环。之后他把足环制作技术先后传到北京、南京、合肥、广州等地。

信鸽的脚环有哪些信息(足环在我国的成长过程)(2)

80年代初期,上海徐汇区少体校校办工厂想要开发生产足环,但是没有地方学习“生产技术”。受大环境影响,因为胡桂桢在家里搞副业卖鸽子等,导致不能生产足环,一套制作模具也因此当作废铁卖了。徐汇区少体校邀请济南的两位鸽友李振龙和李元明充当技术顾问(他们已经是第二代传人了),从此制作足环的技术从上海出去,又回到上海。

后来丁培新进入了足环制作圈,他原本是桐油麻丝行小开,因半身残疾,虽然脚不能动,但是手还可以劳动,所以他选择了打足环自食其力。80年代初,有几个人处于对鸽界前辈的关心,帮他解决了很多问题。孙桐泉(原华林机械厂车间的工段长)帮他解决模具,李明明(原长江刻字社的刻字工)是开模子的好手,王根发是上海电容器厂的工人,2元钱买了一面粉袋废铝,可以做几万枚足环。当时足环只需要9分钱一枚,一时供不应求。后来因他上了年纪,身体也不是很好,子女也不让他做。所以1997年哈尔滨的一位鸽友以5000元的价格买走了制作足环的全套工具,他只留下一只“飞轮”模子。

在《中华信鸽》里也有关于足环的记录。

1985年底,我国的信鸽协会在上海成立,足环还是各地鸽会各自制作,因此统一全国足环,被新生的中鸽协列为“三件大事”之一。1989年全国统一足环问世。这已是第二代足环了(第一代是铝环),铝塑足环是广州陈善钊1984年模仿比利时足环制作成功的。

信鸽的脚环有哪些信息(足环在我国的成长过程)(3)

随着信鸽行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足环,电子环也一直在更新换代。后来逐步衍生出科汇、隆飞尔、塞格锐等足环制造公司。赛格锐通过反复的测试更新,电子环成功问世。赛格锐采用成熟NFC技术,采用国家商用密码算法完美防止复制,真正做到一鸽一环,支持手机移动端识别鉴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