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塔

2022年,众多地方高校在院士引进上动作频频。

据青塔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21位两院院士任职地方高校校长2022年有19位院士受聘于地方高校,他们或是特聘教授,或是首席科学家。

在高校迈入“双一流”时代后,身处硝烟弥漫的人才争夺战的金字塔尖,院士或许就是打破地方高校争夺“双一流”平衡的关键砝码

方向的掌舵人

校长,是高校这艘巨船的掌舵人,浓缩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地方普通高校而言,拥有一名院士校长可遇不可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21名院士就任地方高校校长

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40位院士加盟地方高校)(1)

2022年2月17日,第二轮“双一流”公布两天后,深圳大学已经投入到下一轮“双一流”的准备中,这所加速奔跑的学校迎来了新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掀开了2022年院士任地方高校校长的帷幕。

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40位院士加盟地方高校)(2)

图 | 中科院院士毛军发担任深圳大学校长

仅仅一天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宣布,中科院院士徐春明走马上任该校校长。而在2021年1月,这所学校才刚刚转设为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徐春明校长,是这所全新的高校,春光明媚的开始。

6月,中科院院士李亚栋上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引起了一阵轰动。但外界的纷纷扰扰未曾打扰他,此次上任,是李亚栋院士的荣归母校。本科时期,他曾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的化学系。

与其他地方高校引进院士任校长不同的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院士校长吴义强则是学校自主培养。从一名普通的学子开始,吴义强在母校深耕30多年,终于在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2022年10月履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

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40位院士加盟地方高校)(3)

图 |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走过半数人生的吴义强

30多年的时光,吴义强了然于胸着学校的一草一木,而新晋院士的身份,又让他得以从另一个维度,俯瞰着熟悉的母校。

不过,无论这些院士校长的来路如何,上任后第一件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划定下学校的阶段目标。李亚栋院士就在上任一个月后,用80多页报告证明着经过5年建设后,安徽师范大学力争跻身全国师范院校前5名的信心。

在学术者到管理者的身份转换中,院士校长牢牢掌控着地方高校前进的方向。

前进的助推力

院士校长可遇不可求,因此地方高校在引进院士这条路径上正不断拓宽着边界。

仅2022年一年,就有超15所高校,以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等形式引进着院士

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40位院士加盟地方高校)(4)

2022年是河南工业大学大跨步迈进的一年。7月,河南工业大学全职引进罗德平院士,聘任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谢剑平、李培武担任“首席科学家”;9月,河南工业大学又再次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担任粮食科学与加工技术方向“首席科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在引进院士上也有了新的突破。2022年7月8日,上海师范大学聘任中科院院士程国栋,这次正式加盟实现了学校院士零的突破。一个多月后,学校又再次聘任中科院院士史生才,并同步揭牌上海师范大学首个院士工作站,这也是上海地方高校中的首个院士工作站。

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40位院士加盟地方高校)(5)

图 | 史生才院士聘任仪式

院士引进了,然后呢?

对于这样顶尖的人才资源,地方高校绝不会让他成为橱窗里的展示品。在引进之时,就已经做好了围绕院士搭建平台、组建团队的准备。因此,院士的聘任仪式上,往往还会伴随着某个科研平台的揭牌。

山西农业大学聘任中科院院士钱前,同步揭牌杂粮联合研究中心;广东医科大学首席科学家韩德民院士的聘任仪式同时也是广东医科大学松山湖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的揭牌仪式;甘肃农业大学在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揭牌仪式上,宣布张福锁院士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以平台为支点,院士和地方高校之间才能产生千丝万缕的羁绊。

院士的意义

如果将地方高校聘任院士的发言进行集合,你会发现“双一流”成为了高频词汇。

河南工业大学在谢明勇院士的聘任仪式上表示,要力争在“双一流”创建中晋位升级;南华大学聘任校友陈国强院士为名誉校长,将为学校跻身国家“双一流”高校行列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青岛农业大学聘任工程院院士单杨则直接对标学校的食品学科,带动学校冲击一流学科。

李亚栋院士对安徽师范大学的全新定位河北大学校长康乐院士关于“双一流”建设“不仅焦虑,而且焦急”的肺腑之言,都在隐秘地表明着“双一流”时代,院士对于一所地方高校的重要性。

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40位院士加盟地方高校)(6)

图 | 河北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康乐

毕竟一个院士能带来的实在是太多了,就像一艘航空母舰,一个院士就可以支撑起一整个院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院士有着丰厚的科研学术资源,执掌高校有利于优化科研、教学合作,对国家科研创新有着促进作用。”

在这个全新的高校时代,“双一流”建设打破了学校之间的身份壁垒,流动的评选机制赋予了长期停滞的地方高校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地方高校得以冲破“资源瓶颈”,院士不再局限于顶尖高校的内部流动,地方高校也可以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掌握话语权

可以预见的未来,在院士的带领下,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已经在这些地方高校的脚下徐徐铺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