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亭十三年全段(重温经典)(1)

《清风亭》又名《天雷报》,是一出伦理性极强的经典剧目。故事情节发源于唐,形成于宋,曾在弋阳腔中盛演,后世徽剧、汉剧、川剧、晋剧、湘剧、秦腔、豫剧等不少剧种均有演出。蒲剧界也有多家剧团仍然在演出该剧。2009年,蒲剧名家孔向东以改编后的《清风亭》一举夺得第24界全国戏曲梅花大奖。其后,该剧一直作为孔向东的保留剧目久演不衰。

今年是孔向东夺梅十周年,期间,孔向东所在的盐湖蒲剧团所排新剧目不知凡几,有的戏仍在上演,但有的戏因种种原因已停演多年。而《清风亭》何以连演这许多年依然被观众所喜爱,笔者日前带着这一疑问再次观看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剧目。

《清风亭》说的是已届花甲之年的以磨豆腐为生的张元秀夫妇元宵节观灯回来,在清风亭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刚出生婴儿,取名张继宝。膝下无子的张元秀夫妇对张继宝视同己出,百般疼爱,未料十三年后张继宝在清风亭被亲生母亲抢走,痛苦万状的张元秀夫妇从此走上了一条漫漫寻儿之路。数年后,张继宝凭借在朝为官的父辈庇佑,得中状元,在赴子阳县任职途中,路过清风亭小憩,恰逢苦苦寻儿的张元秀夫妇,鬼迷心窍的张继宝在荣华富贵与养育之恩之间选择了前者,这让失望之极的张元秀夫妇双双先后碰死、气死在清风亭上。灭绝人伦的张继宝忤逆之行引动天雷,被天谴而亡。该剧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情绪,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的道德观,也表现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强烈愿望,契合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该剧剧本经过历史的沉淀,几经创作,剧情真实可信,剧词淳朴生动,富有真情实感,尤其是剧中追子,盼子,认子等场极为感人,催人泪下,具有极强的悲剧力量。极易引起观众共鸣。这应该是这部戏能经历朝代更替,世事变迁依然被各大剧种盛演的重要原因吧。

获得第24界全国戏曲梅花大奖的孔向东在剧中饰演男一号——磨豆腐老汉张元秀,剧中张元秀这个角色从捡子、养子,到斥子,失子,继而追子,盼子,寻子,最终失望已极,气绝而亡。情感跨度大,表演难度超强。张老汉捡子后那喜悦的心情,欢快的唱腔,让观众也为老人高兴,斥子时孔向东那悲愤的唱腔,那为人父母的艰难,得到同样身为父母的大多数观众的共鸣。那养儿的艰辛,育儿的艰难,以及全天下父母为儿女所付出的无私的爱,让观众感同身受。及至全剧快结束时,忘恩负义的张继宝为了所谓的官体,为了荣华富贵,不认养父母,张元秀那绝望以极,撕心裂肺的唱腔把戏推向了高潮。张继宝这种忤逆之行,触碰了中国人伦理道德和做人良知的底线,让观众的愤怒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清风亭》的整场戏就是张元秀夫妇二人的情感在引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与剧中人同喜同悲,这一方面得益于《清风亭》有一个好剧本,更重要的是男主角孔向东过人的表演才能和深厚的唱腔功底。生活中的孔向东无疑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奉亲至孝,待友以诚又爱生如子,笔者见过孔向东几次流泪,第一次是在他母亲去世之时,临起灵前,孔向东那发自内心的哭诉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亲人朋友,那种对母亲感恩,愧疚和依恋,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一个赤子的真情实感,还有一次是在他参加大戏台活动时,谈及为了事业,不得不把女儿送到千里之外去读书,想女盼女却不能让女儿回来时,孔向东泪流满面,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家庭、事业难两全,思儿想儿难见儿的慈父情怀。最近一次是他的学生张雨在全省青年演员大赛上夺冠时,孔向东的又一次流泪,因为他深知,张雨的夺冠付出了多少努力,这鲜花与掌声是背后无人知晓的无次刻苦练功换来的。而且在孔向东的思想中,戏比天大!观众就是亲人,是上帝。为戏,受再多的苦和累,孔向东都不会有意见。普通人坐上一次火车,总要缓上好几天,但担任今年山西省艺术节评委的孔向东,为让老百姓看到心仪已久的演出,三天两头坐火车往返于太原和运城,孔向东对戏迷朋友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有这样细腻的情感,再加上对蒲剧的这份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任何一个演员,想演不好戏都难!

而有这样的好剧本,有孔向东的倾情演绎,《清风亭》成为经典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撰稿:赵文彬

责编:孟文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