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云南金平地区傣族的同辈之间排辈分礼节

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从前我们的父母长辈们都好几个兄弟姊妹,所以,你爸爸或妈妈的弟弟实际年龄比你小,你叫他叔叔或舅舅你肯定不奇怪对吧?但如果让你管一个年龄比你小的人叫作大哥,你接受得到了吗?

你是不是觉得不可理喻?!可在我们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的少数民族傣族地区,这就是一个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一般正常的常识,神奇吧!

十九岁的男孩叫阿姨叫姐可以吗(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管十一二岁的男孩叫大哥)(1)

金平地区傣族服饰

下面,就让笔者带你探密一下这种奇特的“同辈之间排辈分”礼节。

年少时有一次假期,几个好朋友相约去班级里要好的傣族同学家里玩,那天下午,同学对我们说:“今天不在我家吃饭了,刀锋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去”,我知道刀锋是我们同一届另一个班的同学,与这个同学是同一寨子的,据说刀锋还是我同学的侄子,因为与我同学从小一起长大,小学就是同一个班的,感情不错,在学校里常常来找我同学玩,时间长了大家也算是相识的朋友,所以,刀锋知道我们这次去他们寨子玩,请我们去家里坐客也在情理之中,于是欣然答应。

大伙儿在同学家寨子脚下的河里玩了一下午,眼着太阳快落山了,同学催促说快点回去吧,刀锋家肯定做好晚饭了,我才发现中午还在一起玩的刀锋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经同学这么一提醒,大伙儿顿时觉得还真是肚子饿了,于是连忙穿上衣服一路嬉闹着跟着同学去往刀锋家。

那时,刀锋家是很有傣族特色的吊角楼,当几个小伙伴随着下楼来迎接的刀锋,踏着嘎吱响的木楼梯上了吊角楼,进门便看到刀锋家里的竹篱笆地板上已经满满摆了一桌子菜,一个中年的叔叔抱着个水烟筒,已经坐在了竹子编的圆桌前,应该就是刀锋的爸爸,他热情地用汉话招呼着我们:“来来来……锋,快点叫你的同学们坐下来吃饭了。”

几个同学都腼腆地叫了一声:“阿叔!”,正被刀锋拉着入座。此时,却听到刀锋的爸爸突然说道:“五哥,快来坐这里吧!”

大伙儿一愣神,却听到同学回答:“刚,你不用客气,我们几个同学随便坐就好!”在几个同学诧异的眼神中,我们这个同学……,喔不,这个“五哥”顺理成章、落落大方地坐在了刀锋爸爸身边的座位上,惊得我不由自主地问出:“老斌,怎么刀锋的爸爸要叫你五哥?”

同学却一脸泰然地说道:“是啊,他是我堂叔家儿子嘛!自然就得叫我五哥。”此时刀锋却嚷嘛嘛在叫开了:“一下两下也讲不清了,来来,我告诉你们,这是我们傣家的糯米酒,反正现在放假了老师也管不着,今天晚我们尽情的放开喝!”

我的问题被淹没在一片喝彩中……后来再问起过同学,同学告诉我:“刀锋的爷爷是他堂叔,刀锋的爸爸就理所应当地叫他哥,刀锋就是他的侄子”,其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是一个比你大很多岁的人,为什么会叫你哥?这个梗,一直带到我后来参加工作了,到傣族地区和傣族朋友打交道多了,才终于弄明白这了个很特殊的辈分礼节……

这个礼节就叫作:同辈之间排辈分!

难得理解吧?缓一缓神,请听我慢慢道来——

同辈之间排辈分,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辈分之间,也要讲究先后尊卑,长房家的为大,就是哥哥姐姐,小一房的不论年龄大小,都是弟弟妹妹。

但在我们很多人的认识和理解中,辈分,是指跨代之间才有辈分之说,比如说:你爸爸的哥哥是伯伯(大爹),弟弟是叔叔,姐姐是姑妈、妹妹是姑姑(嬢嬢);妈妈的哥哥弟弟都是舅舅,姐姐是姨妈,妹妹是姨娘;爷爷如果有个兄弟比你爸爸年龄还小,你叫他三爷爷、四爷爷也没有一点违和感,你妈妈有个远房的小表弟,年龄比你还叫,可让你叫他小舅舅你也没办法,对吧!

可是,如果你一个三十老几的人,让你叫一个十来岁的黄毛丫头姐姐,这是不是就颠覆了你的认知?因为在我们的辈分意识和认知里,同一辈里应该是论年龄大的为长,年龄大的是大哥(姐),年龄小的就是小弟(妹),才不管你是大哥家的还是弟弟家的孩子。

朋友,接下来就请摈弃你的传统思维,放空大脑随我了解这个神奇的辈分礼节:同辈之间排辈分。

十九岁的男孩叫阿姨叫姐可以吗(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管十一二岁的男孩叫大哥)(2)

金平傣族是一个以水为载体的民族

以下内容为笔者通过认真调查了解后梳理出的——“同辈之间排辈分”礼节和逻辑分析:

事件发生地:云南省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勐拉镇、金水河镇等傣族地区(据说在西双版纳、普洱地区也有,但限于笔者自身工作因素,未作展开调研)

同辈之间排辈分逻辑:同辈亲属间按父母辈先后尊卑排名,决定自身辈分的先后尊卑;同理自身辈分的先后尊卑排名,决定后代的尊卑排名。

很拗口吧,没关系,举个粟子,多举几个粟子你就明白啦!

粟子一:

一对70年结婚生子的刀姓夫妇,先后生了5个孩子,大哥、二姐、三哥、四哥、五妹。

2010年时看一看这个家庭的子女结构:

大哥40岁,因为一直打光棍,2009年总算找了一个带个5岁女孩的离异女子,刚生了一个儿子满1岁;二姐38岁,初中毕业早早嫁人,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20岁,二儿子18岁;三哥36岁,学习不好高中毕业结婚生子,大女儿16岁,小儿子4岁;四哥上了大学又读研究生,是家里最高学历,刚工作结婚有一个3岁的儿子;五妹学习一般,中专毕业找个工作后嫁为人妻,有一个10岁女儿。

过春节时,老刀要求所有儿女都要带着孙辈回家过年,这下老刀的孙辈们相互怎么称呼呢?

按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按常理同辈之间,根据出生顺序,年龄大的就是哥哥姐姐,岁数小的就是弟弟妹妹嘛!如下图:

十九岁的男孩叫阿姨叫姐可以吗(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管十一二岁的男孩叫大哥)(3)

可是,咱们老刀家可不是这么叫的,按傣族同辈排辈分的称呼,这8个兄弟姊妹相互称呼可是如下图:

十九岁的男孩叫阿姨叫姐可以吗(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管十一二岁的男孩叫大哥)(4)

来看看这个有意思的称谓表:

大哥家儿子(刀1-1)才1岁,但他是二姐、三哥、四哥、五妹家所有6个孩子的大哥(大表哥),他所有的弟弟妹妹都比他岁数大,二姐家的大儿子20岁,却只得叫小他19岁的小屁孩为大表哥。

五妹家的女儿(外5-1)10岁,却是老大至老四家所有7个孩子的小妹妹(表妹),她的7个哥哥姐姐中,有4个岁数比她还小。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捂着脑袋大叫:“喔艹!这样的骚操作从来没见过,一个头两个大了,这不是乱了套吗?”

朋友,这只是你的认知困扰了你的思维,我现顺着你的认知来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爸爸有个弟弟,岁数比你还小,可你得叫他叔叔对吧?

“对!”

那么这不就结了,你能称呼一个岁数比你小的人为叔叔,那你怎么就接受不了称呼一个岁数比你小的人为大哥呢?哈哈!

你肯定努力地争辩:“我叔叔岁数比我小,我还得叫他叔叔,是因为他长我一辈,如果大家是同辈人,他比我小,就不可能让我叫他大哥。”

得,这是因为你的意识里,接受不了“同辈之间排辈分”这个逻辑,你再往下看,慢慢消化接受吧!

“同辈之间排辈分”礼节下,便于辨识长房辈分地位          

当我们以探索和严谨的目光和思维来认真分析:同辈之间排辈分礼节。你会发现,这样的逻辑下,一桌人坐在一块儿,从称谓上你就清楚地知道谁是长房家的子嗣,大哥家的后代,就永远辈分大,同样是上面的两张图,如果我们把哥哥姐姐(大)用黄色标注,弟弟妹妹(小)用蓝色标注一对比看,有趣的现象发生了。

粟子二:

十九岁的男孩叫阿姨叫姐可以吗(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管十一二岁的男孩叫大哥)(5)

十九岁的男孩叫阿姨叫姐可以吗(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管十一二岁的男孩叫大哥)(6)

如图可见:上图按年龄大小称呼,黄、蓝两色分布是杂乱分布的,也就是说,这一堆孩子聚在一块儿,只从称呼上你分不清谁是哥哥姐姐家的孩子,谁是弟弟妹妹家的孩子。但从下图看便是一目了然,大哥家的大女儿,是所有弟弟妹妹们共同的大姐;五妹家女儿,其他人全是她的哥哥姐姐,除非她妈妈再给她生个弟弟。

粟子三:

同样以这样的逻辑推理,二姐家的大儿子(外2-1)结婚生子后,二姐家的大孙子(外2-1-1,还是给她孙子一个编号好作对比),(外2-1-1)称呼大哥家的儿子(外2-1)不会因为比自己的爸爸年龄小而叫作:叔叔,而是应该叫作:大爹(伯伯),从而体现了“大房辈分大”。

同辈之间排辈分,清楚吧!厉害吧!所以,如果你娶了一个漂亮的傣族仆哨(女孩子),去到岳父家做客时,酒桌上一个毛头小伙子得意地告诉你:“我是你大爷!”你可千万别不当回事,因为他真的就是你岳父的爸爸的大哥,哈哈!!

十九岁的男孩叫阿姨叫姐可以吗(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管十一二岁的男孩叫大哥)(7)

做个傣族女婿,不说天天过泼水节,泡温泉还是做得到的!

“大房辈分大”与“幺房出长辈”并不冲突           

也许你会觉得,大房就这样永远辈分大,那岂不是与大家所熟悉的“幺房出长辈”的辈分理论相冲突,其实并不然,“同辈之间排辈分”礼节完美地融合了“大房辈分大”与“幺房出长辈”理论,下面来举粟子。

粟子四:

同样是老刀家的后代子嗣,二姐家的大儿子(外2-1)2013年他23岁结婚生子(外2-1-1),到2020年放开二、三孩,五妹响应国家政策生了二孩(外5-2),此时大哥家的儿子(刀1-2)刚好11岁,二姐家的大儿子(外2-1)30岁,孙子(外2-1-1)7岁。此时他们相互称呼如图:

十九岁的男孩叫阿姨叫姐可以吗(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管十一二岁的男孩叫大哥)(8)

如图可见:(外2-1-1)7岁,称呼(外5-2)1岁为小叔叔,这便是“幺房出长辈”。

(外2-1)30岁,称呼(刀1-2)11岁为大表哥,这便是“大房辈分大”。

笔者费了这么多口水,举了那么多粟子,不知道你弄明白“同辈之间排辈分”没有,反正我是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觉得傣族的祖先们发明的这一套辈分礼节,真是神乎其神啊!

但是,现今有一个现象让人担忧,随着民族大融合,傣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通婚成为普遍后,让新生代的孩子们在两个辈分礼节文化的冲突下难以适应,唉!还是得举粟子。

粟子五:

菲儿是个漂亮的傣家女子,嫁一个汉族老公,生了可爱的儿子大宝,可是5岁的大宝对一众兄弟姐妹们的混乱称呼给厘不清了,大宝去姑姑家(爸爸的妹妹),姑姑家有6岁的姐姐和4岁的弟弟,可是大宝回外公家,自己却得管大舅家(妈妈的哥哥)3岁的小女孩叫姐姐,小舅舅家(妈妈的弟弟)8岁的男孩却是自己的弟弟,舅舅家比自己大的孩子却管自己叫哥哥(表哥),可姑姑家比自己大的孩子自己就得叫姐姐,为什么啊?对于5岁的大宝来说真是难以理解!

于是,我看到不少的与傣族通婚的家庭,为了适应“大环境”,已经放弃了“同辈之间讲辈分”礼节,而是顺应了让孩子叫年龄大的为哥哥姐姐,年龄小的为弟弟妹妹……

这算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化呢?

傣族的这种辈分礼节文化,无论它有着多么强的逻辑性,但在这个大多数人潜意识下都以同辈之间以年龄大者为哥哥姐姐的大同世界,是无法推广也无推广的必要。

希望它能在小众区域内长久存在并世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