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初一上册文言散文,课文是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温大总编上台之后的选文,我们小时候是没有学过这篇文章的。

读第一句我就卡壳了。

这一句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首先,教参注“行”为“名词,品行,操守”,注“静”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安静,这里指摒除杂念”,译为“德才兼备的人,用屏除杂念来修养身心,用勤俭来培养品德。”

课本上注“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注“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诸葛亮诫子书答案(初一上册诸葛亮诫子书中)(1)

无奈的是,既然注“行”为名词“品行,操守”,那为何又不译呢?按道理,这句话应该译为“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用屏除杂念来修养身心,用勤俭来培养品德。”

可是,“品行”又怎么会修养身心、培养品德呢?因此,教参解释为:“君子的品行”与后文“修养”、“培养”搭配不当,故调整为“德才兼备的人”。但,“德才兼备的人”不正是“君子”的含义吗?

如果按照教参的解释,则诸葛亮应该把这句话写成“夫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又何苦加“之行”字呢?这个诸葛亮,简直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嘛,这么不通顺的句子也写给儿子读,这不是误了诸葛家的子孙后代吗?难怪诸葛亮的儿子默默无闻了。

但果真如此么?是不是我们太笨?而不是人家诸葛亮不聪明?我们是不是对人家诸葛亮有误解?我相信是我们后人笨,而不是诸葛亮写不明白文章。诸葛亮,那是多聪明的一个人哪!

首先,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中“以”字。课本上注“以”为连词,表目的,一般可译为“来”、“去”等,译文中“用…来”明显用的是介词“以”的义项啊,如果把译文中的“用…”去掉,译文就变成了“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屏除杂念来修养身心,勤俭来培养品德。”

“以”字作连词表目的,通常情况下,前后都应该是动词,故此,教参就只好把“静”和“俭”解为形容词用如动词。但是,必须要这样吗?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P475-477注: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可译为“用”、“拿”。由此引申,还能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前提、标准等,可译为“靠”、“按照”、“根据”等,所组成的介词结构构成状语或补语。此处“以”的宾语提到了它的前面,而且不限于疑问代词宾语,这是它和其他介词不同的地方,值得注意。

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无邪。就等于“以一言蔽之”;

又如:《古文观止》卷一《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就等于“楚国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

那么,这里可不可以认为“以”字是介词?如果可以,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等于“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其次,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中的“行”字。我感觉课本注释者们,似乎想当然就认为这个“行”字就肯定、且只能是名词“品行、德行、行为举止”等的意思,而“之”自然是助词“的”。一定只能这样解吗?一旦这么解,就会陷入主语是“品行”,谓语“修养”、“培养”,宾语是“身心”、“品德”的陷阱。你总不能说A修养A吧?

八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是“大道之行也”,其中的“之”就是取独,而“行”是“施行、实行”的意思。此处为什么就不能呢?

此处,“夫君子之行”这句,如果“君子”解为“德才兼备的人”,那么,“行”是可以解作动词“修行”的意思的,而“之”自然是取独,使得“君子之行”整体作主语。

经过上述分析,我认为这一句应该解为: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试译为:德才兼备的人修行,用宁静修养身心,用节俭培养品德。

可是,我听孩子说,课本上的注释就是金科玉律,考试时如果敢逾越之,100%要扣分。

我心下默然。用陈涉的话来说,就是怅恨久之。

如上。

诸葛亮诫子书答案(初一上册诸葛亮诫子书中)(2)

诸葛亮诫子书答案(初一上册诸葛亮诫子书中)(3)

诸葛亮诫子书答案(初一上册诸葛亮诫子书中)(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