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有两个重要节气值得注意:第十一回提到“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第二十七回提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以这两个节气作为突破口,能够根本破解《红楼梦》之谜。

  一

明朝末年以至南明时期,有两个日子对于《红楼梦》研究非常有价值:1631年12月22日,此日逢明朝崇祯四年辛未十一月三十日冬至;1649年6月5日,此日逢南明永历三年己丑四月二十六日芒种。

如果把《红楼梦》第十一回中的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与1631年12月22日联系起来,就可以推导出一些有用的情节。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故事和评价(林黛玉是董小宛和陈圆圆的综合红楼梦原作者是冒辟疆)(1)

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从第十一回中的1631年倒推,第一回中贾宝玉出生于1623年。第三回提到,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因此,林黛玉出生于1624年。此事可以与历史上的董小宛出生贯通起来。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记载,己卯年,他与董小宛相识,“时姬年十六”。所谓己卯年,就是1639年;所谓“年十六”,是指虚岁,周岁为十五。所以,董小宛出生于1624年。

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从第十一回中的1631年倒推,第四回中的时间是1628年。脂砚斋评甲戌本第四回提到,薛宝钗比薛蟠小两岁,而薛蟠“年方十有五岁”;这就意味着,此年薛宝钗虚岁十三,周岁十二。由前述情况可以推断,薛宝钗出生于1616年。在历史上,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在1616年。

如果把《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四月二十六日芒种与1649年6月5日联系起来,也可以推导出一些有用的情节。

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从第二十七回中的1649年顺延,第七十一回中的时间是1651年。第七十一回提到,“今岁八月初二日乃贾母八旬之庆”;这就意味着,此年贾母虚岁八十,周岁七十九。由前述情况可以推断,贾母出生于1572年。在历史上,明朝隆庆帝去世于1572年。

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从第二十七回中的1649年倒推,第二回中林黛玉之母去世于1642年,第三回中林黛玉进京也是在1642年。这两件事可以与历史上的董小宛、陈圆圆有关事情贯通起来。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记载,壬午年,董小宛“母死”;同年,陈圆圆“为窦、霍门下客以势逼去”。所谓壬午年,就是1642年。可见,董小宛之母去世于1642年,陈圆圆进北京也是在1642年。

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从第二十七回中的1649年顺延,第八十回中的时间是1651年。这个情况可以与历史上的董小宛有关情况贯通起来。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记载,壬午年,董小宛嫁给冒辟疆。从此至董小宛去世,“凡九年”。可见,董小宛去世于1651年。

综上所述,既然贾母出生之年同于明朝隆庆帝去世之年,贾母就是隆庆帝的转世;既然林黛玉出生之年同于董小宛出生之年,林黛玉母亲去世之年同于董小宛母亲去世之年,林黛玉进京城之年同于陈圆圆进北京之年,《红楼梦》第八十回中的年份同于董小宛去世之年,林黛玉就是董小宛和陈圆圆的综合;既然薛宝钗出生之年同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年,薛宝钗就是清朝的象征。根据这些情况可以推断,作为明末清初人的冒辟疆是《红楼梦》原作者。

在以冒辟疆为原作者的《红楼梦》中,贾母、林黛玉、薛宝钗的出生年份可以精确地敲定,她们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故事存在着稳定的框架。至于其他人物的塑造,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围绕着前述主要人物来展开,服从和服务于特定的内容。在小说中,冒辟疆记录和哀挽了国亡家破。在第十一回中,出现了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冬至以前,病中的秦可卿对王熙凤道,“任凭是神仙,也能治得病,治不得命”;冬至以后,王熙凤见秦可卿“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秦可卿看病用“太医”,死后做的棺材“万年不坏”,出殡极其奢华隆重,实乃帝王之尊。这些情况,意味着将来的国亡。在第二十七回中,出现了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这一天,林黛玉把一些残花落瓣掩埋,并且吟诵葬花词,其中提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情况,意味着将来的家破。国亡与家破,又是紧密关联的。在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恒王和林四娘的故事,直接预示第八十回以后的国亡家破已经为期不远。

虽然冒辟疆是《红楼梦》的原作者,但是不能否定曹雪芹修订此书的贡献。在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有两个日子对《红楼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1725年6月6日,此日逢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四月二十六日芒种;1736年6月5日,此日逢清朝乾隆元年丙辰四月二十六日芒种。

如果把小说第二十七回中的四月二十六日芒种与1736年6月5日联系起来,那么,贾宝玉就出生于1724年,即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往后顺延三十九年,就是1763年,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4年,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敦诚在《挽曹雪芹(甲申)》一诗中说:“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所谓“四十年华”,指曹雪芹的虚岁;实际上,曹雪芹应活了三十九周岁。曹雪芹与贾宝玉具有密切关系,所以可以推测: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甲辰,卒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张永海关于曹雪芹的传说提到,“他的朋友敦敏和敦诚有时来看他”。“乾隆二十八年的中秋节前,他儿子闹嗓子,得了白口糊,到中秋那天就死了。曹雪芹……非常悲痛,……不久自己也病了。……到除夕那天他就死了。”这些表述,能够与前述敦诚那首诗统一起来。癸未除夕曹雪芹去世,第二天即属于甲申,甲申年敦诚作诗挽之,这是符合逻辑的。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相当于1764年2月1日。由于前面这些情况,可以判断:曹雪芹生于1724年,卒于1764年。

如果把小说第二十七回中的四月二十六日芒种与1725年6月6日联系起来,那么,第八十回中的时间就是1727年。这个时间可以与曹雪芹家被抄的时间衔接起来。1728年2月3日,即雍正五年丁未十二月二十四日,朝廷下旨派人查封曹頫家产。然而,张永海关于曹雪芹的传说提到:“被抄家的是他叔叔。他父亲早死”。其实,被抄家的曹頫应该是曹雪芹的父亲。至于曹颙,不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前者卒于1715年,后者生于1724年。张永海的说法,显然同曹雪芹“生于羊年(乙未)”这种说法紧密联系着;所谓“羊年(乙未)”,正值1715年。认为曹雪芹出生于1715年,是靠不住的。

在敦诚笔下,有“曹雪芹(沾)”、“曹芹圃(即雪芹)”这样的文字;在敦敏笔下,有“芹圃曹君(沾)”、“曹子芹圃”这样的文字。这些情况说明,曹雪芹又可以叫作“曹沾”,还可以称为“曹芹圃”。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就曾自称“芹圃”。他又提到:“曩岁年关将届,蜡鼓频催,故人于景廉(原注:字叔度,江宁人,从征伤足,旅居京师,家口繁多,生计艰难,鬻画为业)迂道来访。”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提到:“叔度……顾余曰:‘芹圃做鱼,与人迥异,不知北地亦有此烹法否?’余曰:‘曾所未见,亦所未闻,……’”这些情况说明,曹雪芹确有从江宁到北京的经历,这是他为《红楼梦》作出贡献的极重要条件。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又提到,曹雪芹“曾过舍以告,将徙居白家疃”。白家疃位于北京西郊,曹雪芹在北京西郊修改《红楼梦》之事是可信的。

张宜泉笔下的曹雪芹,虽然“庐结西郊别样幽”,“寂寞西郊人到罕”,而且“名沾”,但是“字梦阮,号芹溪居士”;“芹溪”这个称谓,不同于敦诚、敦敏笔下的“芹圃”。张宜泉说,曹雪芹“年未五旬而卒”,这与敦诚所说“四十年华付杳冥”有明显出入。如果把所谓曹雪芹“年未五旬而卒”理解为活了四十九虚岁,即活了四十八周岁,而把曹雪芹去世定位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那么,曹雪芹就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时值1715年。这与前文提到的曹雪芹“生于羊年(乙未)”之说法是一致的。1735年出生的永忠,在《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中哀叹:“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如果为《红楼梦》作出贡献的曹雪芹出生于1715年,与之相差二十岁的永忠怎么会说自己与曹雪芹“同时”呢?所谓“同时”,乃是同代、同辈之意。如果确认曹雪芹出生于1724年,则符合这个“同时”之说。

脂砚斋应当与张宜泉存在密切关系。“脂砚斋”的发音,就与“张宜泉”有些相似或关联;脂砚斋批语曾将曹雪芹称为“芹溪”,这相同于张宜泉有关提法,而有别于敦诚、敦敏笔下的“芹圃”。还需要指出的是,《红楼梦》原作者是冒辟疆,而脂砚斋批语认为“雪芹撰此书”;曹雪芹去世于癸未除夕,而脂砚斋批语强调“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脂砚斋不可能非常接近和了解为《红楼梦》作出贡献的曹雪芹,更不可能指导了曹雪芹的相关行为。

综上所述,事实上存在着两个曹雪芹:敦诚、敦敏、永忠笔下的曹雪芹,为《红楼梦》作出贡献;张宜泉笔下的曹雪芹,与《红楼梦》没有关系。脂砚斋则混淆了两个曹雪芹,写下过不实之批语。至于失传的第八十回以后文稿,应该曾遭到清朝的封杀,因为它直接涉及清朝而极富敏感性。

(摘编自内蒙古社科联《前沿》2018年第4期[总第414期]《关于<红楼梦>的一些探讨》)

(作者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历史学研究员)

原标题:【文萃】韩亚光:关于《红楼梦》的一些探讨

来源:《前沿》2018年第4期

作者:韩亚光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