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财经新势力#

“中等收入陷阱”:

这一概念来源于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报告结合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经验,探讨了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潜力。

其中发现许多国家有着相同发展模式,凭借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发展基础制造业,最终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然而之后它们便无法再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或实现技术革新,从而无力同高收入经济体的产品和服务竞争。

因此,大多数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都出现了经济停滞,收入水平徘徊不前的现象,难以实现向高收入水平跨越,甚至重新跌落至低收入水平。

怎样才算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轻松财经小知识(1)

自2007年提出以来,“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就在政治经济圈及学术界被广泛讨论。

经济学家通常把“中等收入陷阱”视为一种“次优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国内外投资者、企业、劳动者等市场主体即便能够认识到高收入状态的长期收益,也无法找到一条回报充分、能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路径。

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原因基本有以下几个:

1、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

2、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

3、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

4、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

5、体制变革严重滞后

历史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

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然而,不加批判地接受“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在于默认了其背后的隐含逻辑,即把人均国民收入当做经济成功的衡量标准。这存在着巨大的危险。

人均国民收入计算起来比较容易,但用它来衡量国家财富显然过于粗略,且具有误导性。它只是一个国家全部国民收入简单平均后的结果,很容易被少数超级富豪拉高。实际上,收入中位数才是衡量国民财富水平的更好指标。

尽管世界银行并不采用这一指标进行统计,但它理应受到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