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人物生平大事年表(张效雄永州传连载15)(1)

历史人物传记人物生平大事年表(张效雄永州传连载15)(2)

摩崖书刻 浯溪碑林

张效雄

说道永州景致,除大家柳宗元以外,还不得不提及历史上另外几位文化大咖,唐代文学家元结、书法家颜真卿,和以狂草见长的书法大家米芾。他们的作品存于祁阳市湘江岸边浯溪碑林的石壁之上。

浯溪碑林的摩崖书刻,被称为绝世之宝。近年当地有关部门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次浯溪碑林拓片展览,作品之精美,轰动整个文化界。

一代文豪,几大名流的作品汇集于湘南这个偏远之地,其壮观、其珍贵、其文化价值,国内难得有别处可以比肩。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学者。原籍河南洛阳 ,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天宝六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安禄山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于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而号猗玗子。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入朝,后卒于长安。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文集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

元结的文章大都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著名的《大唐中兴颂》,文体上采用三句一韵的手法,类似秦石刻的体制,风格雄伟刚峻。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 )。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刑部)。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有卓越的灵性、坚强的魂魄及丰富的人生履历,故而境界瑰丽、雄健,又阔大。他以长期的百般锤炼,使“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

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能诗文,精鉴别,擅书画。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山水画师法董源,然别出新意,多以水墨点染,重意趣不求工细,世称“米氏云山”。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著作有《宝晋英光集》《画史》《书史》《宝晋待访录》等。

三位大咖与浯溪都有不解之缘。

浯溪碑林,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西南部湘江大桥南端的浯溪公园内,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处。元结在公元761年撰写了《大唐中兴颂》,后来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下来,镌刻于祁阳湘江边崖石上。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后人誉为浯溪“三绝”。此后,历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学士到此游览,题诗作赋,铭刻石上,成为国内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个宝库。

除《大唐中兴颂》外,还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浯溪诗》和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长诗《书摩崖碑石》,以及清人何绍基、吴大徵等名家题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铭等。碑林中还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经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块。

颜真卿写颂时下笔激越高昂,气势磅礴,字字刚正雄伟,气度恢宏,精神内蕴,字里行间充满刚毅之气,使中兴碑成为鲁公生平得意之笔,被誉为“宇宙杰作”,致使后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见到拓片便视为“天球拱璧”。这样的人,这样的文,这样的书法,集中于浯溪一地,这是历史对浯溪的厚爱。加上刻颂的摩崖临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后人为保护摩崖三绝,自宋仁宗皇祐五年始,已经六次修建“三绝堂”。

《大唐中兴颂》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此后1200余年来,历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运笔抒怀,吟诗作赋,打碑刻石,镂玉雕琼,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楷体,书法秀劲,至此,颜、米、黄、何、吴等一代代宗师、硕大无朋的真迹宝卷,一字儿排开,成为浯溪的一道亮丽风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为书法精品的荟萃地,群星璀璨,美不胜收,形成一个永久性的诗展、书展圣殿,举世绝无仅有。

在中兴碑左侧10步远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镜石一方,宋时已盛传于世。历代都有咏镜石的诗。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镜石的传说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纵然不识吴钩字,也为摩挲石镜来。”

在中兴碑左侧、镜石上方悬崖上,镌刻着一个直径2.7米的草字,查遍字库无有该字。这个草字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识。这是宋代柳拱辰特意留刻下来的,成为浯溪摩崖的特殊组成部分。为此而引发的神话传说,更为浯溪留下了一点神秘感,增添了一种浪漫情调。

大唐中兴颂摩崖是与磐乐、石鼓类“至宝垂元垠”的。故而历代名臣、大吏、文人、书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险,梦以求地来浯溪游历瞻仰及吟咏题刻。历代的石刻,从内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元结的《老三铭》、吴大 的《新三铭》;从字体看,楷、行草、隶、篆,五体皆全,最大的“圣寿万年”四字,刻于悬崖,每字直径逾丈,最小的字,只有蚂蚁那么大。

永州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名人的诗文碑刻有1713方,总价值之高为 湖南之冠。其中还有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大唐中 兴颂》;柳子庙享堂后壁上由韩愈作文、苏轼书写,颂扬柳子德政的《荔子碑》, 历史上皆称为“三绝碑”,此二者可以说是碑林中的旷世杰作,文物中的稀世 瑰宝,吸引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来此论道。

此外,“草圣”怀素出生于零陵。道县何绍基是清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京都和省会长沙许多牌匾是他题写的。

外地的游人到永州,必定要去礼拜浯溪碑林,这是一个必须的项目。人们立于湘江边,北望洞庭,南眺南岭,那种历史感和穿越感,仿佛找到了道州刺史元结乘舟夜宿,江枫渔火,对愁眠的那种感觉!

历史人物传记人物生平大事年表(张效雄永州传连载15)(3)

历史人物传记人物生平大事年表(张效雄永州传连载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