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一下暴雨就会淹水。后来修建了雨污分流,原本预想再也不会淹水,效果却恰恰相反,下暴雨反而淹得更严重,这究竟怎么回事。

从地形上看

澄海区自西向东,沿着内陆至入海口,一路地势逐渐降低。海拔逐渐下降,水流顺着地势流进入海口。入海口处一路平坦,耕田居多,没有高山阻挡。同时澄海区拥有韩江水域三条支流,缓解了积水压力。澄海区在地势上有优势,加之澄海区域的水利工程在余锡渠的治理下,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这些年来鲜少有大范围内涝。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1)

澄海区海拔高度

龙湖区跟金平区,主要仅有一条榕江作为入海口,新津河辅助缓解部分压力。汕头市中心城区很多是填海造陆,很多区域比海平面低,加之高楼林立,道路密集,没有相应的河道缓冲积水压力。这使得相对地势低洼区域只能依靠下水道排水这一途径。然而这单一突进的排水压力相比起暴雨降水量显得微不足道。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2)

龙湖区海拔高度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3)

金平区海拔高度

濠江区有礐石风景区跟青云岩两座大山镇守在中间,北边有榕江,南边有濠江,从地理位置上看,濠江是确确实实的风水宝地,内有靠山,前有水域。这种地势下,濠江出现内涝的可能是非常低的。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4)

濠江区海拔高度

潮阳跟潮南区,全靠一条练江缓解积水压力。由于练江是平原地区,从地形的角度上来说,落差不大。也就是说,练江干流和支流落差不大,导致走水慢。练江干流河道弯曲,河道淤积严重,河道坡降平缓,排水不畅,受到外海潮水顶托,容易形成“内湖”。中游地区地面高程比下游还低,如潮南区的陈店、司马浦、峡山等镇和潮阳区的贵屿、铜盂、谷饶等镇。单靠下水道排水,排水压力自然比汕头市区有过之无不及。特别是谷饶地理特征较为突出,且地势较低,历来是容易水涝的地点。谷饶地形就如同一个“锅底”,将所有水都集聚在一起。此外,谷饶还面临两处来水“汹汹”——小北山脉西侧的水都归集到官田水,普宁大南山的东南侧山脉的水也归集到谷饶、贵屿、铜盂镇这一带,导致谷饶内涝严重。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5)

潮阳区海拔高度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6)

潮南区海拔高度

地势的原因造成了为什么潮汕地区的内涝多出现在两潮地区(潮阳和潮南)。然而这个问题真的没办法解决吗?我看未必。我们回头了解下解放前澄海区,其水、旱、风、潮,灾害之严重,为粤东各县之冠。在第一任县长余锡渠的带领下,才有了今天的安定。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7)

澄海刚解放,满目疮荑,百废待兴。作为第一任县长,余锡渠秉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消除澄海的旱涝祸患,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平整改土、兴修水利、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工程上。治水——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这是余锡渠给澄海人民,的最大贡献。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8)

澄海地处韩江下游出海处。韩江分为十七道支流穿过澄海县境内(解放初期辖区),把澄海县分为一个个孤立的小洲,其水、旱、风、潮,灾害之严重,为粤东各县之冠。正如余锡渠在治水歌中写道:“暮春苦旱田断水,枯苗叶上飞螟蛾;初夏长夜风吹雨,荒土洋中浸稻禾;秋潮冬涸盐满地,洲中人民灾难多”。为了消除水旱灾害,他“下乡访农叟,恳切问温寒”;“朝涉莲峰水,暮登程洋岗”。每逢下雨,他就雨衣一披,骑着单车,从县城到海滨,从韩江上游到各支流下游,观察地势,了解水情。哪里高,哪里低,哪里积水,哪里可以泄洪,哪里怕旱,哪里可以引水灌溉,广泛搜集水文资料。他还拜访经历丰富的老人,吸取防洪御旱经验。经年累月,他的足迹遍及全县各个角落,对全县的水流、土壤、地势,作了深入的调查,日间深入农村,夜间钻研水利书籍,经多方征求意见,制订出澄海县兴水利、除水害的蓝图。按着这个蓝图,他带领澄海人民埋头苦干,“南断牛溪口,北截鲤鱼洲,西滩蓬洞河,东移沙坝头”,以“敢笑大禹无先例”的气概,把韩江流入县境的17条支流缩减为6条,兴修了许多排涝、灌溉、拒咸、防潮等工程,对海边十几万亩沙(咸)田进行了犁冬晒白,引淡洗咸,加沙改土,水旱轮栽,平整改良,综合利用,基本改变了澄海农田水利的落后面貌,一跃成为汕头地区水利先进县,确保旱涝保收。加上执行一系列的农业增产措施,1955年大旱之年,农业生产却获得了大丰收,澄海成为全国第一批双季水稻千斤县,1957年粮食单产甲全国。余锡渠在担任澄海县长期间,为改变澄海“春旱、夏涝、秋潮、冬涸”自然灾害频繁的落后面貌,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确实呕心沥血。他的功绩有口皆碑,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汕头淹水最新消息(汕头为什么一下暴雨就会淹水)(9)

1958年至1959年冬春,为了彻底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余锡渠带领澄海人民投入兴建“三桥”的大型建设工程。首仗建设外砂大桥(闸),他凭着多年治水改土积累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土办法,在沙质河床上用沙把基础平整之后,用贝灰沙土夯实联合桥基,将澄海的旧城墙拆来砌桥墩;港澳同胞和华侨听说要建外砂大桥,捐赠了大量的水泥;当时钢筋奇缺,只能利用“抗旱”存下的大小长短不一的钢材,由铁匠锻打接成桥面钢筋。大家群策群力,这座长620米、106孔的桥闸,经过奋战三十个昼夜就奇迹般地建成起来。紧接着,又按照建设外砂桥闸的经验,相继建成了莲阳大桥(闸)和东里大桥(闸)。“一年飞架三长虹”,“从此江水遂人愿,不向东去向西朝”,使澄海提早实现水利排灌自流化,同时也改变了汕樟公路的交通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