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创造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以及柏拉图爱情。

柏拉图作品主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柏拉图在著作中写了一半真实的苏格拉底,也借他的老师表达了一半自己的人生观。

苏格拉底终究因柏拉图而出名,柏拉图也因苏格拉底而伟大。

柏拉图人生历程(你想得到些什么)(1)

1.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对于行动起来这回事儿,我们往往习惯于只是停留在想象中的筹备阶段,永远在准备准备再准备;认为直到有一个万全之策,十拿九稳,才开始出发。

结果却是等待等待再等待,总是觉得没准备好,永远不行动,白白蹉跎了光辉岁月。

任何事情,就应该先动起来再说;开始一定会显得笨拙,会显得生疏,会犯很多低级错误,完全是个门外汉;然而只有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不断修正,调整,慢慢步入正轨,最终成为了这个领域的老师傅。

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一步,两步,三步之后,慢慢积累,逐步靠近那个目标,最终取得成果。

这迈出第一步的出发,乃是重中之重。

就拿写作来说,笔头肯定要先动起来,然后慢慢的,慢慢的,越写越多,再经过修改,调整,润色,最终成型,新鲜出炉。

2.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

孩子是一张白纸,在这里,我更相信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所说的:人最初的心灵像一块没有任何记号和任何观念的白板,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于后天经验。

然后,大人开始在这块白板上涂涂画画,开始塑造这些小苗子;当然有画得好的,也有鬼画符的;有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在努力的,也有心不在焉滥竽充数的;当然,全部美其名曰为母亲和父亲。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势必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这些小家伙们,潜移默化地听在耳朵里,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

孟母三迁,这个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孟子小时候,居住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起了祭拜,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

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学起了做买卖和屠杀的行当。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学起了鞠躬行礼。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人可能无法选择环境,但是在这个局限范围之内,务必精心选择在童年时期,讲给孩子们听的那些故事。

特别反感一些老人,总喜欢拿鬼故事吓唬孩子,自己耳根倒是清净了,小屁孩们被控制了,不再调皮捣蛋,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这种言行却深深影响他们的一生。

每次母亲讲起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我就说这些是毫无根据的,世界上根本没有鬼怪,窗帘后面只不过是风在吹而已。

来一个对冲,来一种不同的声音,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会稍许减少些伤害,让那些人吓人的玩意儿滚远一些;当然,最佳方式就是屏蔽,鬼怪就是个屁。

为什么要从小灌输给孩子这些负面能量,这些消极信息,在幼小心灵中埋下有毒的种子?

不要认为讲讲又没啥的;有些成人,就是因为从小深受这些鬼话连篇的恶毒故事影响,结果折磨了一辈子,变得封建而迷信,乃至于胆小而懦弱,永远摆脱不了。

虽然自己也知道那是不理性,不科学的;恐怖片也终究是人拍出来的,但是始终挣脱不了那个消极观念。

柏拉图:人受教育时的开始方向,会决定他未来的生活方法。

起步的方向,足以影响人的一生,难道能不重视吗?务必谨慎,谨慎,再谨慎,从小对孩子所灌输的那些内容。

柏拉图人生历程(你想得到些什么)(2)

3.木头对火说:抱我!火拥抱了木头,木头微笑着化为灰烬;火哭了,泪水熄灭了自己;当木头爱上烈火注定会被烧伤

这是柏拉图笔下的爱情,在这位哲人看来,爱情显然应该是具备理性的。

轰轰烈烈的爱情,终究会复归于平淡;而且越是轰轰烈烈,这后续故事越不可能美好,越不可能长相厮守;总以为能够一直保持那个强度,往往后劲不足,有心无力;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实在是过于严重了。

哪有人爱得干柴烈火,海枯石烂,死去活来的;这个太激烈,太缠绵了。爱得越深,陷得越深,恨得也就越深;一方稍有懈怠,你咋就不爱我了呢,你说你说你快说;一方不搭理,移情别恋,就受不了,干脆不活了;极端行为往往来自于这种过于猛烈的爱情。

按照李敖大师的话:不爱这么多,只爱一点点。

这才是真话,你爱配偶一点点,爱父母一点点,爱孩子一点点,爱朋友一点点,再剩下一点点爱留给自己;这才是现实。谁也不会为了一个人,而放弃一切。

人哪有那么多能量用来消耗;除了爱情,还要出去赚面包钱,赚奶粉钱;当然,还需要休息,补充体力,慰劳下自己。

不要干特别猛烈的事儿,过于猛烈的爱情,往往把对方烧为灰烬,然后熄灭自己。

这个太强烈,太疯狂了,完全是病态的。凡事都应该有度,只爱一点点。

柏拉图: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所以我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现在,分手时常问的那句话:亲,以后...还能做朋友吗?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几千年前,爱情大师柏拉图已经给出明确答案了。

从此拜拜,各自安好,你走你的路,直到我们无法接触,就是最佳的选择。

4.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这句话,用在某些擅长道德绑架,控制他人为自己服务的老人身上尤为适用。

养儿防老思维严重的人,往往翻来覆去地对子女念叨:你应该尊重我,尊重老人,孝顺老人;你应该什么都听我的,我这都是为你好。

死死地绑在身边,生怕他们跑了。

不好意思,每个人都有思辨能力;完全分辨得出来什么是为我好,什么是为你好。

合理合法的事情,当然无所谓;过分要求,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儿,也实在抱歉,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纠缠不清,那么也只好装傻。

柏拉图强调尊重真理;普通人毕竟也没这么伟大,观念上一条一条全部都是真理,但说白了,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考虑;大家都基于事实,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该做不该做的,谁也不要去勉强谁;为了你要损害他人利益,牺牲自己的,当然拒绝。

说得更现实点,你对我好,我当然主动积极地对你好;你对我不好,又何必强求,各自心里有数,彼此彼此而已。

柏拉图人生历程(你想得到些什么)(3)

5.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首先得承认这个世界毕竟是不完美的,越早认清这个现实情况,对自己越有利,就没这么多抱怨了;那些是是非非,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神马都是浮云,只不过是人之常情而已。

不会觉得生活不公平,人家加工资你没得加;有人天生丽质,有人一出生就四肢不全;有人出生在大城市,含着金勺子长大,一年一个亿的小目标;有人却成长在贫民区,从小捡垃圾为生,吃了上顿没下顿。

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碰到,世界完美就没这些内容,在这一点上倒是谁都没有特殊照顾;对于无法改变的现状,就应该在观念上首先接受它,承认这些事实;唯有接受之后,才可以针对实际情形展开下一步行动;在客观环境下,想清楚眼下最应该解决的是什么,能够去做的又是什么。

其次不能贪婪,一只手顶多抓这么多;你要拿其他的,只好把手上的先放下。

这也要,那也要;这方面也要好,那方面也不愿落下;最终啥都得不到,啥也学不成。

小猴子掰玉米故事,了解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找吃的。

走到一块玉米地,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根,扛着往前走。

走着走着,走到一棵桃树下,抬起头,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把玉米扔掉了,爬上树去摘了几颗桃子。

小猴子捧着这几颗桃子,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一片西瓜地里,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又扔了桃子去摘了一个大西瓜。

小猴子抱着大西瓜继续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非常可爱,又扔了大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小兔子,最后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当然手忙脚乱,东放一枪,西打一棒,更有可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柏拉图人生历程(你想得到些什么)(4)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公元前407年,柏拉图跟随苏格拉底学习。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柏拉图在场;苏格拉底喝下毒酒时,柏拉图因病不在,没能见到老师最后一面。

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来雅典学习。

公元前357年,柏拉图放弃政治活动,全力著述,晚期著作有《智者》,《政治家》,《斐里布》以及《蒂迈欧篇》。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80岁,结束了精彩的一生。


如果意犹未尽,欢迎白嫖这位作者其他文章:

苏格拉底的哲学天空

重视感觉!直觉主义伯格森

荣格: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唯心主义:数包含着万物的实质

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