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承接“以事为主、提升智慧的起点:运用系统思想全面分析问题的组成要素”。“以事为主”是帮助我们走出抑制“自我提升、快乐生活”的三重隐性围墙(人的逐利性;重法智、轻心智;秒决策)的重要原则。“以事为主”首先就应该将注意力专注于问题所处的具体的“事”上。该篇文章依据系统的思想,将“事”转化为系统,提出了确定问题所处的“事”(系统)中要素的通用方法——九要素法,并对“九要素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将重点探讨在全面分析“事”中要素的基础上,如何全面分析要素间联系,进而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方法。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1)

引:

通过前面的分享,很多朋友应该已经逐渐理解了“系统”的内涵(两类以上要素,为实现某种目的或功能的有机结合),可以认同“所谓的事、问题其实都是系统”的观点了。也可以这样说,分析“事”(问题)其实就是用系统的思想去分析系统

逍遥已经为各位朋友介绍了用于全面分析“事”(问题、系统)中要素的通用方法——九要素法(人、财、物、料、设施、设备、方法、信息和环境),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该方法的适用性。那么,有没有一种通用方法,其既能符合“全面性”原则,又能有效地分析“事”(问题、系统)中要素之间为了实现系统目的(功能)所进行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呢?

问题有些绕嘴了。其实,所谓的“为实现某种目的(功能)的有机结合”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表述——联系。因此,上述问题可简单表述为:有没有一种能“全面地”表示“事”(问题、系统)中要素间联系的通用方法呢?

系统思想无所不包。既然有分析“事”(问题)中要素的系统方法,就有分析“事”(问题)中要素间联系的系统方法。这也是为什么逍遥大力提倡各位朋友将“事”(问题)当作系统来看待的主要原因。逍遥一直反对绝对化。但是,我可以绝对地说,运用系统思想,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系统可大可小、可被放大、可被缩小,系统本身不绝对。[呲牙]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2)

一、基于系统动态表述的通用方法

那么,这种可以全面地分析“事”(问题、系统)要素间联系的通用方法是什么呢?

质量管理中有一个专业术语称之为“过程”。其概念表述为: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一组要素。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过程”的概念不过就是系统概念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一组要素自然是两种以上的要素。相互关联和作用就是表述了要素之间是有机结合的。而将输入转化为输出既可表示了系统的目标(功能),又可表示了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过程的概念还能更好地体现系统的动态性。毕竟,“联系”往往都是动静结合的。所以结合“过程”的概念来思考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更为合理。

逍遥认为:通过“输入、转化和输出”来全面体现“事”(问题、系统)中要素间的联系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方法。

至于如何理解输入、转化和输出?它们是否可以作为合理的通用方法?这类问题的答案绝非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还需要大家多些耐心,且听逍遥详细道来。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3)

二、输入与输出

1、输入的内涵。

“输入”通常是指“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或要求”。换句话说,正是出现了某种条件或满足了某种要求,系统中的要素才被联系起来,系统才能运行起来。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输入就是导致系统运行的原因。放到具体的“事”(问题)上,就是导致“事”(问题)发生的原因。例如,销售过程中,当发现库存低于某个事先确定的水平时,就开始采购了。又如,当“我”攒够钱的时候,“我”会去旅游。两个例子中,库存低于某个水平时、我攒够钱时都属于系统的输入。

2、输出的内涵。

“输出”通常是指系统运行的结果。放到具体的“事”上,就是“事”的结果。承接前面的例子。销售过程中,当发现库存低于某个事先确定的水平时,就开始采购了。当我们将“库存低于某个水平时”作为输入时,“开始采购”就可以作为“输出”。而当“我”攒够钱的时候,“我”会去旅游的这个例子中,当我们将“我攒够钱”作为“输入”时,“去旅游”就可以作为“输出”。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4)

三、“输入、输出关系”

由于系统本身可大、可小。所以所谓的“输入与输出”本身就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一个系统的“输入”,放到另外一个系统中可能是“输出”;而一个系统的“输出”,放到另外一个系统中可能是“输入”。简言之,输入和输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以小明在做数学题这件事为例。

这件事的输入,即引起小明做数学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假如,这道题就是老师留的数学作业。那么对小明而言,由于老师布置了作业,所以才做题。所以“输入”就找到了。不过,如果我们愿意适当扩大一下这件事的系统边界(系统、事的范围或大小的界限),请问,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除了作为“小明做数学题”这件事的输入之外,还属于什么呢?不难理解,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属于另外一件事——老师向学生布置作业的结果,即,“输出”。

换句话说,如果把老师也纳入到系统(事)之中,扩大系统(事)边界后,我们会发现:一件事的“输入”往往就是另外一件事的“输出”。按照这个思路,无论事情多么复杂,只要能找到“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总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清楚。“全面地”分析“事”(问题)的目标总能实现。

反过来思考,如果,事和事之间找不到任何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事和事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5)

四、输入、输出与九要素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九要素法”是分析系统要素的通用性方法。其将系统要素分为“人、财、物、料、设施、设备、方法、信息和环境(内部和外部)”等九类。所有的“事”其实都是这九类要素的有机结合。因此,事与事之间的联系就应该体现在事中的各类要素上。

由此推之,输入和输出其实就是系统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

必须承认,这部分内容比较烧脑,不太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大家来尝试思考一下。还是以“小明在做数学题”这件事为例继续分析。

承接前面的分析。由于老师布置了作业,所以小明才会做数学题。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这件事的输入。但是,输入只有这一个吗?如果老师课上讲过所布置的数学题,小明知道做题方法。很快能把题解出来,那么“已知的方法”不也是输入吗?如果小明并不知道具体解法,需要用笔(设备)和纸(料)来演算,那么,设备和料是否也是输入呢?

按照类似的分析,逍遥相信,多数朋友都能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九类要素可能都会成为“事”(系统)的输入。

那么,输出呢?小明并不知道具体解法,而是通过努力,爆发智慧,自己找到了解题方法,进而解题成功。那么“解题方法”不也是输出吗?如果通过演算,用笔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了纸上,那么纸上的“过程和答案”(信息)不也是输出吗?退一步讲,即使最后小明没有自己演算出结果,那么纸上的演算过程(信息)不同样是输出吗?

与输入一样,在不同的情况下,九类要素可能都会成为“事”(系统)的输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通过输入与输出关系,九类要素在不同情况下的“事”中得以相互联系和作用,才使得“事”得以开始,使得“事”得出结果。

第二,而当我们合理地扩大系统边界,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将“事”与“事”逐渐联系在一起时,只要我们努力防止由于“秒决策”所带来的人为忽略,再复杂的“事”也能被我们相对“全面”地分析清楚。(注:如果把复杂的“事”看作一个大系统的话,被输入输出关系连接在一起的每件“小事”也可以被看作大系统中的要素。)

各位朋友,逐渐养成利用“输入、输出关系”分析要素联系的习惯,对于我们合理分析系统,尤其是分析复杂的动态系统,意义重大!这本就是提升智慧的重要过程!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6)

五、转化

似乎,与前述的“过程”概念有关的内容中,就剩下“转化”没有提及了。那么,输入是如何“转化”为输出的呢?九要素是如何在“转化”的过程中联系在一起的呢?

1、从分析“事”及“事”中的要素开始

逍遥相信,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分享,大家已经知道了:离开了具体的“事”,是没法以事为主的。姑且就以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开始,进入有些烧脑的、运用与提升智慧的,具体分析吧。

(1)事

小王走在大街上,这时他觉得口渴了,想买一瓶矿泉水。他环顾四周,发现有个超市。于是,走进超市,到了摆放矿泉水的货架,拿了瓶矿泉水,而后到超市的收款处结账。最后,打开水瓶喝矿泉水。

估计很多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逍遥希望大家先放下既有的自己,跟着逍遥的思路来分析这个例子,进而更好地理解“转化”,理解系统的动态内涵。

(2)“事”中的要素:

由于在不同人的思维中,系统边界可能不同。所以,这件事中,系统的要素可能有:

人:口渴的小王和超市收款的人。

财:为买矿泉水所支付的货币。

物:所买的矿泉水。

设施:超市本身。

设备:超市里的货架、收款设备等;另外,适当缩小系统边界,小王的眼睛、虽然属于人的器官,但也可看作是人的观察设备。类似的,小王的手、腿和脚也可看作是“人”的设备。

方法:口渴的人环顾四周、进入超市后找到矿泉水、收款人员结账等有关的方法。

信息:周围有超市、矿泉水的存放位置、矿泉水的价格、收款台的位置,可选择具体付款的方式等。

料:在对这件事中的既有描述中,小王所需的商品中只有矿泉水,所以,用“物”来分析就可以了。所以可以认为没有“料”这类要素,分析后可将这类要素删除。

环境:

环境是系统要素分析时最难界定的一类要素。环境本身可大可小,可被放大,可被缩小,环境本身就符合系统的内涵。所以,通过调整系统边界,环境既可被看作是系统,也可被看作更高层次系统的要素(子系统)。被看作系统时,通常用外部环境来表示,而被看作系统要素(子系统)时,通常用内部环境来表示。

在这件事中,如果把小王一个人当作系统时,系统边界就是小王这个人,其以外的都可称之为外部环境。超市、收银员等都属于外部环境。而依据系统思维,小王也可被再分。人都可被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而生理和心理因素都可能影响人的决策,往往也被看作环境,属于内部环境。

做个总结。

虽然,系统本身具有动态性。但是,逍遥关于上述要素的分析,都是围绕所提及例子的中的已知信息来分析的。例如,人这类要素,仅考虑了口渴的人和收款的人。如果口渴的人通过问询他人才找到了矿泉水的货架,那么被询问人也属于人这类要素。换句话说,我们在对要素进行分析和界定的过程中应本着以“事”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原则。不必要的人为扩大或人为忽略要素(缩小)都不是“以事为主”的。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7)

  2、输入与输出

有些朋友可能会脱口而出:整件事的输入是:小王口渴了(源于“人”要素的内部环境的变化)。而输出就是小王最后喝到了矿泉水。

这个答案没错。但是不全面。

我们前面分析“输入与输出关系”时,曾有过总结:九类要素都有可能都会成为输入或输出。

毕竟仅仅谈过一次,有疑问是难免的。让我们在分析“转化关系”时,再进一步理解吧。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8)

3、输入——转化——输出

接下来,我们承接整件事的输入,有侧重地分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整件事的转化过程。为了便于分析,逍遥姑且将整件事分解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人”要素“内部环境”的变化(口渴了)成为整件事(系统)的输入。因为口渴了,所以小王“调用”了其既有的方法(本例中是买瓶矿泉水喝)。说得再具体一点,由于环境的变化(输入)引发了“人脑”(“人”系统中的设备)对解决环境变化带来问题的思考(如何解决口渴问题?),进而调用出“方法”这类要素(输出),而由于调用了“方法”(输入),所以产生了“买矿泉水喝”的决策(输出)。

  在这个阶段的分析中,涉及到了一个所谓的“口渴的人”(小王)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包括内部环境、设备和方法三类要素。正是“输入、输出关系”使上述要素得已联系起来。

  另外,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不止一项输出(调用既有方法的阶段性输出和买矿泉水喝的最终输出)。既然有了输出,“转化”自然就是存在的。首先,从这一阶段的分析看,从口渴的输入到买矿泉水的输出,转化“经历”了多个环节(口渴——思考如何解决——调用方法——买矿泉水的决策)。其次,转化过程离不开“人”这类要素,需要“人脑”的思考并产生决策,而且往往会引发“人”相应行为。(本阶段的分析中,没有引发“人”的具体行为)。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9)

第二阶段

上阶段形成的“买矿泉水喝”的输出,变成了本阶段的输入,其引发了对如何买到矿泉水的思考,进而“口渴的人”调用“既有方法”,形成了寻找卖矿泉水的人、设施或设备的决策(输出),这一决策(新输入)引发了用眼睛(设备)环视周围的行为(输出)。环视周围的输出便是发现周围有个超市(输出)。在这里,如果把小王买矿泉水这整件事看作一个大的“我”系统,那么,超市可以被看作系统的设施。但是,如果把小王这个人作为“我”系统,超市则可被看作“口渴的人”以外的外部环境。毕竟超市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内部有人、物、设施、设备等。

不过,逍遥更愿意选择后者。因为这样,与上一阶段相似,这一阶段涉及到的还是以“口渴的人”(小王)为主导的系统。系统要素包括设备(人脑,人眼)、方法和外部环境(超市),通过“输入、输出关系”,各类要素被联系起来。

  再来看看“转化”。首先,从输入(买瓶矿泉水)到本阶段的最终输出(发现了附近的超市)经历了多个环节(想买矿泉水——思考如何买——调用方法——环视周围——发现超市)。其次,“口渴的人”仍是主导,人脑的思考,产生了决策并引发了相应的行为。第三,结合第一阶段关于“转化”的分析,相信大家都发现了,“方法”这类要素在转化的过程中意义重大。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10)

  第三阶段

相信,多数朋友已经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分析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逍遥忽略“口渴的人”如何走进超市的环节,直接从走进超市开始进行分析。同时将忽略部分与前两个阶段相似的内容,而着重分析不同的地方。

  进入第三阶段。“口渴的人”走进超市后,买矿泉水的系统目标,引发其思考,形成找到矿泉水销售位置的“输出”。该输出引发“口渴的人”调用既有“方法”寻找矿泉水。

  在这里,假设有两种可能的找到矿泉水的方法。

第一种,“口渴的人”自己来寻找。

比如,以前他来过这个超市,买过矿泉水,他会调用既有“信息”(销售位置),快速地找到矿泉水。又比如,“口渴的人”可以用“眼睛”观察周围来获取相应信息,进而找到矿泉水。上述的两种情况和一、二两个阶段的分析很相近,逍遥也就不多说了。

第二种,“口渴的人”通过向“他人”询问,进而获得矿泉水销售位置的信息。

注意:在进入超市之前,“口渴的人”(小王)一直被看作是“唯一”的系统主导要素(“人”),相当于“我”。决策和行为都是在“我”的范围内展开的。而一旦“我”选择向“非我”询问,系统当中具有思考和决策能力的“人”就有两类了。虽然本例中的询问非常简单,以至于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简单的询问过程却实实在在地包含了很多需要“我”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本例中就会包括:向谁询问?在哪询问?如何询问?等问题。

  总之,一旦系统中存在着“我”以外的,和“我”同样具有思考和决策能力的“非我”的时候,“转化”过程往往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这时,运用智慧的价值也就逐渐变得大了起来。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11)

第四阶段

假设“口渴的人”已经到了矿泉水的销售位置,看到了在售的矿泉水。此时,这个人只需要从货架上拿出一瓶矿泉水(物),然后走到收款处(涉及超市的人和设备)结账,最后再打开矿泉水瓶喝水就可以了。就这样,系统目标得以实现。“转化”通过上述的系列环节,伴随着“我”与“非我”(“口渴的人”和“超市收款人”)的思考、决策及相应行为也得已实现。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12)

六、综合理解“转化”关系

终于可以给“转化”关系做个总结了。

第一,“转化”是“输入”到“输出”的中间环节,通常由一系列具有“输入、输出关系”的多个子环节衔接而成。

这里,子环节就相对于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对于具体的事而言,就相当于“事”中的各个活动。至于衔接方式吗,主要包括串行和并行两种。主要取决于“输入、输出关系”的表现形式。例如,有甲乙两个子环节,甲环节的输出成为乙环节的输入,那么甲乙两个子环节就构成了串行关系。又如,如果甲乙两个子环节的输出,共同构成了丙环节的输入,那么甲乙两个子环节就构成了并行关系。

所有子环节通过串行或并行关系最终联系到一起。这些联系到一起的子环节的总体其实就是“过程”。

第二,“转化”离不开具有思考(系统分析、判断与评价)、决策及相应行为能力的“人”(可以包括人工智能系统)。“人”是转化过程的主导。所以,逍遥一直强调系统分析时以“人”作为主导要素。而且要尤为重视不同“人”之间(“我”与“非我”)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第三,“方法”要素在“转化”过程中意义重大。无论是子环节还是整个“转化”流程都离不开“人”运用各种各样的用方法来实现思考和具体实践。鉴于“方法”的广义性,为了防止出现混淆,逍遥往往把“事”中“具体”的用于思考和实践的“方法”称之为“程序”。

第四,“转化”中涵盖了大量的信息。

整个“流程”和所有子环节的输入、输出都属于信息的范畴,刚刚提及的“程序”也属于信息的范畴。换个角度来讲,如果缺少必备的信息,思考、决策和相应行为的有效性将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全面性原则才在系统分析中尤为重要。由于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而导致的人为忽略必备信息的负面结果绝对不可小觑。

简言之,“转化”是在“人”要素,利用信息和方法(程序),将若干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实现的。

深入思考解决难题的能力(提升智慧的难点和关键:系统地分析问题中要素间的联系)(13)

“输入——转化——输出”揭示了系统(“事”)动态的运行过程。现实中,多数的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都是运用这一适合于所有系统的通用方式来实现的。

另外,由于系统自身的动态性,难免导致应用系统方法分析“事”的复杂性。尤其是当外部环境较为复杂时,系统分析的复杂性往往会使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重陷隐性围墙。防止人为忽略,全面地分析问题及其所处“事”的目标必然难以实现。

所以,虽然对初学者而言,无论是对九要素法,还是输入——转化——输出关系的理解和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有在最开始时就尽可能地把系统的复杂性说清楚,才能使我们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时,更好地通过智慧的爆发将系统思想转变为系统实践。经过多次循环后,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变成我们的主观意识,直到有一天,变成了我们的习惯!到那时,无论“事”是易还是难,是简单还是复杂,是静止还是变化,我们就都能“以事为主”地运用智慧合理应对了,这既是智慧运用的过程,又是智慧的提升过程。

所以,真心希望,各位朋友愿意尝试上述方法,在全面分析“事”(问题、系统)的过程中,走出隐性围墙,提升智慧,实现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