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的十大并发症有哪些(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及康复对策)(1)

胡菲菲,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康复医学与理疗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卧床治疗,一方面是保护受伤部位或减少身体消耗,另一方面是因独立活动能力障碍不得不卧床。对于严重疾病和损伤的患者而言,卧床是保证伤病危重期过渡的必要措施。但是,长期卧床所导致继发的一个或多个器官和系统功能障碍,有时比原发病和外伤所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为了预防继发的疾病及功能障碍,康复医学强调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预防长期卧床的不良影响,通过合理规律的康复干预,预防继发疾病,减少功能障碍,减轻家庭社会负担。

肌力耐力减退

肌力耐力减退是长期卧床最明显的征象之一。完全卧床1周,肌力减弱20%,之后每卧床1周将使剩余肌力减弱20%,而耐力的丧失,其发展速度与肌力减退基本一致。

康复对策:家属或陪护可以对患者进行规律的被动活动、合理的按摩治疗,早期中低频电刺激也可以延缓肌肉萎缩。有运动能力的患者需要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在身体状况允许下尽早进行主动肌力、耐力训练。

肌张力异常

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常见肌张力异常,长期卧床后更易出现肌肉痉挛、肢体挛缩,使得肢体活动范围受限,阻力增加。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今后家属的护理工作也会造成不小的困难。

康复对策:患病早期即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良肢位摆放,使患侧肢体位于关节受到合理保护,并能够预防痉挛的正确姿势(阴影为患侧肢体)。

长期卧床的十大并发症有哪些(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及康复对策)(2)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由于长期卧床后肌肉活动减少和钙排泄量增加,骨的物质消耗增加造成,其主要危害为持续性疼痛以及骨折。

康复对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药物治疗,重视高钙食物以及维生素D的补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运动能力的患者需要尽早进行足量肌力训练和规律的负重训练等。一些譬如脊髓损伤而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可能无疼痛感,对于这类患者,必须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做好预防治疗。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长期卧床普遍症状。长期卧床者在坐起和站立时,常出现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恶心等症状。

康复对策:卧床早期需要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体位转换训练。在变换体位前先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动作,坐起或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如果是因瘫痪或其他疾病导致患者不能主动变换体位,则应在身体状态允许后尽早进行被动坐位及起立床辅助下的站立位训练。

长期卧床的十大并发症有哪些(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及康复对策)(3)

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也是长期卧床的常见问题,由于骨骼肌的泵作用减少或消失,下肢静脉血液流动淤滞,血液高凝状态等,极易引起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肢体皮色皮温改变、肢体肿胀、疼痛等。

康复对策:血栓发生前就需要鼓励患者积极主动运动,家属或陪护需要定时被动活动患者肢体,也可利用电动充气静脉泵进行预防。血栓发生后,要积极药物干预,平时抬高患肢,防止下肢肿胀程度加重。患者可多做足及脚趾主动活动。避免按摩、大范围被动活动肢体以及剧烈运动等。

肺部感染

卧床造成肺部感染的原因,是由于呼吸道纤毛清除能力降低,呼吸道黏液聚积,呼吸运动受限,咳嗽反射减弱等。也常见长期卧床病人因喂食不当,食物误入气道,造成误吸。

康复对策:在言语治疗师指导下,家属可学习口腔护理,进食体位,进食策略、翻身叩背,体位引流等康复知识。对于吞咽能力确有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吞咽及呼吸相关治疗。对于意识及认知障碍的患者,则不应该强求经口腔摄食。

压疮

压疮是因为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易发生在骨质凸出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足根部等。

康复对策:床垫可用防褥疮充气床垫。做到4个勤:① 勤翻身:协助卧床病人定时翻身,以减轻对某一部位的固定压迫,翻身时切忌拖、拉、推,以防擦破皮肤。翻身后应在身体着力空隙处垫海绵或软枕。受压的骨突出处要用海绵或海绵圈垫空,避免压迫。②勤擦洗:注意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浸渍皮肤和伤口。③ 勤整理:床上不能有硬物、渣屑,床单不能有皱折。④勤更换:及时更换潮湿、脏污的被褥、衣裤和分泌物浸湿的伤口敷料。不可让病人睡在潮湿的床铺上,也不可直接睡在橡皮垫和塑料布上。若已形成压疮,需要积极治疗。

常见的卧床继发便秘以及泌尿系统感染也是可以预防的,早期主动运动、体位转移训练、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应加强营养,进食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建立定时排尿排便的习惯,在身体情况允许下尽量蹲着或坐着排便等。

长期卧床的十大并发症有哪些(长期卧床的不良反应及康复对策)(4)

除了身体功能障碍以外,因与外界接触减少,对疾病预后及家庭负担的忧虑,以及对今后生活信心丧失等各方面因素,患者的心理变化也需要家属的关注。除了心理疏导,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发掘残存的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或者通过合适的辅助具尽量减少旁人的辅助,帮助患者找到价值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的目的。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