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是北京最美的地方之一,从银锭桥沿着后海北沿向西,幽静闲适,特别是秋日午后,湖面泛着粼粼波光,直教人想永远留在那光里。过了甘露胡同,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宅院,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北京市聋哑学校」,如果再仔细看门口的文保牌,上面还写着这里原是醇亲王的马厩。

一所马厩的占地就够一所学校使用!实际上,聋哑学校西边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宋庆龄故居」都曾是醇亲王府的一部分,再往北的关帝庙(今西藏驻京办事处)作为家庙也曾是醇亲王府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这只是醇亲王的「北府」,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还是曾经的醇亲王的「南府」。醇亲王何以显赫至此而在京城有如此规模的宅院?

醇亲王的后代现状(皇室旧影醇亲王家族)(1)

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四月八日,慈禧太后突然发布懿旨解散了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命世铎组建并主持新的军机处,由庆亲王奕劻接替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并强调「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借恭亲王失势,奕譞迅速上位。他继续坚持推行洋务,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北洋水师成立,这都和奕譞的努力分不开。

尽管奕譞推动了清末中国的现代化,但仍为一些史学者对其「挪用」海军专款为慈禧修建颐和园而诟病。在雪珥先生的研究中,他认为「海军军费」是各省督抚的私人「报效」,并非来自清政府的国库;将这笔款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存入天津的外资银行生息,是为了避免舆论;众目睽睽之下从「海军军费」中「挪用」二六〇万两白银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以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和官场文化,如果慈禧要求「挪用」款项,奕譞又怎敢不从?

不管怎样,史学者们都公认奕譞不贪,他有家训两句如下: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奕譞在监造完颐和园后不久病逝。

醇亲王奕譞共有七个儿子,长子载瀚(两岁时病卒)、次子载湉、三子出生仅一日便病卒、四子载洸、五子载沣、六子载洵、七子载涛。民间有说法:道光皇帝的子嗣中风水都流向了第七子,因为奕譞家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和两个郡王。

载湉(一八七一—一九〇八年)四岁登基,被「垂帘听政」至十八岁。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皇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施「戊戌变法」,可惜仅百日便告夭折,被软禁在南海瀛台,大权继续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载湉暴毙,终年三十八岁,第二天慈禧也驾鹤西去。

载沣(一八八三—一九五一年)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承袭醇亲王衔,按说这样的爵位可以轻松地享受生活,但他年纪轻轻便不得不担起重任。按现在的标准(十八岁),他还未成人就赶上庚子事变,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次年,在德皇的要求下,他代表当朝皇帝的哥哥,出使德国为克林德被杀一事道歉;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光绪帝暴毙,载沣年幼的长子溥仪被推上皇位,二十五岁的他被推到「 监国摄政王」的位置;又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这时他才二十八岁,还未到而立之年,也难怪有学者称他「大清国最后的守门人」。实际上载沣并不像一些书中所写的那样碌碌无为,尽管他摄政监国仅三年,但是他在这期间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总之响应民意积极筹建议会,组建宗社党,意欲政改。只是大清朝积重难返,很多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且袁世凯手握兵权,最终他和平交出政权,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牺牲。

醇亲王的后代现状(皇室旧影醇亲王家族)(2)

载洵(一八八五—一九四九),幼年过继给敏郡王奕志为嗣,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后不断晋封,至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袭多罗贝勒,俗称洵贝勒,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又加封多罗郡王衔。载沣摄政期间被任命为筹办海军大臣,赴欧美日考察各国海军,未及有政治上的建树清政府即倒台,后闲居天津,一九四九年病故。

醇亲王的后代现状(皇室旧影醇亲王家族)(3)

载涛(一八八七—一九七〇年),幼年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封二等镇国将军,后封贝勒衔,俗称涛贝勒。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年)任军咨大臣,负责组建禁卫军,并赴欧美日等国考察,张勋复辟后曾继续担任禁卫军司令。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人大代表,因其爱马,主动要求担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值得一说的是,载涛是功底深厚的京剧票友,擅长猴戏,一九七〇年载涛在北京病逝。

三代人中出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和两个贝勒,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少有,也难怪醇亲王的家产如此之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