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宝华镇,距南京七十里许,方圆百余华里,海拔高431.2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因夏季盛产黄花,名为华山(古代花、华相通);又因山中多宝,盛产茶、竹、木、果、药以及铁、铜等矿,因而得名“宝华山”;又说因梁宝志禅师在此山结茅讲经说戒而得名。宝华山周围有大小山头36座,峰峰形如莲花瓣,整个华山象朵莲花,隆昌寺和一叶庵便端坐于莲花蕊中。

毗卢寺唐代千手观音(毗尼久住正法永昌)(1)

隆昌寺历史悠久,名扬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达官贵人、名流学者慕名前来参访。如相传梁武帝曾登山会见宝志公;明神宗及慈圣皇太后曾予特别关照;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临幸此山,在山题诗留联、赐予御物。

一叶庵是宝华山律宗二祖见月律师所建,一直作为二部僧大戒的尼部戒坛。

隆昌寺,始建于梁天监元年(502),初名志公庵。时有西域僧侣不远千里来山修行。梁天监十三年,宝志公圆寂后,山庵逐渐冷落。

毗卢寺唐代千手观音(毗尼久住正法永昌)(2)

  明嘉靖年间(1522—1572),僧普照慕名来山,仿效宝志,再度结庵。他曾断臂祭虎,深受世人尊敬,从而使宝华山再度振兴。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妙峰大师请当朝慈圣皇太后布施造三座铜殿,分供天下峨嵋、五台、普陀三大名山。其中供普陀的铜殿,从武汉运至龙潭遇风受阻,歇于金陵。当时,沿海一带常遭倭寇抢劫,普陀僧众要求供于内地。金陵各寺僧众经充分酝酿后,决定供奉于宝华山。于是,普照弟子明慧以庵基山场约百余亩,献请妙峰大师置殿,聿建梵刹,于明万历三十三年佛诞日,安置铜殿。据说是夜宝华山山鸣如狮子吼,紧接着满山大放光明,持续了一个月。后来为铜殿奉安大士观音像时,又有类似现象。此山此寺,被认为是圣祖龙兴福地,深受神宗皇帝和慈圣皇太后赞赏,因而多有赏赐。慈圣皇太后送大藏经一部,添金塔一座,并给金钱助其修葺,建无梁殿两座,山名宝华山,敕赐“护国隆昌寺”额。妙峰上五台山后,有南宗来帮忙营造数年,继又有天空和尚任住持,先后建殿堂寮室53间,杂房53间。又经雪浪(1545—1608)操持,使宝华山初具规模,声誉益增。

毗卢寺唐代千手观音(毗尼久住正法永昌)(3)

  明崇祯十二年(1693),三昧律师上宝华山以后,建坛传戒,重建大雄宝殿、左右楼、大悲楼、厢楼等,大殿、山门向北。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弟子见月任住持,并于康熙二年(1663)建石戒坛,于康熙十年重建大雄宝殿和大悲楼,新建布萨堂、客房,又建屏教所、悦心堂、环翠楼、留云楼等。

康熙四年(1665),见月律师兴建一叶庵,后来在二部僧传戒中发挥重要作用。

  隆昌寺原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间半,虽因历史原因失修倒圯了一部分,仍有房屋416间,可见当初规模和气势。寺貌雄壮,风格独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大山门朝北,象征着朝向北极星,其寺严密,其山幽异,故有人写诗道:“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庵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耳闻钟。”其山门只有一洞,且狭长,到了庙跟前不知山门处,故有诗云:“围着庙宇转,不见有山门;只听念佛声,不见僧人影。”

毗卢寺唐代千手观音(毗尼久住正法永昌)(4)

  戒坛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设照壁,右为屏教所,两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坛”额。戒坛原为木结构。1663年,见月律师改为石戒坛。他博学多才,亲手绘制成戒坛图,并请能工巧匠刻意营造。可惜因历史原因遭受损坏。1987年后重建,恢复原貌。

见月律师所建的一叶庵,计有大殿,韦驮殿,斋堂,左右厢房等,共计四十间。因历史原因遭受破坏,中断香火。落实宗教政策后,得蒙慈舟老和尚,恢复佛制,重修戒坛,振兴宝华,一叶庵也逐步复修,初期已建成的有戒子寮、五观堂及厨房。于1996年至2009年,已传授了五次二部僧戒。

如今2021年,宝华山隆昌寺暨一叶庵再传二部僧三坛大戒(点击蓝字,可跳转链接查看详情),继承祖师传戒正范,发扬律宗祖庭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