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与张仪齐名的,但传下来的事迹不多。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1)

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中也仅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公孙衍于张仪死后,"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所谓五国约长,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之事:公孙衍,受秦惠文王之之托挂帅统领秦国大军,在河西大败魏军,斩首8万,秦惠文王亲自在蓝田大营中迎接迎接,授:秦国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

但是此后,公孙衍却一生都在伐秦!

读秦史的时候,这也是我迷惑的部分,身为大秦大良造,为何终身与秦为敌,甚至挂五国相印连纵伐秦,究竟何为?

雕阴之战,一战成名

雕阴之战,发生在周显王39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是秦国攻夺魏国河西重城雕阴的一次大战。

在这场战役中,秦王采纳苏秦之计,任命公孙衍为统率,出师伐魏,在雕阴阻止魏军,意欲夺回50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正是在这里以区区5万武卒打败了秦国的50万大军,从而长期占据的河西之地。

当时,关中东部及黄河与洛河之间土地均为魏国所辖。魏国既可向西攻略,又可向东拓展。魏国的存在如同楔子堵住了秦国向东发展之路,秦国处于被动地位。

魏国为御秦国进攻,派大将龙贾(音古),率兵自华县沿洛河北上至上郡(今榆林鱼河堡),修筑长城,并在雕阴(今富县茶坊镇黄甫店村南西侧)建造城池,驻兵10万大军镇守。这10万大军,是西河郡守龙贾于五日之内点河西锐卒三万,函谷锐卒一万,车卒两万,车五百乘……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2)

秦军直驱北上,行至雕阴城下。

顿时,洛河两岸杀声四起,一场恶战开始。秦军号令斩敌一颗首级晋爵一级,参战将士奋勇作战,锐不可当。魏将龙贾战前无备,仓促应战,军心大乱,抵挡不住,兵败雕阴,魏国在与齐国的马陵之战被歼10万大军,此时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公孙衍率领大秦铁骑的强大攻势,斩首魏兵八万,并诱俘魏国主将公子昂。

龙贾率残兵左冲右杀向西南逃不到数十里,就被秦国伏兵抓获。

今富城镇太安原有伏龙村,相传是公孙衍活捉龙贾的地方,雕阴之战,秦国投入多少兵力,记载不明。魏将龙贾束手就擒,全军覆没。

《史记·秦本纪》载:“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史记·魏世家》载:“秦败我龙贾军,斩首四万五千。”

雕阴之战,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国抗衡,而主帅公孙衍,在战国时声名大噪。

蓝田大营,被授予秦国大良造

魏国再战不起,便割地求和,秦惠文王十年(前328),魏被迫献黄河以西15座城池于秦,所割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阴晋后改为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

此后,秦国东出之心昭然若揭。

此前,河西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魏国占据河西之地,死死地压制着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秦国东出之心从没有从帝王心中断过,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史上也曾多次进攻河西,但都没有能够打通中原通道。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3)

直到公孙衍横空出世,一战成名,将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秦惠文王亲自驾车,在蓝田大营,并授予公孙衍大良造。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4)

大良造,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关内侯、彻侯等纳入军功爵体系,才正式形成拥有二十个层级军功爵2.0版:一级为公士,二级为上造,三级为簪袅,四级为不更,五级为大夫,六级为官大夫,七级为公大夫,八级为公乘,九级为五大夫,十级为左庶长,十一级为右庶长,十二级为左更,十三级为中更,十四级为右更,十五级为少上造,十六级为大良造,十七级为驷车庶长,十八级为大庶长,十九级为关内侯,二十级为彻侯。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级。

秦惠文王之后成为爵名,位列二十等军功爵制第十六位,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获封大良造,而大秦一共有4位大良造,他们分别是商鞅、樛游、公孙衍、白起等。

商鞅死后,秦国一直无实际大良造,樛游一族后因为嫪毐盗取太后芈丫头和秦王的御玺,调动县卒和宫卫士卒宫骑,攻击秦王所居蕲年宫后大败,被夷三族,嫪毐及其党羽均被五马分尸,赵姬与嫪毐的两个年幼的儿子也被套进麻袋,活活摔死,自此嫪氏一族便退出历史舞台。

自此,公孙衍便是扛起了大秦统一六国的大旗!

挂五国相印,连纵伐秦

河西一战后,公孙衍声名大噪,但可惜的是秦国并没有留住公孙衍。

史上记载是因为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5)

但是著名的《大秦帝国》电视剧并没有这样演,相反给出来的理由是:

一、魏国是公孙衍的母国,因河西一战,斩首母国族人8万,其于心不忍;二、因魏国主将龙贾之死,勾起了公孙衍的恻隐之心,有英雄相惜之情,而龙贾在魏军大败后与公孙衍喝完一杯酒后亏负母国挥刀自杀。三、秦惠文王已经启用了魏国名仕张仪为相国,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张仪主张伐交而不是征战,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孙衍后或不被重用。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6)

如此,公孙衍便辞去大秦大良造一职,归隐,因魏国太子的苦肉计再次出山,开始了自己风雨连纵伐秦一生。

五国相王伐强秦,惨败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

山东各国,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公孙衍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在各大国的反对下,"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7)

当时,公孙衍和张仪都自我感觉良好地执行着各自的计划,他们都自以为参透了人性,甚至认为自己站在神的视角俯视众生,把诸侯当棋子,把天下当棋盘,俨然把战国乱世当成了二人的对弈场。

公孙衍登上魏国相位,标志着东方各国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但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

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

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

自此"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通过多次争夺,秦国已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对各国威胁很大。

离开魏国,再任韩相,六国伐秦

合纵再次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秦国。于是,罢免了主张合纵的宰相惠施,改任张仪为魏国宰相。

此时,秦国虽然已经对外宣布免去张仪的相职,但张仪实际上却是身兼两国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

张仪当上魏国国的相国后,秦国便向魏国和韩国借道进攻齐国。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8)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孙衍,魏国大权接着由田需所掌握。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韩国去。

公孙衍对中伤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满,于是就向魏襄王建议请齐国公子田文接替自己当宰相。魏襄王同意后,公孙衍到齐国请来了田文,自己则去韩国当了宰相。

这样,公孙衍为韩国宰相,田文为魏国宰相,而且取得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在公孙衍的策划下,新一轮的合纵运动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秦惠王为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战斗打响后,韩国明显不占优势,其他盟国竟然无人发兵相救。

被魏国舍弃之后,公孙衍不知悔改,而后又去照顾赵国再度怂恿赵王兵攻秦,赵国当时为小国,并不具备有伐秦实力,于是公孙衍再任韩相,并游说齐楚联合抗秦。

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

同时,公孙衍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在李帛打败秦军。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9)

前线日益吃紧,主张和秦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建议割地讲和,与秦国一起伐楚。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韩的样子,让战车停满了通向中原的大道。韩国接到报告,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计划。

两军相持一年多,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把参加联军的韩、赵、魏3国军队打得大败,斩杀8万人,公孙衍逃走。

秦国在齐国边境交战,又是一场苦战,齐威王派军应战,顽强抵抗,大胜秦军。

秦国的这场失败,使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受挫折,魏国把张仪逐回到秦国。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10)

战后,秦国退回函谷关,只此一役,六国势力明显削弱,而秦国虽不能战的日益强盛,东出之知心,人尽皆知,而公孙衍背负着三晋十几万冤魂血泪,黯然退隐。

六国"合纵"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

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明他们发动的合纵、连横运动,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张仪、苏秦与公孙衍

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时之人。《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这样记载的。

但是,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有学者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

其实,张仪、公孙衍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运动的倡导者,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我们知道公孙衍虽然组织各国联盟大军多次对秦国的进攻,却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而说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他的合纵策略: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

纵观战国局势,实力雄厚的,向来靠拳头说话;实力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历史也会改写。

总的来说,公孙衍极具战略眼光,他不仅注重联合东方各国,甚至把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义渠王与芈丫头、秦王之前故事也多次被搬上银幕,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秦国四大名将一览表(继商鞅之后秦国最忠义大良造)(11)

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战国,正是因为他,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

@人在陕西

#第二届今日头条全国新写作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