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各派实力排行榜(真正的武林中人)(1)

原标题:武术与礼俗世界:从老舍小说《断魂枪》谈起

《断魂枪》,是极为罕见的作者懂武术,且真实描写当时武术状况的小说。笔者想以《断魂枪》为引子,谈谈过去习武、比武的礼俗。

《断魂枪》故事很简单,总共只有三个人物:沙子龙、沙子龙徒弟王三胜和孙老者。主要只说了一件事——镖师沙子龙改行开客栈,徒弟在卖艺时被一个孙老者给打败了,孙老者跟着徒弟来找沙子龙比武并学武术,沙子龙不教;他晚上关起门来自己练,不传。

武林各派实力排行榜(真正的武林中人)(2)

沙子龙不保镖,改行开客栈了——武林中人,似乎与我们有些不同

习武之人如沙子龙,生活上大多有点特殊。一般地,习武者不会从事重体力劳动,需要多少有点积蓄,有大量的时间,有健康的体魄,有宽敞的庭院,有刀枪架子等。开客栈,似乎也是武术家的“正式职业”之一。

武林中人,有自身的习惯。习武者之间绝不勾肩搭背、搂搂抱抱,见面过去一搂肩膀:“咱哥俩好!”这不会有的。这是为了防止条件反射般地动手,进而引起误伤,也防止有仇家暗害。

武林中人,讲忠义、勇武,更是仗义疏财。之间互相拜访时,隆重的会让众弟子列队迎接,或者派大弟子出门迎接,少不了要摆酒筵招待,管吃管住。如果来人需要,还会赠送川资路费。如沙子龙所说:“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

武林中人,更为敬老。当着前辈做人做事,万不可托大,即万不可自大自傲。有道是拳怕少壮,岁月不饶人,世界上没有百岁老剑客的绝世高手。年轻武师在力量、速度等方面,都比老武术家强。但发现前辈已不如自己时,也万不可自我表现,一定要让手,以示尊敬。

武林中人,极重礼仪,武林朋友之间做客社交,如果有失礼节,让对方难看,那么对方很快就会端茶送客,下次不邀请你了。这里要详细解释:

现代练武的行礼,多是“左掌右拳”来行礼。一般是身体正直,双脚靠拢,脚尖呈90度夹角,左手为掌,右手为拳,顶在一起放在胸前20-30厘米处来互相行礼。而传统上,武林之中同样适用抱拳作揖的礼节,这个礼节与普通人有一些不同,是左手握右手抱拳后,左手的拇指与右手拇指交叉,且按在右手拇指上。还有一种,是右手握拳,左手的拇指和小拇指按住右拳的正反两个拳眼,而食指、中指、无名指都扣在右拳上。同样,武林中也普遍实行注目礼、鞠躬礼,重大场合实行跪拜礼。

若是手持兵器行礼,则十分有内涵。持刀行礼是双手呈抱拳行礼状,由右手握刀,由左臂托着刀,刀刃冲上,刀背冲下,这样来行礼。而持宝剑行礼,则是持行礼状,右手握剑柄,将宝剑持于右臂之下。持棍、枪行礼,则是棍、枪竖直,双手握住棍、枪下1/3处,端举到胸前行礼。

武术还讲究彼此之间传递兵器的方式。如果是递刀,要将刀倒着冲下垂直,握住刀柄,刀刃冲着自己,将刀柄递给对方。若是棍或枪,要把棍或枪竖直,枪头冲上,双手握住棍或枪下部的1/3处,呈持械行礼状举在胸前端给对方。刀、宝剑、棍还可以双手传递。刀、宝剑是双手将刀剑托平,右手托柄,左手托身,将刀刃冲着自己,恭敬地递给对方,请对方演练。同样,棍也可以双手传递。这些是最基本的,个别门派或使用特殊打造的兵器,还会有本门派自己的礼仪习惯。

以上是礼节,其实暗含着防御。习武要守“中线”,即人身体从头到躯干正中间这一条线上,都是不经打的地方,要随时防守。行礼就已经守住了中线,对方如果不讲礼,突然进攻,自己的双手或兵器已经举在胸前,便于防守自身,并立即变化招式,还其人之身。

武林并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而是要先学武林中的礼节与修为,并且始终提倡“武德比杀人伎俩更重要”。武林中不对付(合不来)的人,首选的是不跟你玩,而不是找茬儿格斗。这叫以武观德。《断魂枪》里的沙子龙、孙老者虽然有比武切磋的关系,但他们在武德层面都没的说。反观沙子龙的徒弟王三胜,开始并不敬重孙老者,被孙老者打败后还想让师父替自己报仇,则有些小气了。

沙子龙徒弟卖艺、被孙老者打败——武术的演练和实战,还要细说

《断魂枪》中,沙子龙的徒弟王三胜,满脸横肉,看起来年轻力壮,有功夫,但却被孙老者连续两次打掉了手中枪。他实际上是半吊子,没得真传,能练不能打。而沙子龙曾是名震江湖的镖师,但凡镖师,都是得真能打的。

武术分练法、演法和打法。即练习时的武术、当众表演的武术,和比武实战的武术,都不是一回事。

习武者往往偏重练习和表演,学实战的时候少。实战需要练步法,即比武要会控制敌我之间的距离,进而击中对方。俗话说,“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很多人学武一生,没学过步法和实战,多是能练不能打。因为实战打起来,每一招都是不一样的。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解玺璋的父亲解佩启先生是八卦掌一代宗师。解老先生晚年拍对打的武术教学片,镜头要一模一样拍三次,以形成标准,解老总拍不成。因为每次对方出招不同,自己接招也不同。这正说明解老很能实战,并说明实战是没法只对着教学片去学的。

实战的技能,必须是师兄弟穿上竹制、木制或塑料海绵的护具,戴上拳套护齿,手持竹刀竹剑,天天对打才能练出来。不这样练,肯定不能实战,纯属花架子。过去打把式卖艺的,有开硬弓、耍大刀的。那大刀120斤,围着脖子舞出各种刀花儿来,但那是为了招徕而做表演。要想在场子上站住了,要单学另一套贴身格斗的功夫,否则来人踢场子,耍大刀的功夫用不上。即便是真学了实战,擂台比武和街头斗殴,还是不一样的。

除了实战,兵器也很少教。刀枪无眼,兵器就是凶器,出手就伤人甚至要命。兵器顶多是教一两手。师父也要留几手,以作为自己的看家绝学。有些功夫,命里就是没人能继承,难以传下来的。沙子龙说:“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

武术是存在武功秘籍的,各种拳法都有若干口诀。清末民国以来,种种秘籍渐渐公开出版。北京牛街流传的白猿通背拳,有二十四式的拳诀“大全集”,共168字,相当于六首七言绝句。例如:

双手托天摔单鞭,进步撩阴冲天拳,紫燕抄水上下翻,错步颠肘用掌拦。

光看这类诗句是没法练的,必须由人手把手地教。武术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没人给您点破,可能一辈子也不懂。恰恰王三胜的这层窗户纸,沙子龙没为他捅破。

《断魂枪》中写:“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

沙子龙说:“我没收过徒弟。”

武林各派实力排行榜(真正的武林中人)(3)

孙老者跟着王三胜前来见沙子龙比武、学武,沙子龙不比、不练、不传——他们会怎样比武呢?

武林是讲“和为贵”的地方,严禁以武逞强伤人,绝不轻易比武。《断魂枪》中孙老者打王三胜,只当是教训孩子,根本没真打。历朝历代,都禁止民间立擂台比武和私斗。而清末以来,官府能力衰减,会有擂台赛发生,也会签生死文书,但一般不会下死手。若武林中真是起了纠纷要血溅五步,那肯定请人来说和,且打不起来呢。

但话又说回来,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习武最讲究脸面、体面和精神气质。练武的人最要的是面子,面子就是名声,丢了面子等于败坏了名声。打就要分输赢,分输赢就会传遍武林。输,不仅是自己没得混了,整个拳种都没人来学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比武有时是交流切磋,有时是决斗争高下。交流也是暗中争夺高下,这两种很难划分。比武要是真打,那自然是“举手不留情,留情不落名”。输了就栽了,而真把人赢大发了就结了仇家。输了赢了都不好,这武要怎么比呢?怎么比都行,宗旨是:要维护武林的生态平衡。《论语·八佾》中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无所争,但要在射箭时争!先作揖谦让对方,比赛完再一起饮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武林中的行事就是把这句《论语》中的射箭换成比武,要按“君子之争”的方式比武。

首先,不能与长辈、晚辈比武,与长辈只能是求教,与晚辈算指点,不可真拉架子动手。

其次,论规矩是一定要让对方先动手,俩人且让呢。俗话叫“接招(或躲闪)是君子,主动是小人”。

再次,可采用间接的比武。比射箭、比举重、比推手,或者身体接触时暗中较劲,会在待客中抓住手腕,暗中试试力气,来看看对方能否用力挣脱。表面上始终笑呵呵的,实际上是在过招。过去北方,有种比武方式叫打划勒巴子,在徐皓峰的电影《箭士柳白猿》中多有体现。两位比武者各坐一条长凳,面对面膝盖对膝盖地坐好,只用手来打,屁股一离开凳子就算输。坐着打没地方闪转腾挪,打起来凶得很,会连人带椅子一起飞出去,但这样还是很讲体面的。

再再次,若真比实战,也不比兵器,只比拳脚。比拳脚还不能真打,使招不使力,随时能收招,有碎石如粉的功夫,能挨到对方的衣服并不伤害,让对方知道这一下跑不了。打一会儿意思意思就得,一收招挑出圈外。表面上不分胜败,但双方和内行都看得出谁高谁低。此时互相抱拳行礼,承认对方武术高的,说“佩服佩服”;而另一方一定说“承让承让”。

这是比实战,再有的是比跤。北京有摔跤的习俗,叫撂跤,这真正是战场上的玩意儿。在古代,战场上人都穿甲胄,掉了兵器打拳踢腿是没用的,只能用撂跤把对方摔倒。比跤双方要在毯子上穿褡裢,从系褡裢的方式就能看出是不是内行,北京俗话说:“给他件褡裢,别说咱爷们儿欺负他。”撂跤分善手和恶手,恶手是能把人大头朝下往死里摔的,号称是穿了褡裢摔死摔伤自己负责,但一般也不会真摔,谁都不想受伤。

最妙的办法,是双方各自练一趟自己的武功来分高下;再往下发展,双方比聊天和空谈了,一聊——哎呀,您的武学修为如此之高,我甘拜下风。

这种不真打的风气盛行起来,间接的,传统武术渐渐地不往实战发展了,因为就算真打起来,忌讳太多。

一是打人不打脸,真“啪”的一下,给人家脸上来一拳或一巴掌,对方在武林没脸混了,当场就得跟你玩命。由此的影响是,传统武术不像拳击那样随时双手护头,专门盯着对方腮帮子打(腮帮子神经密集,一拳就倒,倒了还能爬起来)。这与不打脸都有关系。

二是不能打要害。具体的,有不打太阳穴,不打双目双耳,不打后脑、后腰、尾椎、裆下等。很多功夫天生就狠,专找人骨头缝儿、膝盖、关节等怕打的地方下手。这就看比武者的“手德”如何——是否真下狠手。下狠手是相对和互相的,你不狠我也不狠,你狠,我为了防卫,肯定比你还狠。

三是不能偷袭,不能用下三滥的招数,那样更有损于武德。过去也有很多韦小宝那样撒香灰、捏卵蛋的“神功”。有种神功名为“黏痰加一腿”:动手时先啐人口痰,人家用手一抹,趁势给人一脚。再有的,自己鞋里暗带个金属的鞋头,怀里揣个护心镜,撂跤时专扣对方粪门儿……这都不能用,太下作。

总之,我们看孙老者打王三胜,两次都是只把他手中的枪打掉,根本就没打身上。

实战中要是真玩了命,那必是牵扯到个人的面子和本门派名誉的事。北方武术一个大的集散地是沧州。谁要是口吐狂言“这地方没有懂武术的”,肯定有人上门比武,真来打他。民国时,上海滩曾有位以贩马为生的山东拳师马永贞,立擂台时号称“拳打南北两京,脚踢黄河两岸”,最后比武打赢了,被人背后捅刀子捅死了。马永贞的故事已拍成很多版电视剧,但他挂上“拳打南北两京,脚踢黄河两岸”条幅,就是打了武林中人脸,为武林所不容。

比武就是比面子。

而《断魂枪》的背后,沙子龙宁可被人传说“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儿动手”,也不露自己的五虎断魂枪。

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又微微一笑——“教什么?拿开水浇吧!”

“教什么?拿开水浇吧。”这是典型的过去北京人带刺儿、带点蔫损坏的说话方式,先调个同音字,再说个没关系的事物,借以进行讽刺或解嘲,让人有话没法接。例如:

“她那么虐待你,你还叫她妈妈?妈妈,还领家儿妈妈(老鸨)呢!”

“我怎么啦?招你惹你啦?”“怎么拉?蹲着拉(屎)。”

沙子龙不教,这并不意外。教武术的保守,有它正面的意义。

过去学武术,有的和现在补课班和家教一样,交钱来学,按此结算。这样学武术的,论师生,不论师徒。学生也不入武林。而真正磕头拜师学武术,对师父而言更重要的,是择徒,择传人。有道是“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武术这样的技艺,以师徒制来传授是最科学的。

武术是有门派的,每个门派都有各自的武学要义,甚至门规戒律,但没有“掌门”或“掌门人”一说,那都是武侠小说演绎的。一种拳法流传到全国各地,各地练法都不一样,各地的习武者不可能都组织起来推举个掌门人。因此,武术最重要的是自己所拜的师门。

在拜师时要给师父礼金。为了助兴,多会在仪式时演练武艺。而是否收为徒弟,首先看重徒弟是否讲忠孝仁义,懂礼义廉耻,甚至要“审看三年”。即便收为徒弟了,开始几年暗中考察,过几年才教点真功夫。徒弟如果人品不好仗武欺人,会有害于社会,有损于师门的名声,比其他行业更能祸害社会。

师父收徒弟也有自己的思考,徒弟里能打的,让他为门派扬名立万儿;会教的,让他主攻教学传播;有的徒弟是阔少,让他为师门提供点练武条件,无可厚非。师父会因材施教,根据徒弟身体特长而教不同的功夫,否则糟蹋我这门功夫,白耽误时间——白瞎。

传统上,徒弟是不练其他门派的武术,但一般师父不介意收带艺投师的弟子。习武者拜师之前可能杂七杂八练了很多年,自然会学各种武术了。学得杂不要紧,但关键在于没有师父下令,同门不能互相传习武功。师父没让教的不教,没让练的不练。教什么就学什么,不教也不能问,更不能偷学。一方面是礼制,另一方面不少武术之间理论不同,如果自己学错了,传给师弟们时传错了,既不好改,更对不起祖师爷,那不如不传。对于师父而言,与其徒弟自己瞎攒学了个半吊子,还不如徒弟是一张白纸从头教更好。

作为徒弟,有条件的能请师父来家长住求学,或长期住在师父家习武,且都不许睡懒觉,五六点钟一定得起床。徒弟会帮师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挑挑水、打扫打扫庭院之类,然后到院子角落自己练功。师父会委派大徒弟来带领练习,而这位大师兄被其他师弟称为“把手师”。能得到师父亲自示范一下,指点一番,则是非常金贵。而今风气逐渐开化,很多师父不介意弟子接触点其他门派的功夫了。

文丨侯磊

武林各派实力排行榜(真正的武林中人)(4)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 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