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发了登陆的行装清单。

这次想说一下两个月以来的内心感受。

实话实说,还请大家不要见笑!

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

还有两天来了整2月。

安顿好了,也有家了,周边基本都熟悉了,教堂也去了,语言学校也基本能跟上了。

生意虽然没开始,但前期准备工作基本OK了,等备好货,再物色店面也不迟。

(高客流,好店面对我做的生意影响不大)

原本一颗漂泊的心,好像现在才算慢慢放下来了。

虽然只有两个月,内心却跌宕起伏。

来之前除了攻略,备行装之外,也听了很多人的心路历程,麦主播的更是听了好几遍

但来了之后,发现和想象中还是有很大差异。

不是环境,

不是景色,

不是房子,

不是拉了东西,

说白了不是生理不习惯,

是心理不习惯。

总结了一下,60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鲜。

看什么,什么都好!

蓝天白天

无边草坪

花鸟鱼虫

优质食材

割草神器

各种第一次

狂发朋友圈……

除了金发碧眼怕老婆吃醋,能发的都发了

落地各类事务虽多

但难以抵挡得瑟的心情

看别墅那个美啊

这个院子大

这个车道宽

这个采光好

这个是双砖

这个坡度小

这个植物漂亮

这个色彩艳丽

这个地块平整

蓝天白云,色彩鲜艳,再配上绝对的个性化设计,真的很有立马购买的冲动

(炎黄子孙是不是都有地主情结)

看的第一套房子就差点买了

南北短进深,东西向很长,面宽足,阳光非常充足

南北有很大的坡度,设计成了双首层

房子在右边,北面花园非常规整(北面是南半球的采光面),东侧花园有斜角,坡度在8度左右

东侧墙体底部的小门打开看了一下,屋子下的架空空间很整洁

墙边有两个巨大的热水锅炉,洗澡会非常NICE

缺点也很明显,各种设施老旧(42年),不过就是莫名的喜欢

打算厨房翻新一下凑合先住,以后再翻建

1047平,105万,只还了3万,居然没谈妥

一周后再次接到中介的电话,问我们是否还有兴趣

后来也了解到这套房已经流拍过一次了

我觉得还是不错,只是并不值这个价

一周后周边又开始降价了,还是比较庆幸的……

其实还是两边信息不对等,刚刚感受到而已

总结一下:

从夏天来到了冬天

从北半球来到南半球

从稳定生活到居无定所

从社会主义来到资本主义

从不看价格到习惯乘五除二(称重物品)

从买食品看是否转基因到随便拿

新房子,新车子,新邻居,

新公园,新环境,新食材,

房子大,院子大,车子大,

阳光好,空气好,生态好,

各种拍,各种有趣,各种得瑟。

建议1:好房子太多了,慢慢挑

建议2:只活一次,想嘚瑟就嘚瑟

第二阶段:落差。

看什么,什么不好!

好的这些也不是没有经历过,但遥远的澳洲尚属首次,而且第一次来就定居下来。

渐渐这些好开始习以为常

开始逐一对比这里的不好

Doncaster east学区不错,但一点也不繁华,客观的说和繁华一点也不沾边。

租的房没地暖,没洗碗机,烤箱有点漏风,只有一个卫生间,没有智能座便器,木结构不隔音,春天一到,太阳非常毒辣,空气异常干燥,前后院的花草树木长的太快了,二周就要割一次草坪,修剪各种树枝、杂草。

虫子,虫子特别多,家中进虫子已经习以为常,就连原来一看到虫子就会尖叫的老婆,虽然还保持着尖叫的习惯,也经常非常淡定的随手拍死几只。

一天夜里不知名虫子把我咬了,一晚上下来全身至少20几个包,每个肿的像手指头那么大,头上就盯了5个,老婆不知怎么查的,说疑似是虱子。

担心在身上下虫卵,传染给全家,立马进卫生间,把全身毛都剃光了,放上热水倒上白醋,人泡在里面,才感觉放心一点。

就是脑海中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一只拔光毛的三黄鸡放在锅里的场景……

把被咬房间里喷上杀虫剂,把床都搬了出来。

这个房间里所有衣物,被套,枕套,全部60度洗过,暴晒晒过,全部抖落清爽再拿进家。

几天后发现虚惊一场,肿的快退的快,不过自此之后,衣物被子晒完之后,必定要拍打一番再拿进家,太阳一落山,前后门,缝隙处,敌杀死伺候。

另外就是下意识想点外卖,老婆也查了一下,这个地点,不在任何APP送餐范围内。而且一住下来就去开网络,也发现这个区还是ADSL,光纤11月份开通,现在开通了再变更需要好几个月,索性就不开了。慢慢一家人也就适应了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夜生活,没有宵夜,每周用流量看一部动画电影的日子。

中国胃的闹腾并未停止,看到大米1/2价,立刻多屯几袋,想念冒菜,想念涮羊肉、麻辣烫、小火锅……

但落差是相对的。

虽然居住条件“野趣”了很多,但精神层面异常丰富,全家读书,儿子一天至少两本英文绘本,这边图书馆办了二张借书卡,每张卡一次可以借70本,二张可以借140本,借三个星期。真的没有看错,是70本。图书馆还给儿子发了奖励表格,看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去领奖励,每周图书馆还有活动可以参加。

出来后,各国同学发来贺电,也帮我恶补了一下诸多历史和近期的国际大事,埋头奋斗20年就没抬过头,几天恶补了一下,惊讶之余,一介草民不知该当如何,先把家里料理好,再摇旗呐喊不迟。

上次和邻居说了想去教堂做义工的想法,老爷爷非常认真的,去了附近靠的最近的两个教堂,并且把地图画出来了,标了电话,告之先不要着急,先去教堂补习英文,你虽然在上语言学校,不过每周三中午,周四晚上教堂有免费的语言老师,可以让你更快的进步。

第二天正好是周三我就去了,真的有,好多好多老师,她们都是义工,免费教新移民,每次教二个小时左右,从1对1,到1对4不等,我带儿子一起去的,还给了画笔,图画,绘本,给他玩。

看地图,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二片公园,一南一北,都是1公里左右,开车几分钟就到了,为什么说是一片,因为真的很大,有小溪,有野鸭,有足球场,板球场,路边有饮水器,烧烤台,下午三点去就碰到很多人跑步,更多骑自行车一闪而过,分明就是湿地公园,没有门票,没人管理,和居民区就是各自家后院木板隔着挡一下,这边是家里的院子,另一边就是大自然。

这就是澳洲人们的生活环境,对比公共硬件设施真的比不上天朝,被甩了几条街,但论生态环境,邻里之间、道德规范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落差是相对的,但我喜欢这样的落差,但至今还未完全适应这样的落差。

建议1:和结婚一样,过日子前多看对方的缺点,结了,就不要抱怨,以后只看对方的优点,并把缺点看成是优点,因为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建议2:慎重选择初始落脚点!

第三阶段:失落。

以后的岁月请孤芳自赏...

为什么会谈到这个字眼,从情绪上讲,确实是的,有点失落。

仔细想来,应该是因为外界环境改变引起的。为什么?因为太安静了。在浮躁的环境中待久了,一下子进入了安静的世界,各人都保持着距离,初来乍到也没有任何朋友,是一种无人沟通,无处宣泄的感觉……

现在我开始理解,那些独自来或一个人带着孩子来的朋友,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立刻落地生根后的寂寞。如果英文再不好,那绝对是一种煎熬。

全家来了都避免不了有这样的感受。

仔细形容一番,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因为这里没人在乎你是谁,你过去是谁,你有多少钱,因为大家的日子过的都差不多。你家里也不太会有客人来,你有几个PRADA也不会有什么人想知道(除了小偷),因为人本来就少,澳洲普通人更是完全的实用主义,并且有多少用多少,大部分人的存款据说不超过500元。(前几天游行看的报到,但估计并不绝对吧)

这样其实特别好,只是我们在哪里都讲关系的环境里呆久了,真的不适应。

我一开始还有一点点醉氧,可能是因为刚从大西北海拔高的地方回来,还没怎么拆箱,就打包飘洋过海了。解决办法是发动汽车,闻了一会尾气,第二天早上就不嗜睡了。

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这里你有大把的时间,属于自己的时间,就算全家都在一起,你也一定会拥有很多的个人时间。就像今天,儿子要和我睡,老婆还在看书,我抱着笔记本在床上写了三个小时了,等会睡前,我打算拉开帘子看看天上的星星,只要没有云的日子,看的异常清晰,虽然不知道是多少万年以前发出的光线。

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感觉,

第一,生活节奏突然放慢,所以时间变长了,很长。

第二,老婆越看越美,因为看到的人很少,女人更少。

建议1:选好区住,安全。

建议2:身外之物,少带。

建议3:整理行装时看看断舍离。

建议4:“放下”的越多,来了越轻松...

第四阶段:思考。

也许以前我们思考赚钱多

所以我们来了

那么以后我们思考什么?

在这里,当你很闲有大把时间时会健身、读书、学英语,做饭,等等很多事……

一个好兄弟,在移不移的时候,他问,去了之后干嘛呢?我随口回答,去了就知道了。

另一个发小,在加拿大待了八年了,我问他,为什么去?答:活着,好好活着,明白的活着。

麦主播说过,在这里其实就是全家人在一起看看花开花落……

所以初春,院子里含苞待放的时候,我在那里等了很久,花开了

也许第二年这个院子里是我们又或者另一家人在同样的位置看着花又开了

对于这一株小小的植物来说,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都仅仅是过客

思考什么呢?

其实什么都可以,只是需要记住一点,你所爱的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建议1:学好英语,这决定你在这里的生活质量。(如果你是在这里定居的话,而且请不要浪费现在的时间)

建议2:如果可能尽量全家来,陪伴是最长情也最实际的告白与爱...

衷心祝愿大家都一切顺利!!

墨村Jason

2018.10.28

为方便大家查询过往日志,链接如下:

(点击即可直接跳转)

Jason的墨村生活日志(一)登陆行装准备

Jason的墨村生活日志(二)如何最快安家

jason的vlog日记的个人主页(Jason的墨村生活日志)(1)

jason的vlog日记的个人主页(Jason的墨村生活日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