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44年,戚继光送别了刚刚去世的70多岁的老父戚景通,以17岁的年纪袭职登州卫(在今山东蓬莱)指挥金事,数年后,明政府又升他为团署指挥金事,负责山东沿海的御倭事务,一身重任压在了这位青年肩上。

戚继光抗击倭寇是什么时候(戚继光抗击倭寇)(1)

明朝时期,日本倭寇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给我国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戚继光从小受父亲的教育,爱国思想十分强烈,跟随父亲练就了一身本领。不到20岁,他就能拉开三百多斤的弓。他上任后,积极布防御敌,使倭寇不敢入侵。当时,倭寇在海防弛废的福建和江浙沿海一带为祸炽烈,为了剿灭浙江沿海的倭寇,戚继光被调到浙江。1556年,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当时,大汉奸,海盗头子汪直勾结倭寇在江浙沿海焚掠抢劫,人民极为痛恨。明朝军队纪律松弛、斗志涣散,经常吃败仗。倭寇进犯龙山所(今浙江舟山县境内)时,明军在雁门岭惊慌而逃,只有戚继光率领的原班人马行伍不乱,敌人才不敢轻易追来。这一仗虽然打击了倭寇的气焰,但也暴露了明军的致命弱点,使戚继光深深感到,必须建立一支勇敢善战的队伍,才能打击敌人,保卫海防。

他看到金华、义鸟一带人民矫健勇猛,就从农民和矿工中召募了3000人,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教以各种火器的使用方法,根据南方湖塘多的特点,依据地形地势创造了崭新的步兵阵法,并配备大量的战舰、火器和兵械。他还严肃军纪,规定擂鼓进军,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冲锋奋进,不得后退;鸣金收兵,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决退回。他对大家说:“倭寇正在残害我们的父老乡亲,你们一定要苦练杀敌本领,把敌人从我国土地上赶出去!”经过严格训练,这支军队有很强的战斗力,被称为“戚家军”。

为了打击海盗头子汪直,为民除害,戚继光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诱他投降,终于使汪直落入包围圈中,于1557年底投降。三年后,在杭州被处死,人民无不称快。

1561年,倭寇2万余人进犯浙江,几百艘倭船,在沿海几十个地方登陆。戚继光为了不使敌人漏网,有意先让敌人进来,然后派兵封锁登陆口,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同时,把主力部队埋伏在台州附近的上峰岭上。为了迷惑敌人,他命令士兵手执松枝,伪装成松林。不久,一股倭寇直奔上峰岭而来,远看岭上一片松林,没有一兵一卒,就大胆顺岭下道路行进,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突然一阵进军鼓响,戚家军扔掉松枝,漫山遍野地从岭上杀将下来,敌人猝不及防,夺路而逃。

在一阵喊杀声中,倭寇有的被砍了脑袋,有的坠崖而亡,有的屈膝投降,有的自相践踏,余倭返身逃回,后路早已被堵,只好束手就擒,这一仗打得干净利索,倭寇几乎被全歼,战果辉煌,使戚继光威名大震,声威远播。接着,戚继光又率军在台州地区打了十余仗,连战皆捷,共歼敌1400多人,焚猝毙命者4000余,救出百姓万人以上。大军凯旋时,台州百姓官吏出城20里相迎,盛况十分感人。

倭寇在浙江沿海遭到重创后,就聚集到福建沿海继续肆虐。1562年,戚继光奉命到福建抗击倭寇。由于军队连续奔走追歼敌,往往连吃饭时间都没有。戚继光创造了一种行军时用的方便干粮,这是一种圆形烧饼,烧熟后烘干,用绳子串成一串,背在身上,饥饿时随时可以食用。因是戚继光创制的,又称为“光饼”。由于戚家军有如此吃苦耐劳的作风,连战皆捷就不奇怪了。

在福建宁德县城东北20余里,有一海中小岛,叫横屿,是倭寇盘踞了三年的重要巢穴。打掉了这个贼窝,可以大灭倭寇的威风,所以,戚继光决定何机拔掉这个毒瘤。

横屿离海岸约10里远,中间有浅滩相隔。涨潮时浅滩里一片汪洋,退潮时浅滩里尽是泥浆。如果进攻此岛,潮退时用陆军会陷入泥潭无法前进,潮涨时用海船又容易触礁或搁浅,困难极大。戚继光向当地人民询问登岛办法,当地人民因深受倭害,早盼着把横屿岛上的坏蛋们消灭,所以纷纷献计献策。戚继光采用了老百姓的意见,在海水退潮时分,命令士兵们各背一捆谷草,把草铺在烂泥上,用手脚在草上爬行,争分夺秒往岛上赶去,还不到涨潮时间,戚家军已经开到了岛边。倭寇万万没有料到家军竟从烂泥上爬了过来,等他们发现戚家军时,已经晚了,戚家军蜂拥而上,边打边深入岛上的敌人内部,不消几个时辰,全歼岛上倭寇5000余人,解救了被抓到岛上的老百姓八百多人,狠狠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在美好的中秋之夜,戚家军和被解救的百姓在横屿岛上共庆剿灭倭寇的巨大胜利,唱起了激动人心的赞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冲斗牛。主将亲我兮亲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今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这曲充满感情的赞歌,表达了对戚继光的由衷敬仰之情。‘后来,戚继光又率领戚家军在闽浙沿海打了一连串胜仗,到1566年,基本上平定了倭寇之乱,保卫了祖国海防。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终于有了保障。不久,他又奉命北上蓟镇,在16年的岁月中又多次指挥部队打败了蒙古骑兵的进攻,为保卫首都北京城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戚继光爱国杀敌、屡战皆捷的英名,传遍了中华南北,并流传后世,至今仍为我们所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