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的一天,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一时间还成了热点新闻,被众网友调侃了一番。这件事就是“量子接骨”,即用“量子”远程操作就能帮助接骨。

骨折断端如何植骨(骨折了怎么办柳枝接骨)(1)

当时,有位先生听说山东某生物科技公司有“远程量子接骨”项目,宣称可以开发人体与宇宙空间的共鸣能力,不用面对面,不用身体接触,只凭借一张照片,异地就能“远程接骨”;而且该公司的人还声称曾有人出几百亿元买这个项目,他们都没答应。

明白人一听就知道这是陷阱,但还是有人经不住诱惑,直接投资了30多万元。一开始,还能享受两万多元的“返利”,觉得还不错。但没过多久,这家公司突然失联,人去楼空,再也联系不到了。最后只能选择报警……

像这种冤大头可不止一位,但如此明了的陷阱,上当的人竟也比比皆是,真是“智商不够,金钱来凑”。量子如若有知,恐怕也会觉得惭愧。

接骨这么高技术含量的事情,不是想接就能随意接的。比如《骨伤科学》中提到,骨折的内固定物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必须能与人体组织兼容,抗酸抗碱,不起电解作用,必须无磁性,固定后长时间内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老化,不容易发生疲劳性折断等。这才是合格的骨骼固定材料。用量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来接骨,除了玄幻,再无第二种感觉。

骨折断端如何植骨(骨折了怎么办柳枝接骨)(2)

骨折内固定

不过,在我国历史上,还真有人用一种特殊的物件来接骨过,就是柳枝接骨。这一方法曾经也是风靡一时,成为中医治疗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很多人想借此发扬中医事业,并与当时的西医进行现代化的对接。结果究竟如何呢?

为什么是柳枝?

很多人把柳枝接骨当作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实际上它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不过,当时的医学书中提到非常少,也不完整。

之所以选择柳枝,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认为柳树有很多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关于柳树的所有药用信息:柳絮、柳叶、柳枝、柳树根白皮、柳树的胶、柳寄生,甚至柳树上的蠹虫都能当药用。比如治疗吐血、面上长疮、牙龈痛、耳朵痛流脓等,而且单用就行,既简单又方便。在这样的知识框架下,柳枝也被赋予了特异功能,简直成了一棵巨大的“医药宝库”!

骨折断端如何植骨(骨折了怎么办柳枝接骨)(3)

柳树全身都是宝

明清时期的医学家傅青主在《金针度世》中最先提到柳枝接骨,方法是:把柳枝剥皮,弄成骨头形状,再在柳枝中间打出一个空腔,然后放在两段碎骨头的切面中间。安放的时候,柳枝两端和骨头的两切面要涂上热的生鸡血,再把“石青散”(也叫紫袍散,中医外科上的常用方剂,主要原料为石青、朱砂、月石、胆矾等)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缝好,敷上接血膏,夹上木板,接骨即大功告成。

清朝的钱秀昌在《伤科补要》中也有类似记载,不过书里面提到的是杨木。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钱秀昌简要地介绍了一件事,说他曾亲眼见到有个脚部骨折的人,医生用杨木帮他接骨,病人躺了100多天,骨折就好了,走路也没事了。

此后,柳枝接骨就以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形式在民间传播,具体操作细节通常鲜有人知,所用的材料也不局限于柳枝,还有诸如梧桐、桑枝、杨木,甚至甘蔗等。比如民国时期,湖南地区就曾出现与柳枝接骨类似的梧桐接骨。据说当时的一位叫罗方庭的人擅长外科手术,精通梧桐接骨术。他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帮一个尺骨折断的人成功进行了梧桐接骨,一个多月后这个人竟然痊愈了。

错误的技术

真正让柳枝接骨“成名”的,是1958年7月《健康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当时武汉市的中医师刘达夫成功为一位刘姓印染工人进行左下腿胫骨骨折的柳枝接骨术的事。尽管很多细节不甚明朗,但是这一技术的神秘面纱终究是被揭开了,且首例临床案例就是“成功的”,还被官方提及。当时的很多人为此欢呼不已,正如文章中所写,一项已经失传了的祖国医学遗产被刘达夫医生挖掘出来了。

骨折断端如何植骨(骨折了怎么办柳枝接骨)(4)

其实刘达夫之所以选择柳枝接骨,一方面是缘于他的老师的遗言:“对手术不能整复的粉碎骨折,可用柳枝接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清朝的医书《伤科补要》中看到“杨木接骨,破腹建肠,解胪理脑”的字样。于是,他想攻克这一难题。

最开始,他在西医同事的帮助下,1957年10月到1958年6月,先后在9只狗身上进行了实验。1958年4月,武汉医学院曾出具一份鉴定报告:“局部切开外观肉眼完全正常,光拍片柳枝嵌入部分密度较高,局部切片已完全骨化,未发现柳枝残迹。”到6月份,另一份鉴定报告认定:“经脱钙切片检查,镜下见全部为成熟的骨组织,生长良好……骨折处愈合良好。”可以说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后来就是印染工人事件,将柳枝接骨推向了高潮。据说这个工人在接受了柳枝接骨后,身体状况良好,术后7天就不用注射青霉素了,精神、食欲和睡眠也没问题;4个月后,“完全愈合,能够下床行走了”,后来还能参加劳动,可以说“完全获得成功”。

之后,各大媒体也开始进行疯狂宣传,柳枝接骨被迅速塑造成中医成就的一个典型。如有报纸称其为“已经失传20多年的祖国医学遗产”“祖国医学宝库里挖出来的珍宝”等,还有人称“柳枝接骨为祖国优秀医学遗产之一”“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骨科医学所不能比拟的”……

不用石膏,轻松接骨

刘达夫在当时究竟是如何进行柳枝接骨的呢?当时的一份报纸上利登的手术具体流程是:

(一)手术用物及手术器械准备:

1.新采柳枝一根,粗细与(骨)相等。

2.雄鸡一只。

3.普通骨科截肢所需用器械一套,另加柳枝钻孔器及削(修)柳枝刀具各一即可。

(二)手术方法及步骤:

1.腰麻后平卧手术台上。

2.患肢皮肤常规消毒。

3.手术野区铺好消毒巾。

4.在原伤口处行扩创修理,暴露骨折断端。

5.将断端锐利之处用骨锉磨平。

6.柳枝量成骨质缺损形状,做成短棒。

7.将柳枝嵌入两骨折之折(断)端。

8.将雄鸡冠血滴人柳枝接骨处之两端。

9.将雄鸡大腿内侧取下皮肤一块植于患者伤口上(有皮肤缺损者用),周围用丝线缝合。

10.伤口周围撒生半夏粉及银翠散适量,再敷半松膏,全小腿以包扎,夹板固定,送回病房。(注:此例是有伤口及骨质缺损之操作法若是骨瘤或骨质缺损无伤口者,不宜采用。)

这一“创举”很快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在柳枝接骨的发源地,卫生门还主办了柳技接骨技术的学习班,制了教学计划,成立了“柳校接份协作委员会”同时,很多媒体也展开大规模宣传。据说声势还远海外……就这样,柳枝接骨成了中医新成就的标志和典型代表。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超过20个省的几十家医疗单位在近千只动物和近500例临床患者身上进行了试验。

骨折断端如何植骨(骨折了怎么办柳枝接骨)(5)

而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争论,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就是柳枝能不能消失和骨化——变成人的骨头。一开始,有人坚信柳枝能变成人的骨头,而有的人持谨慎态度。到1959年3月,柳枝接骨在临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武汉市卫生局才下发通知,除了在动物身上试验外,暂停临床应用。1959年,天津一名医生的试验发现柳枝转化成骨“行程过于缓慢,新骨生成量太小”;第四军医大学的另一位医生则发现柳枝骨化非常缓慢,且动物性差异很大;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研究则认为“柳枝本身没有转化为骨的迹象”。比如,在武汉进行过柳枝接骨的190多例临床病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失败案例”,近50例柳枝脱落,近60例柳枝未骨化,还有其他不良反应。在所谓的“成功案例”中,也出现了诸如断端错位、不连接等。最终,柳枝接骨被认定为“错误技术”。

骨折断端如何植骨(骨折了怎么办柳枝接骨)(6)

对于柳枝接骨,我们不否认它的初衷是好的。但只有好的初衷,没有理性地思考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甚至是有害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柳枝接骨的逻辑大概也源于此吧。既然人的骨头断了,那就从自然界找方法。而柳枝看起来很有韧性,又容易获得,这样的材料,自然是接骨的不二之选了。

其实,柳枝接骨事件更像一种关于骨科方技的民间传说,靠着大众的一时激情,加上一些人的带动,传说照进现实,一跃变成了众人探寻的宝藏,受到万众信赖。如今看来,这一现象同样是特殊年代的一次疯狂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