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张謇的优秀品质(秉承文章报国的近代报界宗师张季鸾)(1)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是后人对于近代报界宗师张季鸾的评价!

张季鸾,中国新闻家,政论家。曾任孙中山秘书,起草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生于1888年卒于1941年。陕西榆林人,出生地山东邹平,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其主要成就为发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

生平简介:张季鸾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死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1908年留学毕业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后因文章言论开罪当局被捕。出狱后,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

可以说在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后,是他一生事业最辉煌的时期。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在办报实践中始终坚持“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唯有大公报的报道文章对于红军不称“共匪”,在提到“剿匪”时也用引号。

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所谓“文人论政”,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就是蕴含深重的伦理担当,即“对于国家社会负有积极的扶助匡导之责任”。“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这是张季鸾对自己社评技巧的概括,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宗旨。

史料记载民国时《大公报》《京报》《申报》《星岛日报》等报刊都有各自的抱负和使命,他们反映民意,以监督政府为天职。因为不屈服强权,常遭当权者忌恨,一些报人因言获罪,被投入监狱甚至丧命。张季鸾也多次陷入牢狱,有一次入狱三个多月,出狱后在《稚言》月刊发表《铁窗百日记》。

其文不传而传,季鸾虽死不死!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去世后,中华民国史上为一报人举行“创记录”的隆重追悼活动。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他同样都做出极高的评价。毛泽东称其为:“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总理则亲题:“文学巨擘,报界宗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