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只有150平方公里多一点的地方,土壤以沙土和红壤土为主,年平均降雨量1000公厘出头,但年蒸发量有1680公厘以上,虽不至于一片荒漠,但缺少水源是不争的事实,只能种植些耐旱的植物现今岛上虽然满眼望去一片绿色,那也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限制建设,多年大量造林的结果我们牧民的影片看多了,总以为适合养马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之地,怎可能是这福建沿海的蕞尔小岛?然而事实上金门牧马不但古已有之,而且来养马的先民还被奉为开发金门的英雄,立庙享祀,至今香火不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柏林有没有马?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柏林有没有马(金门有马)

柏林有没有马

在这只有150平方公里多一点的地方,土壤以沙土和红壤土为主,年平均降雨量1000公厘出头,但年蒸发量有1680公厘以上,虽不至于一片荒漠,但缺少水源是不争的事实,只能种植些耐旱的植物。现今岛上虽然满眼望去一片绿色,那也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限制建设,多年大量造林的结果。我们牧民的影片看多了,总以为适合养马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之地,怎可能是这福建沿海的蕞尔小岛?然而事实上金门牧马不但古已有之,而且来养马的先民还被奉为开发金门的英雄,立庙享祀,至今香火不辍。

根据史料,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钦命派陈渊做牧马监,带领着12位不同姓氏的牧马人到浯洲养马,浯洲就是金门古时候的称呼。他们先在小金门(一名烈屿)建立了牧马寨,这就是金门第一所公务机关。后来这13姓牧马人逐渐发展到金门每个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今天牧马侯祠的所在,大金门丰莲山。

陈渊死后,金门居民怀念他,为他立祠,祭祀不绝,大约五百年后,还上奏请当时的元朝朝廷追封他为侯,皇帝还御赐一块匾额,上书“孚濟”二字。到底一介马夫,生前地位卑微,死后如何得享如此尊荣?

关于陈淵的功绩,神话的也有历史的也有,不过,历史的篇幅短神话的传说长,那么,我们先说长的吧。

传说陈淵善于养马,更善于训练马。经他训练过的马会得认得颜色。不管马跑得有多远,只要陈淵一敲鼓,并且树立起各种颜色的旗子,分散在岛上各处的马,立马就会按照自己的毛色走到相应的旗子底下排队,并且公马和母马还会自动分列。此外,他还是优秀的马医生,所开的药方,马吃了病就好了,人吃了,一样药到病除。这不知道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还是最早的“动物实验”。

当然,光是驯马和医马也不能名垂史册,被民众怀念,甚至把他当成神来敬拜。所以就有了更神话的故事。父老相传在元朝末年,金门苦于倭患,几乎要被岛滅。剩下的居民就来到当时的陈淵祠(那时还没被封侯)向他哀告,据说霎时阴风阵阵,墙上画的马匹引颈长嘶,仿佛欲破壁而出。不久,海面狂风骤起,浊浪滔天如万马奔腾,停船海面的倭兵几乎全员覆灭,侥幸逃过一劫的也被金门父老活捉。由于这件事情太过离奇,上报朝廷以后,就追赠他为福佑圣侯,后人习惯叫他“牧马侯”,并赐给他“孚濟”匾额。孚者,信也;濟者,利也。其实按照金门人尊称他为“开浯圣王”来看,陈淵和他的12位伙伴对金门的真正贡献应该是胼手胝足、辛勤劳动、开垦金门,使得这块荒岛,一跃成为生养众多之地,这才是13姓先民最该被纪念的功劳。只要对人民讲信用,使人民富足,人民就感念你,我们就是这么一个重情重义的民族。

传说经过陈淵等的开拓,金门马匹的头数一度过万,家家户户都养马,为何到如今全岛只剩下50匹左右,而且都养在以训练为目的的马会和以游乐为目的的马场里,一般家户养马的风气几乎禁绝,又是怎么回事?论起金门养马风气的衰落,罪魁祸首还是首推“倭患”。

来过金门旅游的朋友都知道,在双鲤鱼湿地公园有块“马夫淚”石碣。原来在1945年,侵占金门的日军眼见大势已去,为了和福建方面的日寇会合继续窜逃,竟然强征本地的骡马和马夫为他们驼运辎重,被征去的马夫和马死伤惨重,几经战乱,马由与人并肩开拓金门的伙伴、福星,一夕成为致灾的祸星,于是岛上养马的风气逐渐消失转薄,相信马若有灵,也会堕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