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科研团队(潜心科研攻关的高铁筑基人)(1)

黄海在实验室工作。

高铁作为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在中国高铁事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有那么一群科技工作者不舍昼夜,辛勤奋战,攻克难关,他们之中,就有中铁四局集团工程材料科技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海。他脚踏实地做好科学研究,带领团队突破一项项核心技术,完成多项高铁及混凝土领域的建筑工程材料科研应用,用初心与坚守当好高铁筑基人。

锐意创新

聚力攻坚破难点

2007年,研究生毕业的黄海进入中铁四局集团工程材料科技公司,自此开启了他与建筑材料研究的不解之缘。多年来,黄海和团队成员聚焦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充填层材料这一细分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成功打破了国外原料垄断,完全实现自主生产,在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了造价。

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专用乳化沥青及配套砂浆技术为例,该成果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率,为公司创造产值约20亿元。2017年,黄海带头组织完成的《聚羧酸减水剂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开发了新型外加剂产品,较好解决了应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适应性问题,先后成功应用于京沪发高铁、蒙华铁路、川藏铁路等重点项目,累计销售50余万吨。

成绩令人振奋,奋斗充满艰辛。在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大规模采用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高速铁路建设初期,黄海和团队自主研发的材料在建设单位组织的试验PK中全部失败。“正式施工迫在眉睫,没有合格的材料就意味着无缘京沪高铁这一世界瞩目的工程。”黄海告诉记者,为了及时研究出合格的材料,他和团队将实验室搬到工地,边研究边试验,历时近半年,最终摸索出一套稳定的材料体系和施工工艺,成功应用在京沪高铁蚌埠—宿州段施工中。“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宿州段在联调联试时跑出了最高时速486.1km/h的世界纪录。”黄海自豪地说道。

聚焦需求

勇解难题显担当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一直以来,作为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黄海始终坚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随着我国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对充填层材料自密实混凝土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普通自密实混凝土扩展度损失快的难题,黄海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带领技术团队开展《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用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及施工技术研究》,成功研制了自密实混凝土专用聚羧酸减水剂及粘度改性剂,产品成功应用于郑徐客专、京沈客专、昌吉赣客专等高速铁路重点工程,创造产值超4亿元。

随着国内高速铁路运营时间的增加,铁路线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黄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并针对不同的病害研究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修补材料、设备及机具,相关成果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特等奖和铁道科技一等奖。

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各类协会科技奖共13项;获专利授权53项,中国专利奖1项,安徽省专利金奖2项、银奖1项……多年来,黄海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个人也先后荣获“詹天佑青年奖”“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黄海始终保持着谦虚和从容,“获得荣誉的基础是创新行为及成果应用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效益,而这些效益来自于创新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企业、社会提供的发展平台,更应该感谢优秀的平台、团队以及合适的机遇。”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黄海不追求荣誉和奖励,不在意鲜花和掌声,凭借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激情,他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为我国高速铁路和其它基础建设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建筑工程材料的进步。谈及未来,黄海表示要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和团队开展绿色低碳建材研究,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