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本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号茶山居士,江西赣州人,晚于李清照一年后出生。曾几与其三位兄长一道,自小随父亲曾准投在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门下学习,一家五人均学养深厚,并相继高中进士,各自为官;其三位舅舅是孔子第四十七代后人,也是当时名人贤士。曾几为人正直,曾经与兄长一道不惜得罪当时的宰相大奸臣秦桧,遭到免职,闲居达七年之久。秦桧死后,方才出山为官。曾几与李清照一样,经历了北宋灭亡、南宋诞生的历史时期。陆游26岁时拜曾几为师,得到他的倾囊相授。陆游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在他成名后所著诗作《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中尽显无遗,“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其中颈联更是满怀深情地追忆恩师,当年如何教诲他在“平夷”处下功夫,而不往“藻绘”处做文章。

三衢道中曾几作者简介(三衢道中作者曾几一门五进士)(1)

三衢,山名,位于浙江衢州。梅子,果梅树的果实,也叫青梅、酸梅等。

每年六、七月间,江苏、浙江等地方会有一场历时一个多月的雨,梅雨。梅雨季节过去之后,梅子开始黄熟,天气转为晴好,正是上山游玩的绝佳时间。诗人乘兴而来,在山下摘得几颗梅子,梅子的味道青涩酸甜,久而不能忘。最初是乘上小舟,泛溪而行。小舟轻快,凌波而去,小溪清澈见底,水波潋滟,好一番风致。等到小溪将尽,弃舟登岸,又在山间小道上徐徐而行。正是初夏,树木葱茏,密密的浓阴跟来时路上所见的茂盛并无二致,而且听到了绿阴深处,四五声黄鹂的啼鸣宛转而来,更添了山中的幽静。

三衢道中曾几作者简介(三衢道中作者曾几一门五进士)(2)

这首诗按游览所见,依次道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字里行间悄然暗藏着愉悦的兴致。先写梅子初熟,酸甜可口令人舌下生津;继写久雨终晴,心情便也如天气一般放晴;后用一个“却”字,点出游览方式变化的可喜;再写阳光虽好,始终有绿阴遮护;终写“鸟鸣山更幽”,黄鹂来相伴。深得自然自在之趣。

诗中的入声字有:日、却、绿、不、得。这首诗押“庚”韵,庚韵绵远悠长,适合表达本诗中诗人从容徐行,悠闲自得地体味自然之趣的心境。诗人每一小句都通过入声字的跳跃来暗示心情的舒适和愉快,值得朗诵时仔细揣摩。

(《三衢道中》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本文系小语教材百首古诗系列解读之一,敬请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