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出自《三言二拍》之《警世通言》,原名《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已对生涩难懂的词句进行简译。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基础上作出少量改动,使故事内容更加通俗易读。敬请知悉。

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大臣名叫俞瑞,字伯牙,楚国郢(yǐng)都人氏(今湖北省荆州市)。他虽是楚国人却在晋国做官,官拜上大夫。一次,奉命出访楚国,诸事完毕后,辞别楚王回朝复命。因见故国江山秀丽,风景无限,便想好好游赏一番。于是上奏楚王,请求从水路返回。楚王准奏,拔了两只大船给他。

一天,船行至汉阳江口。突然狂风大作,波涛翻滚,天空下起了大雨。船不能行,只好泊在山崖下。不多时,云开雨散,天上现出一轮明月。伯牙在舱中坐的无聊,便命书童焚香,自己坐在案前抚琴一曲。正弹奏间,突然,“刮剌”一声,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忙问书童船停在什么地方?书童问了船工,回报因风雨阻拦停在山脚下,且四周并无人家。

民间故事牛三救孤儿(三言两拍故事摔琴祭知音)(1)

伯牙十分惊讶,心想要是在城内或村庄,或许有聪明好学者偷听,所以琴音突变,出现断弦之状。但这荒山野岭,哪有听琴之人?定是仇家刺客或强盗贼寇要劫财。于是,忙吩咐左右上岸搜寻。忽然岸上有人答话道:“舟中大人,不必起疑。小人并非奸盗,乃是樵夫。因打柴晚归,又遇狂风骤雨,只好在岩石中避雨。看到大人抚琴,便停下来听琴。”伯牙听见他说“听琴”二字,大笑道:“山中打柴人,也敢自称‘听琴’!我也不计较了。”唤左右随从,打发他快走!

那人听见了,不但不走,还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此言差矣!岂不闻:‘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 伯牙听他出言不俗,转恼为喜,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可知道我刚才弹的什么曲子?”那人答道:“小人若不知,也不来听琴了。大人所弹,乃孔仲尼的叹颜回,可惜弹到第三句时断了弦,第四句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伯牙听他说的准确,大喜过望,忙叫左右请到船上相见。那人上了船,果然是个樵夫,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挑柴用的木棍,两头削尖可插入柴捆中),腰插板斧,脚蹬草鞋。摘下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衣衫;扎扎实实布衣平民无疑。但见他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放在船舱门外。又脱下草鞋磕了磕泥水,重复穿上,走进舱中。见了伯牙只拱手行礼却不下跪。伯牙身为晋国大臣,眼里哪有平民布衣。起身还礼怕失了官体,又不好意思叫他离去。只得微微抬手,道一声:“贤友免礼!”唤书童看坐。那书童取了一张小矮凳放在下席。樵夫也不谦让,当下端坐了。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心中略有不满。因此也不问他姓名,也不招呼人看茶。沉默许久,问了一句:“方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声:“不敢。”伯牙又问:“既来听琴,必知琴的出处,敢问足下,此琴何人所造?有何妙处?”这时,下人来报,风向顺了可以开船。樵夫担心误了伯牙行程,正要起身告退。不想伯牙笑着说:“只怕你不懂琴理。若讲得有理,不做官也不是什么大事,何况迟行这种小事!” 樵夫听了此言,再无顾忌,开口说出一番话来。

原来此琴乃伏羲氏所雕。有五位神仙之灵光,从天而降落在一株梧桐树上。引来百鸟之王凤凰栖息。伏羲得知后,命人将树砍伐,准备雕琢成乐器。那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为天、地、人。轻叩上段,声音太清,弃了;叩下段,声音太浊,也弃了;取中段叩听,声音清浊相济,轻重相兼,为可用之木。将此段放到长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捞出阴干,选良时吉日,由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堪称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宽八寸,按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后宽四寸,按四时(春夏秋冬);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有十二徽,按十二个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尧舜时弹五弦琴。后因周文王被纣囚禁,其子伯邑考,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后武王伐纣,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先是宫、商、角、徵(zhǐ)、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繁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不弹。何为八绝?此琴抚到尽美尽善时,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民间故事牛三救孤儿(三言两拍故事摔琴祭知音)(2)

伯牙见他对答如流,恐是提前记熟的。决定再试他一试。便对樵夫说:“足下既知琴理,倘若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听出来吗?”樵夫回道:“请大人试抚琴一回,小人用心猜度。若猜不准,大人休怪。”伯牙于是将断弦接上,沉思半晌,将意念投向高山,抚琴一曲。曲毕,樵夫称赞道:“妙极了!大人之意在高山!”伯牙不语。又凝神再弹,将意念寄予流水。樵夫又称赞道:“美极了,志在流水!”简单两句,道出伯牙心事。伯牙方才起身行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请问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答到:“小人姓钟,名徽,贱字子期。”当下,两人互通名讳重新见礼。子期坐了客位,伯牙主席相陪,命书童上茶,喝完茶又取酒共饮。

席间,伯牙询问子期家中情况。子期也不隐瞒,言说家中有年迈父母,因只生他一子,故而宁愿打柴为生,也不忍离开父母令他们无依无靠。就算是位列三公,也不及父母一日之恩。伯牙听他如此说,越发敬重,意欲与子期结为异性兄弟,不负知音。

子期笑道:“大人乃大国名臣,钟徽乃穷乡贱民,怎敢高攀?有辱官名。”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能与您结拜乃生平万幸。若以富贵贫贱论人,那我成什么了!”于是,命书童焚香,就在船舱中与子期八拜为交。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以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结拜完毕,二人重新暖酒,彻夜相谈。不觉东方发白,天色大亮。水手起身收拾准备开船。两人端起酒杯洒泪眼相望,依依不舍。伯牙想请子期同行数日,子期因父母年老,不敢远游。伯牙又请子期回家禀告父母后,前往晋国相见。子期担心万一父母不准,白白令兄长空等,不敢承诺。伯牙不由赞叹:“贤弟真乃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吧。”当下,两人约定来年八月十六相见。伯牙又命书童将子期的居住地并相见日期写在日记簿上。又取出黄金一百两,双手交与子期奉养双亲。子期不敢谦让,只能收下。二人洒泪分别。

光阴迅速,不觉又是一年。伯牙无一日不记挂子期。想着中秋将近,奏报国君,告假从水路回乡。依旧将船泊在去年与子期相会的地方。当天夜里,月光皎洁,伯牙立在船头,久久等不到子期。心想:“想必是江边来往船只较多,而我今日所乘之船又不是去年那艘,所以吾弟一时认不出来。不如抚琴一首,他听到琴音,必来相见。”于是命书童焚香,打开琴囊,调好琴弦,弹奏起来。不想,琴弦一动,音律中尽显哀怨凄切之声。伯牙停下手,叹道:“唉!弦音凄切,必是吾弟遭遇忧伤。去年曾说父母年高,不是父丧便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可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双亲,所以不来。还是明天我亲去探望他吧。”

一夜未睡,眼巴巴等到天明。伯牙梳洗完毕,领着书童,取出黄金二百两带上。沿着山路向前走。走出约十几里,来到一个岔口,左右两边都是大路,两人不知如何选择,只好坐在路边等着问路。不多时,左边路上来了一位老者,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挎着竹篮,缓缓走着。伯牙忙起身上前问路。那老者得知他要去集贤村,说道:“两条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不知先生要去那一个集贤村?” 伯牙不知如何对答,低头暗想:“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知道此地有两个集贤村,也不说明白了。”老者见他沉默不言,问道:“看先生沉吟不语,一定是那告路的人,没有说明上下,只说是集贤村,叫先生没处找寻。”伯牙回道:“正是如此。”老者又说:“两个集贤村,统共一二十户人家,大部分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这些庄户,不是亲戚就是挚友。先生只需说出他的名字,老夫便知他住处。”伯牙大喜,说要找钟家庄钟子期。那老者一听钟家庄,扑簌簌掉下泪来,说声:“先生不必去了。子期正是吾儿。去年八月十五砍柴回来,说是遇到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二人意气相投,临行前伯牙赠黄金百两。吾儿于是买书攻读。白天砍柴,夜晚苦读,以致心力耗损,一病不起,短短几个月便亡故了。” 说完,放声大哭。伯牙听闻子期已死,肝胆俱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晕厥过去。老者忙问书童此人是谁?书童低声说道:“他就是俞伯牙老爷。”

过了一会,伯牙苏醒。依旧捶胸顿足,悲泣不已:“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约,岂不知你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啊!”老者和书童劝了半天,伯牙才止住哭声,重新与老者行礼,称为老伯。又问起子期埋葬之地。钟公哭着说:“一言难尽!吾儿临终前,嘱付我将他葬于马安山江边。要与晋国大夫俞伯牙践约。方才先生来的小路上,右边一处新坟,便是吾儿钟徽之墓。今日恰好是百日之忌,老夫正要去坟前烧纸,不料与先生相遇!”

伯牙命书童提了竹篮,三人一同前往墓地。到了坟前,伯牙拜倒在地,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周边百姓。大家听说有朝中大员来祭拜钟子期,纷纷跑来围观。伯牙来时没带祭品,便取出瑶琴,席地而坐,两眼含泪,抚琴一曲。那些围观的百姓,听了琴音,鼓掌大笑,一哄而散。伯牙忙问钟公,“老伯,下官抚琴吊唁贤弟,悲痛不已,为何众人反而鼓掌大笑?”钟太公说:“乡野村夫,不知音律。还以为是取乐的工具。伯牙说道:“这是下官谱的曲子,专一吊唁令郎,从此以后,再不弹此曲了。”说完,从腰间取出防身小刀,割断琴弦,双手举起瑶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粉碎。

民间故事牛三救孤儿(三言两拍故事摔琴祭知音)(3)

钟太公忙问他为何摔碎瑶琴?”伯牙回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说完,又问钟太公住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钟太公告诉他居住在上集贤村第八家。伯牙遂将随身带的黄金交与太公,一半用作赡养之费。一般置买祭田(专门用作祭祀的土地),作为子期扫墓之费。等他回朝后,向君王辞官回乡,到时再到上集贤村,接钟老夫妇回家奉养。安排完后,再次哭拜在地。钟太公答谢了,两人洒泪挥别。后人有诗称赞: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全文完)

,